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成 孔超超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源头活水。文章在调研江苏省涟水县乡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涟水县乡村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我国“和美乡村”的建设要求,尝试探索出涟水县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即“政策扶持-人才引领-产业促进”,以期推动涟水县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实现路径;涟水县
文章编码:1674-7437(2023)01-013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249.2 文章标识码:A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共中央 國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1]。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2]。究其缘由,乡村文化是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积淀,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凝结着独特的乡村历史记忆。
1 涟水县概况
涟水县地处江苏省北部,黄淮平原东部,淮河下游,因境内有涟河而得名。涟水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公元前117年西汉武帝置淮浦县,距今已有2 100多年的历史,是苏轼笔下“欲把吴兴比”的水波荡漾、物美风华之地。涟水县县域面积1 678km2,辖区人口111万人,下辖4个街道、12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拥有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城市、国家卫生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生态县、江苏省园林城市、江苏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也是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世界美酒特色产区[3]。
2 涟水县乡村文化建设成果
2.1 乡村特色文化小镇初具规模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文化强国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公共文化场馆等民生工程顺利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就涟水县来说,先后创成了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华诗词之乡。随着乡村布局的优化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推进,一些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小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如以酒文化为底色的高沟“缘来小镇”、代表苏北传统纺织的红窑“云锦小镇”、以中医药材文化为主的陈师“中医药养生小镇”、以鲜花为标签的保滩“花卉小镇”等,这些特色小镇的推动了当地乡村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2.2 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在最近的几年里,涟水县持续地实施“文化回归振兴”工程,把文化送到百姓身边。陈登科陈列馆、王嘴村史馆……20多个乡贤馆、村史馆遍布城乡,滋养着乡风文明,使乡土文化重焕生机。在每周六的晚上,以淮剧表演为主的涟城镇“百姓大舞台”也会准时开场,为群众免费演出。涟水县还通过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好人文化,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与此同时,还通过建立乡贤名录、举办乡贤文化节、建设乡贤文化广场等方式引领乡村新风尚。
2.3 乡村文化惠民工程成绩斐然
2017年,涟水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的称号。2020年,涟水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曲艺馆、毛广淞爨体字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对外开放,实现文化馆、图书馆县域全覆盖。中曲协2021年宣布,涟水县获得“中国曲艺之乡”光荣称号,其中颇具地方特色的淮海琴书、淮海锣鼓,名誉全省。截至2023年,涟水县全县16个乡镇综合文广站、农家书屋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全部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免费开放。涟水县还积极推进文旅为民办实事项目,不断完善辖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取得了明显实效。据2022年相关数据统计,涟水县全年开展送戏下乡进社区76场次、文化惠民演出44场次、各类公益活动3 400场次、文博场馆公教活动8场[4]。
3 涟水县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
3.1 乡村文化发展规划错位
乡村文化发展规划的不合理,一是体现在供需的匹配度上。涟水县政府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够精准,难以因地制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文化服务层次和质量有了新期待,更渴望享受丰富优质的文化服务,然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在注重数量的同时,往往会忽视了质量和效能,与百姓的“需”存在一定差距,较难符合乡村村民的文化需求。同时,公共文化主要来源于公益性文化事业,但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同质性问题,与实际需求难以完美契合,使得部分公共文化资源被闲置、浪费。二是体现在政策的滞后性上。乡村文化政策的制定主要依据当下乡村文化的现状,当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旧政策就显现出了不匹配性,致使部分乡村文化政策更似“权宜之策”。三是体现在政府的发展重心倾斜上。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上,涟水县未能有效结合城乡发展实际将发展重心向乡村倾斜,存在乡村文化人力资源配备不足、乡村文化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同时,在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发展模式下,部分领导干部过度重视物质积累,忽略了精神文明在乡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导致基层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相对弱化,造成了乡村文化建设的短板较多。如今,乡镇领导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已有根本性转变,但在面对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硬性任务时分身乏术,又会不自觉地忽视了乡村文化建设。虽然乡村文化项目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的增速,但文化活动还是偏少且活动类型比较单一。
3.2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存在短板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不足,一是体现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供需失衡方面。涟水县部分乡镇忽视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致使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店、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建设不完善。同时,一些乡村文化场馆缺乏相应的管理和规划,多为“应付”上级的检查,未充分考虑村民们的切实需求。二是农村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据村民们反映,一些乡村文化场馆陈旧、封闭、缺乏监管,有时会被挪用、占用,难以满足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功用和普及文化知识的需要,无法真正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3.3 文化振兴人力资源相对缺乏
