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营造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

2023-08-08 23:40:58黄成伟
花卉 2023年12期
关键词:杨善洲林木营造

黄成伟

(云南省林业高级技工学校,云南 昆明 650213)

0 引言

林业发展是社会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键工作内容,为尽可能适应新时代背景需求,林业需要从实践层面出发,探究营造林技术的理想应用方式。通过客观分析技术实施细节,可以为林业发展成果的建设提供有利条件,能够贯彻新时代社会要求,让绿色生态化理念深入人民群众的认知,为营造优良的环保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通过结合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开展的昆明市西山林场植被修复项目、怒江州贡山县普拉底乡腊咱村扶贫项目等信息,可以充分明确营造林技术的实施方案,了解其最佳应用方式,可以为探索林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提供有力指引。

1 营造林技术概念与应用价值简析

1.1 概念

营造林技术又被称为人工造林方案,其需要通过人力方式,完成“绿色万里长城”的建设工作。为尽可能减少水土流失现象,我国自1979 年开始,在多个关键地区规划了大型防护林结构。这些防护林通过人工方式完成造林,经过长时间的成长,现已基本达到预期规划目标,为增强绿化覆盖程度、优化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系统平衡提供了重要支持。因此,营造林技术的应用价值已经通过了实践检验。相对于其他绿化方案,营造林技术更加注重资源的兼容性,同时也关注能源集约性特征,对环境友好程度的考量较为全面[1]。在这些综合特性影响下,营造林技术现已成为自然生态改善的重要手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属于营造林技术的应用急先锋,自基金会成立起,营造林技术便被应用至各种生态产业扶贫活动,成功实现了造林绿化运动目标,为创设山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增收致富之路提供了重要支持。因此,营造林技术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其在绿色发展的扶贫助困工作中存在重要影响意义。

1.2 应用价值

营造林技术具有多元化的应用价值体现,例如,其可以有效发挥防风固沙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区域大气,有效降低空气污染级别,并提高生态环境的氧含量程度。同时,营造林技术还可以发挥防水土流失作用,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2]。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充分认识到了营造林技术的应用价值,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方针引导下,深入开发了营造林技术的应用价值,有效实现了广泛弘扬杨善洲精神以及助推美丽云南建设的工作目标。

2 常见营造林技术方案探究

2.1 整地技术

整地技术属于营造林技术的分支之一,其可以通过调节土壤结构透气程度的方式,实现理想的生态环境改造目标。通过做好整地工作,区域植物与树木生长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植树造林的成活率也会有所增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工作团队需要首先完成除草流程。通过药物喷洒等方式,使营造林区域的地块能够得到合理整备,为后续植树工作提供有利条件。除药物喷洒外,还可以通过焚烧或人工割草等方式处理,确保杂草能够得到有效根除,避免出现生长过于茂盛、与树苗争抢土壤营养等情况。

2.2 植树技术

2.2.1 播种造林

播种造林是植树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其需要将苗木种子直接播撒在土壤内部,通过这种方式简化传统育苗流程,为后续的施工与大面积造林做好准备。此类造林方式与其他方式相对比,对区域实际条件与管理工作存在相对严苛的要求,因此需要尽可能做好种子筛选工作,从实践层面着手,应用直径大且饱满的颗粒,为提高后续基础发芽率做好准备[3]。苗木生长的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均存在相应要求,因此工作团队必须做好管理工作,才能够实现理想的植树目标,为贯彻营造林技术需求提供有力支持。

2.2.2 分殖造林

分殖造林法需要通过树木营养器官进行培育,常见的营养器官包括树木干部、根系等位置。通过此类方式,可以显著缩短育苗的实际时间,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基础成本,有利于提高树木的实际成活率。采用分殖造林法培育的苗木可以遗传原有树木的品质,同时在初期成长速率较快,因此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但是,这种培育方式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即对立体条件具有较高要求,同时需要保证分支结构的材料来源。除此之外,可能会受到苗木母体数量的影响,因此需要做好相应管理工作,确保实践植树效果达到理想标准。

