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廷秀
语文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保障。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丰富课堂内容和活动形式,解决作业过多和作业形式单一化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需要探索全新的作业布置形式,让学生在轻松复习的同时高效记忆,最终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作业设计的要求
1.合理掌控时间
优化作业设计的第一步是合理控制作业时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科学分配。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测试和实践检验任务,利用课堂时间巩固知识,而课后可以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则需要将作业总时长控制在一小时之内,最佳时长为半小时左右,将作业内容精简,要求既能深化记忆,也能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量”的把控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有的教师过于追求作业数量,导致作业内容同质化严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停留在表面,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难以真正提升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应该从“量”入手,做到“量”少而“质”优,让学生享受复习和实践的过程,在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内化所学知识。
3.巧妙设计难度
教师应巧妙把握作业的难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态度和需求,依照课程内容科学设置分层作业,逐渐提升作业难度,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并保证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进步,从而获得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4.灵活设计形式
为了丰富课后作业设计的形式,教师不应将作业局限在抄写、背诵层面上,而是要坚持多样性、趣味性原则,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制定口语练习、模仿表演、采访调查、生活观察等多样性作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实践欲,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作业设计的科学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锻炼综合能力
语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需要巧妙融入生活元素来设计作业,在实际生活与课程内容之间建立联系,让语文充满“温度”。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和讨论生活实际,让课后作业变成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小事,以此来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快速地理解、记忆知识,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深化感悟,形成独特的语文思维。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喜欢学习语文。
例如,在《金色的草地》一课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家人或者朋友去郊游,让他们仔细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并且尝试用画笔记录下这些美好的事物。另外,学生可以将游玩时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分享给教师和同学。通过课文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学生會对大自然产生更强烈的热爱之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动态发展
为了增加课后作业的趣味性,教师应该以开放的作业形式为出发点,使实践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化作业。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设计、小品表演、社区调查采访、故事创新续编等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深刻感悟。
例如,在《我变成了一棵树》一课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创新作业形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说一说如果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后,将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巧妙结合,并进行合理想象,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抵触情绪,促进思维的动态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创编趣味剧本,将每个人的想象综合在一起,完成表演任务,进一步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3.进行分层设计,满足差异需求
传统的作业大多以抄写、默写、背诵、习题专项训练等为主要形式。教师应转换教育观念,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到教学中。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语文素养、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进行科学分层。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理解各个层级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以此进行作业层次化设计,合理把控作业的难度。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在深刻的自我认知中选择作业任务。这样,学生在主观情感上更愿意完成任务,也愿意挑战自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教师可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
第一层:面对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可采用信息化手段设置线上游戏,用音画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记忆“黑暗”“血液”“滋润”“创造”“辽阔”等重点词汇,锻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用词汇的能力。
第二层:设置朗读任务。教师将朗读作品分享到班级交流群中,设置评比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了解故事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层:适当加大任务难度。教师鼓励学生基于课文第四自然段展开想象,将课文的留白部分补全,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增加预习任务,培养自学意识
不同的学生对于学习有自己独特的表达和探索方式。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锻炼他们的复习、巩固能力,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学意识。增加预习任务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探索、自我展示空间,学生会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借助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来完成预习任务。
以《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的课前预习为例,教师可以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电影片段进行整合,将其作为微课预习资料给学生观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去看视频、想问题,对故事内容有初步了解,也能顺其自然地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教师可以在视频的结尾处设置这样的问题:“宝葫芦究竟是个怎样的宝贝?”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会更愿意和教师及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将不理解的知识点反馈给教师。
将预习作为课后作业,能够让学生延续积极的学习态度,将语文学习更加常态化,使学生能够享受这一过程,最终对重难点知识产生深刻的记忆,进而实现自身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作业的优化设计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点研究对象。教师应在确保教学高效性的前提下,发挥创新意识,用丰富的形式、趣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真正享受知识,探究知识应用的过程,培养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从而让学生愿意主动探究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人文元素,在未来学习中以更积极的态度探究知识的内涵,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