文化振兴人力资源的匮乏,一是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空心化。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年轻人由于就业、学业等因素而离开乡村,造成乡村人口“空心化”,留在乡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人口的持续外流造成了文化建设主体的缺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二是乡村文化人才队伍老化严重。年轻且专业的人才难以补上,致使基层文化站所,年复一年,几成“空壳”,未能发挥指导、服务作用。加之,与城市相比,乡村在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待遇等方面与之还有较大差距,人才外流严重,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受到人才荒的困扰,缺乏真正想要投身乡村、扎根乡村的人才。
4 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行性路径
通过涟水县个案研究,及有关乡村文化振兴困境的分析,试图找到一条具有普适性的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即“政策扶持-人才引领-产业促进”,以推动涟水县乡村文化振兴。
4.1 完善顶层设计,发挥导向作用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做好乡村文化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即政府政策与乡村文化的适应性问题。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乡村文化振兴的成败。一是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数”与“质”全面提高,考虑到乡村文化相对薄弱的状况,要坚持把政策扶持重点放在乡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减小城乡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差距。二是政策应以乡村文化的具体实际为主,要求乡村文化政策制定者要广泛、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进行有针对性地布策,告别过去不对症、下药难的问题,以随时应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要遵循国家对“和美乡村”的要求,坚持以乡风文明为导向,并尊重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着力制订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措施。
4.2 加强人才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5]。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人才,因此,亟需培养一支素质高、经验足、理论强的乡村文化工作队伍。强化人才队伍的引领作用,有效解决好乡村人才的“空心化”。
人才瓶颈的突破不仅依靠于相关的政策支持,也依赖于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动员。一是要完善好相关人才引进的政策,着重解决制约文化人才下乡建设的“卡脖子”问题,卡脖子的问题集中在职称待遇、个人权限、子女入学等。要让文化人才愿意来、安心干、长久在,就要做好人才与乡村文化之间的桥梁。二是要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等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三是就民间文化发展来说,基层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地的“草根文化队伍”,为乡村文化事业注入动能的同时,提升乡村文化认同感,激发起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四是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新乡贤”群体,来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新乡贤”是指在当代乡村,一些曾为官在外而告老还乡,或在外为教而返归乡里,或长期扎根乡间而以自己的知识才能服务乡间的一些有爱乡情怀的人。新乡贤作为植根于乡村的新群体,对乡村有着强烈的建设热情,完美地契合了乡村文化振兴在人才方面的需要。
4.3 推进文化产业,带动乡村建设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时,必须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首位,一旦离开文化产业的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符合乡村文化特点。具体来讲,一是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资源优势。乡村历经岁月洗礼,留存下来的文化已然有了各式各样的物质载体,如乡村文化遗产、民俗节庆、历史遗迹等。因此,可以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同时,也可以开发文化周边产品,培育好特色文化品牌,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二是探索多产业融合发展道路,通过将乡村文化产业与旅游观光、民宿经济、休闲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乡风民俗为核心的乡村文化旅游,使物质与精神得到双提升。三是乡村文化产业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场馆和文化活动的渴求愈加强烈,因此,可以乡村文化铸魂、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利用技术展现乡村的古风古韵,以VR、动画渲染等新的演绎方式为主,使得乡村文化展现地更加真实且具体,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5 结束语
文章以涟水县的文化振兴为例,围绕着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原因分析,并结合国家对“和美乡村”的要求,提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行性路径。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需要政策扶持、产业支撑、社会参与和文化创新,即政府、社会、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文化建设合力,进而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目标的实现,但笔者所提出的相关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仍然不够完善,还有待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EB/OL].(2023-02-13)[2023-02-13].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2]人民網.「理响中国」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EB/OL].(2022-08-22)[2022-08-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
846554483987775&wfr=spider&for=pc.
[3]涟水县人民政府.涟水概况[EB/OL].(2023-02-17)[2023-04-24].www.lianshui.gov.cn/col/930_538764/index.html
[4]涟水县人民政府.文旅局:多措并举 文旅为民办实事完美收官[EB/OL].(2022-12-20)[2023-05-24].www.lianshui.gov.cn/col/
890_578563/art/16698240/1671438514325IWZ9Iyvz.html
[5]农民日报.中央农办负责人就《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2021-02-24)[2021-02-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570987882927560&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