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部片看印第安人形象描绘的变迁

2023-08-07 04:52陈璐
今古文创 2023年23期
关键词:西部片印第安人福特

【摘要】美国种族问题一直是热议的话题,从其建国到如今,种族矛盾一直未能解决,冲突时有发生。而印第安人作为其原居住民,受到的歧视和偏见不亚于黑人。但美国人对印第安人的态度也有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影视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从妖魔化印第安人,到把其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这背后有美国政府政策、社会背景,乃至世界局势的影响。印第安人形象的转变与美国的民族政策紧密相连,是看待美国政治问题的一个着眼点。

【关键词】印第安人;西部片;约翰·福特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3-008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3.027

美国作为多种族国家,印第安人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美洲大陆的原住民,其种族的发展历史却在欧洲移民进入之后受到严重的破坏。印第安人与殖民者在早期尚能和谐相处,但是随着移民的增加,伴随而来的是上帝意志的殖民活动浪潮以及殖民者和印第安人之间的冲突。印白关系也逐渐冲突激化,双方之间的敌意加深。

而西部片作为美国电影类型中的典型,最能生动展现美国西部开拓历史和美国的种族矛盾。通过研究西部电影中的印第安人形象,分析印第安人形象在各时期电影中的变迁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美国的历史,了解美国各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对研究美国种族主义和民权运动有所助益。

一、 印第安人形象的转变

(一)被“妖兽化”的印第安人

提到西部电影,约翰福特导演的電影绝对是个典型,1939年拍摄的《关山飞渡》是福特导演在阔别13年后重新拍摄的第一部西部片,这部片对印第安人形象的刻画也成为以后西部片的模板。在它的影响下,西部片的发展进入一个全面繁荣时期。

提到西部片,很多人映入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一望无际的西部荒原、挎着左轮手枪的潇洒牛仔、保护城镇的英勇骑警、嚎叫追赶驿站马车的野蛮印第安人……在其中,印第安人形象和正义白人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二元对立是西部片叙事的一条主线。印第安人的对立和白人的对立是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个人与社会的碰撞。在福特的西部片中,你往往能在这里面看见一群衣不蔽体,头戴翎毛,手拿棍棒,不停嚎叫的野蛮人。将印第安人形象妖兽化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印第安人的出现往往是成群结队,如野兽群一般涌出,身骑战马,手拿长矛,蜂拥而下突袭白人马车。他们不停嚎叫,凶残又野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连其出场的音乐也在为这种野兽形象进行辅助,当镜头投向印第安人的时候,背景音乐总是沉闷压抑或者尖锐急促的,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恐惧的氛围。这群凶残的“野兽”一出场必定伴随着劫掠、屠杀。普通白人受到追杀时的尖叫声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观众。但这样凶残的印第安人在遇到联邦军队时立刻四处逃窜,如鸟兽般不堪一击。影片中的白人军人个个英勇无比,被表现成伟大的英雄。这种“正义”与“邪恶”的对比,迎合了当时观众的心理。福特导演在一次访谈中曾说过,“观众喜欢看到印第安人被杀掉,他们并不认为印第安人是与我们不尽相同(具有他们自身伟大的文化)的人类。” ①

(二)成为“个体”的印第安人

如果说印第安人形象在早期西部片中是妖兽化的群体,那么二战后,美国社会对其的认知逐渐往独立的个体转变。1948年,约翰·福特导演的《要塞风云》放映,在这部影片中,依旧可以看见对印第安人野蛮、凶残的刻画,但比之前进步的是,在这部影片中,印第安人开始有了语言和文字,对其描述也较为客观些,开始有意识的将其作为一个个体去描述。而看守保留地的美国白人军官则完全是一个刚愎自用、怙恶不悛的人物。因为他的错误军事决定导致印白两方无谓的死亡。导演通过此来反思当年的印第安人政策,印第安人形象在一定程度得到了改善。正如巴赞在《西部片的演变》一文中说道:“这部影片已经为印第安人在政治上平反。” ②

其另一部电影《搜索者》要比《要塞风云》更加进一步的体现对印第安人形象的转变。在这部影片中,印第安人杀害了老兵伊森的兄嫂,并掠夺了其侄女黛比,伊森和侄子马丁为此深入印第安部落去寻找黛比。虽然其中的印第安人依旧保留着野蛮的形象,但同时,也可以看见很多善良的印第安人形象描写,比如那个叫“野雁南飞”的印第安少女。印第安人的首领“刀疤”也英勇善辩,甚至能熟练地使用英语,这与早期西部片中的对印第安人言语的模糊形成鲜明对比。而相较于早期西部片中对白人军队的大量正面积极描述,影片也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思考。在影片中,对联邦军队屠杀印第安人的事件进行了多次揭露,一反此前印第安人袭击白人,军队自卫的说法,将冲突进行了详细客观的描述,印第安人不再是单纯的暴力代表,他们对白人的袭击都有详细的原因交代,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白人和印第安人的角色形象。

