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雷勒·纪尧姆 伊娜·布瓦蒂奥
| 新兴技术下的艺术创作 |
“短短两个月内,有1亿人使用了ChatGPT。八个月内,有8000万人至少使用过一款图像生成软件。”人工智能专家瓦伦丁·施密特提供的这组数据令人震惊,也揭示了艺术创作领域近期的巨大变革。只要在电脑上敲几个单词,30秒内就能得到一张细节丰富、堪比耶罗尼米斯·博斯画作的图片。150年前,谁敢想象会有这样一天?但也恰恰就在150年前,另一發明开始普及,颠覆了艺术界,让人们既兴奋又惊恐,不禁对自身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产生了质疑。这项发明就是摄影技术。照片这一媒介证明了快门后的世界由想象力主宰。
艺术家、评论家及各界专家一致认为:技术本身什么都不是,只有当人类运用得当,它才能开辟动人心魄的艺术新视野。这就是为什么由三名人工智能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团队“奥比维斯”,意图创设犹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坊”般的实验室,让艺术家和研究学者能够协同创作。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家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尔斯特,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多感官体验进行了探索,以证实自己对美国科技巨头争相布局的元宇宙不过是为了从中获利的观点。
我们戴上智能眼镜,破解非同质化代币商业密码,试用《旅途之间》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程序,希望能将这些眼花缭乱的创新技术抽丝剥茧,看清其本质。艺术的未来会走向何方?我们询问了最强预言家——ChatGPT,它的回答是:“艺术的未来或许会受到科技创新、社会文化变革及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此陈腔滥调,媒体的未来倒是不必忧心了。
| 艺术家会丢掉饭碗吗?|
去年1月,一段60秒的视频走红网络,总结了艺术的前世今生及未来的可能性:从岩石壁画、佛罗伦萨画派到后印象派及波普艺术,再到今天的指令艺术。这段视频的创作者是人工智能,更确切地说是人工智能爱好者达比奥·孔帕雷利。近几个月以来,他沉迷于研究各类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程序,包括《稳定扩散》《旅途之间》和达力。
打开电脑上的这些应用,你只需输入一段文字描述(即指令)就可以生成图片。机器学习中的神经网络模型会吸收海量数据,使用人工智能程序的人越多,它就越厉害。2022年9月,一张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在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数字艺术比赛中获得大奖,引发了争议。这幅名为《太空歌剧院》的图像让人不禁联想起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莫罗的作品。近日在荷兰也发生了类似事件。由于将馆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借予了荷兰国立博物馆,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需要暂时的代替性作品,便向社会各界征集画作。最终有五幅作品被评选为最美的数字演绎,并被悉数展出。其中一幅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画作由一个名叫朱利安·范德肯的人借助《旅途之间》生成,这引发了美术馆参观者及广大网友的不满。
人工智能真会抢走艺术家的饭碗吗?“我们应该明白,人工智能不过是一种工具,它们生成的结果反映的都是使用者的想法。”孔帕雷利说。他将人工智能比喻为19世纪的摄影技术。“奥比维斯”艺术团队的成员之一戈尔捷·韦尼耶说:“人工智能掀起了一场真正的革命,让我们开始思考艺术家到底是什么,艺术的边界在哪里,以及艺术家与工具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韦尼耶是算法艺术的先驱者。2018年,他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埃德蒙·德贝拉米》肖像画拍出了37.8万欧元的高价。
如何使用这类人工智能图像生成软件呢?在上述平台创建一个账户,再输入图片描述即可。描述的细节越多,比如风格(印象派、花窗玻璃、三维效果)与拍摄设备(胶卷、高清拍摄),人工智能就越能将你的想象描绘出来。需要为网站制作图片,或是设计一份菜谱?你只需轻点几下鼠标就能完成。在这些平台上还可以直接编辑你的作品(裁剪、抠图、变色等)。达力生成的图片混合了不同流派的特点,而《旅途之间》吐出的结果则极具超现实主义风格,堪比顶尖三维艺术工作室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生成的每一张图片都是随机且不可复制的,这也是此项技术的特别之处:人类的想象力与不可预知的算法相互碰撞,创造出了如诗一般的创新作品,令人想起法国作家安德烈·布勒东通过“自动写作”完成的文章,以及瑞士艺术家尚·丁格利设计的绘画机器。后者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说过:“技术什么也不是,梦想才是一切。”
| 人工智能革新了哪些领域?|
重建作品
在海量数据的投喂下,人工智能凭借自身强大的学习能力,再配以其他技术(比如虚拟现实及三维打印),便能够修复画作及残缺的艺术品,包括艺术珍宝。伦勃朗的知名画作《夜巡》在历史长河中几经裁剪,有多处破损。是人工智能补齐了这幅名画的残缺部分,将其复原。机器人艾达则直接修复了庞贝古城的古代壁画。艾达是世界上首个艺术机器人,配有机器臂、操作系统及扫描仪。其修复方案事先取得了考古学家的认可。