2.2.3 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同样属于常见的植树方案,其需要采用育苗成活后的苗木进行处理。通过这种技术方法种植的苗木结构较为完整,可以适应相对恶劣的环境条件,因此使用经济性强,能够在营造林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该技术方案需要更多的育苗资源,同时播种阶段可能会损伤苗木根系,需要采取额外的缓苗措施。同时,植苗造林的工序相对复杂,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客观衡量实际情况,分析是否需要采取植苗造林措施,为实现理想的营造林技术应用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2.2.4 混交林

混交林在营造林工作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需要应用不同生长特性的树木品种。通过这种方式,构成相对完善的林系状态,使空间利用率与土壤养分利用率得到显著提升。在混交林技术的支持下,营造林基础产量与质量能够得到充分保障,有利于快速形成稳定的自然生态,让树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与常规林木质量与产量特性相比,混交林防护表现较为突出,同时可以大幅降低水土流失级别[4]。但是,混交林对种植技术要求较高,树种结构配置必须保证符合科学标准。若设置出现混乱问题,便容易导致防护效果失效,影响树木的生长效果。因此,需要重视混交林的应用需求,从实践层面出发,做好相应技术工作。

2.2.5 宫胁造林

宫胁造林法是由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宫胁昭博士发明的技术方案,其可以有效恢复植被状态,能够利用潜在植被与演替理论基础,为环境保护林的高质量重建提供有力支持。宫胁造林法自1999 年引进以来,在多个省份与城市得到了广泛重视,其与自然演替恢复的森林相对比,存在多种不同之处。例如,该技术方案可以营造环境保护林,与用材林、风景林相比,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较为突出。

同时,宫胁造林法以采用乡土种类进行造林,能够强化种类、层次多样性和有效提升防火树种功能为主,可以进行密植与混合造林处理。与传统造林方案的单一种类、层次相比,宫胁造林法具有显著优势。除此之外,宫胁造林法所需成林时间较短,可以在20~50 年内形成森林结构。因此,宫胁造林法具有重要应用优势,属于营造林技术的关键部署趋势之一。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与山田养蜂场日本株式会社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宫胁造林植被修复种植项目。该项目在昆明市西山国有林场滇池面山火烧迹地开展,连续3 年取得了优异的生态修复效果,充分证明了宫胁造林法的应用价值,能够为未来营造林技术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3 新时代营造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内容研究

3.1 营造林规划

营造林规划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理想的规划目标,需要积极开展清理、整地、种植以及施肥等工作。营造林团队需要首先针对目标区域进行调研,综合分析可能对造林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随后,应当结合造林需求与规模,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确保营造林成功率能够显著提升[5]。结合区域地形、树种生长特征等信息,营造林团队可以有效开展定植与抚育工作,并为施肥等方案细节设置提供稳定参考,实现理想的处置效果。

3.2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属于营造林技术的应用重点之一,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关注林木资源的实际生长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病虫害问题,并积极采取科学应对措施。现阶段,物理与生物防治法属于常用的技术类型,这两种方案可以有效解决化学防治的弊端问题,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也不会损害营造林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应用意义。在防治过程中,营造林团队需要做好选苗、移植以及抚育环节的处理,尽可能增强病虫害预防效果。若发生难以控制的病虫害问题,则需要及时销毁已经感染的林木资源,并重新清理目标区域,避免感染进一步扩大。

3.3 抚育间伐

抚育间伐在营造林技术实施阶段,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林木生长达到中龄阶段时,林分基本处于郁闭状态。在郁闭度达到0.9 左右时,林木可能会受到光照与透气等因素影响,出现生长速度下降问题。为避免此类情况产生,营造林团队需要做好间伐相关工作,尽可能在幼龄期进行透光抚育。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生长情况不理想的林木清除,将发育表现优秀的林木留下。在林木中龄期,还需要开展生长抚育工作,将发育不良与生长较密的林木清除,进一步提高剩余林木的生长速度。最后,团队还需要进行综合性抚育工作。通过对间伐强度进行合理控制,实现平衡营造林资源的效果,为稳定林区生长状态打下坚实基础。

