吉燕
小学语文课程开展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内化与吸收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与学习能力。因此,作为作业的发布者与评价者,小学语文教师要审视和完善作业设计,更新教育理念,丰富作业设计的形式,并深入思考作业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一、资源整合,设计学科融合作业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存在作业之间割裂的现象。这种割裂不仅缺乏知识点的前后呼应,也缺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关联。因此,语文教师可积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展开深入沟通交流,共同设计跨学科的实践作业,有效打破各个学科之间隐藏的壁垒,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促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并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在主动探索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当教师为学生设计《国宝大熊猫》一课的作业时,可以将“关爱动物”作为作业的主题,设计跨学科的实践作业。教师需要提前向学生派发课前任务单,并提出“请你回答熊猫为什么是我国的国宝?”“作为我国与他国之间联系感情的纽带,熊猫都去过哪些国家?”“你见过刚出生的熊猫吗?它与成年熊猫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们可以为保护熊猫、保护动物做些什么事?”等问题。当任务发布完毕,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同伴组成项目合作小组。最后,教师让每个小组结合PPT内容对熊猫的生存环境、生长过程以及食谱进行讲解。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绘制“熊猫友谊之旅”的路线图,利用绘画和写作的方式完成介绍熊猫的实践作业。
设计各学科融合的实践作业,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这种方式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而且能够帮助學生打造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小组合作,设计角色扮演作业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通常不具备主动学习的意识,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往往是由于兴趣的驱动。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需要创造真实情境或开展趣味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借助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的作业,激发每个学生参加活动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的自信心。通过扮演活动,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教材中主人公的情感和社会经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例如,在学习《猎人海力布》一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使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篇文章中有丰富的对话情节,在分组结束后,教师可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的喜好或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扮演文中的哪个角色。这样,学生能仔细揣摩角色的性格和行为动机,为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例如,小白蛇知恩图报,十分善良;海力布舍己为人,非常勇敢。角色扮演的作业能够展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当角色扮演课堂作业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下为自己所扮演的人物角色设计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角色扮演实践作业的设计中,学生可以在相互协作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意识以及合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将角色扮演与最终的写作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的写作技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三、立足教材,设计实践作业
由于语文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因此,教师不应忽视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随处可见。教师应立足于教材,积极设计实践作业,帮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从而深入感知语文知识,启迪思维,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完成实践作业,学生能够再现文本情境,深刻感受文字的美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火烧云》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火烧云的视频或图片,为学生展示火烧云的不同形态和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奇妙。在设计实践作业时,教师要注重作业设计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课后,教师可让学生与家长一同仔细观察火烧云的瑰丽景象,并尝试用画笔在纸上还原火烧云的形态,家长则可以辅助学生绘画。完成绘画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写出与火烧云相关的词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字词凝练能力。
设计实践作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促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让他们共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通过实践作业,学生能够深入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逐渐掌握语言描写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与创新思维。
四、面向社会,设计调研作业
语文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尊重。因此,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开展应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满足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深入体验与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
例如,在《我们与环境》一课的学习中,首先,教师先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图片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记忆。其次,在“口语交际”环节,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破坏自然环境的图片,如,乱砍滥伐和乱扔垃圾等行为。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布置写周边环境调查报告的作业,与社区积极联系,带领学生对附近的公园、山川、广场等多个地点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并拍摄照片。再次,教师可以邀请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环境变化及整治策略,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当地的环境现状。最后,教师让学生撰写环境保护倡议书,阐述提高周边环境质量的有效策略。
社会调研作业的设计在语文课程中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得以自主思考,也能进行调查访问和资料研究。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深入探索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情况,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创新教学理念,丰富作业形式,积极为学生设计实践性作业,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