(三)成为“主角”的印第安人

早期西部片中所描绘的那个残暴、野蛮的印第安人形象逐渐被纠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西进运动并非是单纯的美国人开拓史、文明史,更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伴随着文明的进步,人民逐渐颠覆了传统的认知,开始正面看待印第安人,甚至其开始以主角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

《安邦定国志》的上映是对印第安人的彻底平反,在这部影片中,美国政府违反协定,对处于困难境地的夏延族印第安人视若无睹,为了生存,印第安人被迫重返家园,这一路上困难重重,但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无论怎样的矛盾,他们都勇于克服,团结在一起。人们从中看见印第安人的坚韧、善良、勇敢。也伴随他们感受到其风俗仪式,对印第安人有了新的认知。相反,美国白人却态度恶劣粗暴、血腥残忍,高尚的假面下尽是虚伪和谎言。这部影片完成了对印第安人的重塑,导演福特也完成了他对其的反思和批判。在采访中福特表示:“我非常喜欢印第安人,他们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民族。他们有文学。他们也很热心。他们热爱自己的孩子和动物。我想做出改变,展示他们的想法。” ③

20世纪90年代,凯文·科斯特纳导演的《与狼共舞》诞生。该影片打破了传统的白人为主角的模式,把印第安人定位成影片的主角。给予印第安人传统形象颠覆式的描写,并再次将沉寂已久的西部片带到了主流的视野中,成为传统西部片的巅峰。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白人军官邓巴中尉去美国西部边疆驻守并在那里遇见印第安人与之交往并产生深刻友谊的故事。白人和印第安人形象在这部影片中出现了颠覆性的差别。印第安人一改以往野蛮的形象,成为被歌颂的对象。他们作为一个个“人”出现,而非妖兽化的群体形象。印第安人在这部影片中有名有性,有血有肉。电影对其形象的刻画赋予感情,积极正面为主。就像在“与狼共舞”被政府军官抓住时,印第安人为了朋友展开营救,对朋友忠肝义胆,这与白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而影片中的骑警却野蛮无知,成为践踏自然的破坏者。他们随便大小便,对着狼开枪取乐,甚至对自己的白人同胞进行残酷的殴打审讯。

二、印第安人形象转变背后的政治博弈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至此,美洲孤立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欧洲移民不断地涌入这篇新大陆。最初,移民还能与原住民和平相处,他们需要原住民的帮助,手里的资源也足够支撑他们生活。但当移民逐渐增多时,矛盾就不断地加剧。土地、资源都需要争夺,而作为加尔文教徒,其特有的宗教属性和阶级立场也为其掠夺提供借口。加尔文教徒持上帝万能论、先定论,而不是宿命论。加尔文教徒都积极从事日常工作,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而在资本主义世界浸染下的,弱肉强食是永恒的发展规律,所以一旦移民适应了北美的生活,他们就会发起反攻,为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土地不择手段。

(一)印第安人形象丑化之源

随着美国领土的增加和移民大量涌入带来的压力。移民对印第安人的迫害越来越严重,白人社会普遍地把印第安人當成野蛮人,认为“他们拥有人的外形……他们现在的状况更接近魔鬼的特征。” ④1830年,美国国会批准了《印第安人迁移法》,该法案规定,所有印第安土著都要向密西西比河西岸迁徙。大规模的迫害驱逐开始,在整个西进运动中,无数的印第安人被迫离开故乡,在漫长无尽的迁移之路上还饱受折磨,大批印第安人死在途中,成功到达的印第安人也因为迁入地环境的恶劣而无法生存。在移民的眼中:只有死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印第安人。通过西进运动,美国疆域急速的扩张。而一战二战之后,美国趁势而起,一跃成为世界强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国力使得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地高涨,人们开始通过电影等方式来赞叹美国人的勤劳、自信、冒险、勇敢。冲突和对立是最大化体现美国精神的手段,所以西部片的叙事往往贯穿二元对立冲突,无论是殖民地反英还是西部开垦,都成为西部片叙事的沃土。