4 营造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应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4.1 问题

4.1.1 管理统筹不到位

在林业发展工作中,营造林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意义。现阶段,相关技术应用普遍存在管理统筹不到位的问题,大部分团队未充分考量造林地情况,同时也没有注重周边存在的复合影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造林效果可能会受到这些因素影响,最终导致树苗成活率低、生态多样性不足等问题产生。除此之外,大部分团队的统筹管理均采用随机处理方式,未规划林木种植与采伐方案,导致营造林整体工程质量与价值受到了负面影响,不利于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

4.1.2 人员技术水平不足

营造林技术的应用,对人员专业水平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在团队专业水平不足的情况下,营造林技术实施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容易导致作业规范性欠缺等问题出现。同时,一部分团队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种植规划等工作时,未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操作,导致营造林生态效益受到负面影响,不利于提高地区自然环境的绿化程度。

4.1.3 营造林设计不科学

现阶段,部分营造林设计存在明显的缺陷问题。常规条件下,营造林需要对种植面积、比例以及原有植被保留进行合理调整,确保实际林业发展效果能够达到理想标准。然而,大部分团队在工作过程中,未明确营造林技术的实施要求,导致设计与实际情况脱节,最终影响了技术实施效果,不利于林业正常发展。

4.2 对策

4.2.1 重视管理规划

为应对新时代发展要求,尽可能加强林业发展前景,营造林技术应用需要从管理规划层面着手,落实科学、综合分析工作,确保造林成活率、林木经济用途以及病虫害防护需求能够得到全面考量。在这一过程中,项目组织管理与财务管理也具有重要影响意义。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贯彻了花得其所原则,保证了营造林项目的管理严格性,从实践层面推行了责任到人原则,使营造林技术应用成果能够得到及时验收,并完成相应整改流程,最大限度提高林业发展质量。除此之外,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严格按照相关指引对资金进行管理,对经济林、特殊用途林进行了合理规划,使病虫害防治、补植维护等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为实现理想的营造林技术应用目标夯实了基础条件。

4.2.2 加强人员培训

为强化营造林技术应用规范程度,应当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与奖惩措施,从实际工作流程与树木质量维护方面着手,贯彻综合管理方案。通过结合林木实际特征,针对性开展病虫害防治流程,可以有效提高林木采伐与补植效果,有利于实现理想的林木发展目标。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在统一工作人员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发展力量,使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精准原则得到了有效落实,确保了项目的落地与完成质量,为营造林技术的妥善应用创设了优良环境。

4.2.3 提高设计可行性

在营造林设计过程中,为尽可能提高其科学程度、加强项目可行性,团队需要落实系统性原则,对项目细节进行全面检验。通过这种方式,使林业管理工作能够与资源保护、病虫害防治相融合,快速提高营造林设计可操作性,为增强项目实际收益、平衡社会生态要求打下坚实基础。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在一线调研信息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了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需求,为营造林设计方案兼顾地方自然条件与优势打下了坚实基础,成功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绿化造林成果、落实乡村振兴生态示范发展要求的技术目标。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结合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工作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充分明确新时代下营造林技术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未来进一步开展相关活动提供重要参考,实现增强林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杨善洲林木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58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试论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17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2:15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杨善洲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西南学林(2016年2期)2016-11-08 12:16:22
林木新秀 黑果腺肋花揪
新农业(2016年17期)2016-08-16 12:02:38
营造方寸
栽树人——致杨善洲
云南林业(2014年4期)2014-02-28 21:22:58
七千人大会上的领导们
党史博览(2012年1期)2012-11-07 03: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