推动考古学发展
考古学家自2015年开始应用人工智能修复破碎的陶瓷器及鉴定遗址。2022年底,研究秘鲁纳斯卡地画的考古学家使用人工智能软件,从空中辨认出了人类肉眼难以辨认的图形。此外,还有研究团队运用迷你人工智能机器人探索古迹中人类难以进入的部分。
为收藏者提供建议
收藏家购买文玩艺术品时,可以向人工智能寻求帮助,分辨哪些作品值得投资。文玩照片、估值、行情走势、通胀率等数据都可交由算法软件进行分析,收藏家可依据分析结果作出最佳决策。当然,人工智能软件也有局限性。它们缺乏胆量与雄心,不会将宝押在不知名的艺术家身上。
鉴定赝品
2019年以来,瑞士一家艺术品鉴定公司凭借人工智能软件为超过500幅画作验明正身,包括一幅雷诺阿的作品,以及一幅收藏于挪威国家博物馆的梵高自画像。此外,他们还识别出了一幅伪造的德国画家马克斯·佩希斯泰因的画作。这款人工智能软件会将经过专家鉴定的真迹高清照片与数百张其他照片放在一起进行比对,分析画作的笔触。不过,它能识别出由其他人工智能生成的假画吗?“有一种方法叫作‘对抗学习,即给人工智能投喂错误信息,尤其是其他人工智能生成的错误信息。”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的负责人法比安·冈东说:“人工智能促使我们再次思考,什么是原创作品,什么是真相。部分艺术家甚至希望训练出与他们的画风相近的人工智能,好将自己的风格传承给后人。”
创办展会
人工智能还能够挑选艺术作品,整理作品信息,创办艺术展览。2019年,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举办了名为《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展览。维也纳德拉夫实验室研发的“贾维斯”是世界上首个策展机器人,2022年的布加勒斯特双年展就是由它精心策划,作品均由虚拟现实技术呈现。不过,人工智能策展人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缺乏新颖的点子,以及会筛掉未被数据库收录的艺术家。
参与建筑设计
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曾使用人工智能软件设计出了无比灵动的建筑,设计师菲利普·史塔克创造的一把名为“人工智能”的椅子也出自同款软件之手。自2000年以来,被称作“建筑编程师”的德国人迈克尔·汉斯迈耶借助算法,设计出了奇形怪状的柱子、马蹄形拱门及塔楼,并通过三维打印机将这些作品打印了出来。汉斯迈耶设计的建筑拥有上百万个平面,是人类双手难以绘制的。美国建筑师斯蒂芬·库拉斯使用《旅途之间》设计的虚拟建筑,线条极具太空美感,令人惊艳。
“復活”声音与形象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达利博物馆中放置了一个“鲜活的达利”。这个装置通过深度伪造互动技术让知名超现实主义画家“起死回生”。屏幕中的达利能为参观者讲述其生平及艺术作品,还能与大家一起自拍。为了重现达利的音容笑貌,研究人员为该装置投喂了将近6000份数据,包括达利生前的照片和视频,以及一名与他长相相似的替身照片。纪录片《安迪·沃霍尔日记》也使用了相同技术,为观众呈现了美国波普艺术家沃霍尔的声音。法国现代音乐研究所在官方记录及见证人证词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复原了戴高乐将军在1940年6月18日发表的抗战演说。如今现存的录音版本是他在发表演说的四天后再次录制的。知名摄影媒体“贝塔像素”也利用人工智能软件修复老照片,还原了它们的颜色。
制造假新闻与改写历史
穿着加大号羽绒服的罗马教皇方济各、在街头捡垃圾的马克龙……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平台日渐普及,似乎人人都能伪造历史,甚至能通过深度伪造技术将图片中的人脸替换成其他人。去年3月,美国贴吧网站“红迪”上出现了一组蓝色瘟疫照片,有网友称这场瘟疫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虽然这种照片假得明显,但有时确实真假难辨。目前市面上也存在人工智能图像探测程序,但结果不一定准确,且不为大众所熟知。这也是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3月30日呼吁各国政府关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并特别指出,“这是我们本时代的挑战”。
活跃博物馆氛围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帮助博物馆吸引更多游客,赚取更多利润。美国达利博物馆今年举办了一场名为《梦的形状》的展览。参观者可以使用达力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工具来将自己的梦境转化为数字作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微软公司及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设计了《我的生活,我的大都会》艺术活动。活动方运用人工智能软件,将参观者社交平台上的照片与馆藏的40万幅作品进行了配对。另外,人工智能也可化身为参观者手机或平板上的小助手,陪伴他们参观博物馆。法国的里尔美术宫及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都运用了这一技术。
让古老乐器再次发声
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乐器文物——尤其是风管乐器——是无法吹奏的。为此,巴黎爱乐音乐厅便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大众得以欣赏到古老乐器的美妙音律。乐器的声音特质由内部构造决定,人工智能生成旋律依据的便是乐器内部精确的几何学数据。
[编译自法国《当代美术》]
编辑: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