美国政府针对印第安人也出台过多项政策设施,譬如保留地制度、全面同化政策、印第安新政、重新安置等。各时期的政策虽有不同,但实质都为了进一步争夺印第安人的土地。主流白人社会对印第安文明都鄙以低劣、落后的印象。唐森的扮演者约翰·韦恩也曾在一次采访中表达了他对印第安人占有土地资源的不满:“我不认为我们从他们手中夺走这个伟大的国家有什么不对。许多人需要新的土地,但印度人非常自私地把它据为己有。” ⑤长期的土地资源的竞争,宗教阶级观念的影响,导致长达几百年的印第安人形象的丑恶化。

(二)印第安人形象突破性转变之由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进步。大众对印第安人等少数民族的看法逐渐修正。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民权运动在美国风起云涌。二战后,在战争中做出贡献的有色人种和少数裔依旧被奴役,他们对公平、自由、民主的呼唤并没有得到回应。受到几百年压迫的人民最终发起反抗。民权运动最开始由黑人掀起“黑权运动”,之后墨西哥裔掀起“奇卡诺运动”印第安人掀起“红权运动”,社会中大量的妇女、学生积极支持,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彻底改变了美国的民族政策。

这一时期同样是“多元文化”兴起发展的时期,打破了传统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熔炉理论”的主导思想壁垒。传统的思想认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处于主导地位,外来文化都应该遵从盎格鲁·撒克逊的规范和价值观点。必须同化其他文化,让其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中,保持其文化的统一性。但美国民族构成过于复杂,美国历史学家奥斯卡·汉得林这样描述美国:“我原想写一部美国移民史,不料发现移民就是美国。”所以无论是印第安人文明还是之后的其他移民文化,想要彻底融合都是非常困难且长期的工程。20世纪的多元文化思潮一经兴起就迅速波及社会各个领域。犹太裔教授霍勒斯迈耶卡伦指出:“美国正在发展成为一个联邦国家,它不仅是纯粹的地域和行政意义的联邦国家,也是多元文化意义上的合作体,是各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虽然这种多元文化共同体与美国化差别很大,但这是美国主发展的必然趋势。” ⑥民权运动中,美国各少数民族为了争取尊重和平等,增加认同感,保护本民族文化,激烈地呼吁文化多元,要求承认并尊重其文化,拒绝同化。多元文化要求的平等、尊重、合作,让美国境内的各种文化能够和谐共存,多元文化思潮在这一时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制度和政治政策,开始同情关注印第安人在内的少数民族。政府也开始转变政策,从同化转向自治,为印第安部落的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也进一步缓和了印白关系。

三、结语

电影作为传播和影响力深远的媒介,对观众潜在意识形态的感染巨大,也是最能体现主流意识的表现方式。通过西部片来看印第安人形象在美国各时期的转变,从完全“妖兽化”到有血有肉的“个体”,最后成为电影的“主角”,体现了美国民族政策的转变和主流意识的转变。在多元化、民主化的热潮下,美国主流社会将与少数民族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但美国的种族歧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灭,民族冲突依旧非常严重,美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问题,未来的美国必定是一个冲突和多元共存的状态。

注释:

①徐郁民:《从小说到电影:经典西部片中的印第安人形象》,《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第15期,第220-221页。

②王利娟:《美国西部片中印第安人形象的嬗变》,《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11期,第145-148+154页。

③(美)斯科特·埃曼著,文超伟等译:《铸就传奇:约翰·福特的生命与时光》,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页。

④威尔康尔·沃什伯思:《印第安人与白种人》,道布尔迪公司1964年版。

⑤Jacquelyn Kilpatrick,Celluloid Indians:Native Americans and Film,pp.44-45.

⑥Horae M.Kallen.Democracy versus the Melting-pot: A Study of American Nationality.Nation,1915(2):190.

参考文献:

[1]Sinclair,Andrew.John Ford.New York:Dial Press, 1979.

[2]Tuska,J.The American West in Film:Critical Approaches to the Western.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1985.

[3]Gallagher,Tag.John Ford:The Man and His Film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4]Soliz C.The Searchers and Navajos:John Ford's Retake on the Hollywood Indian[J].2008.

[5]Starm,Robert.“From Stereotype to Discourse: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on Racism in the Media.” CineAction 32(1994):10-29.

[6]Mastro,Dana.“Effects of racial and ethnic stereotyping.” Media Effects Advances in Theory&Research (2009).

[7]Garrison,Rbg.“Native Americans in the News: Images of India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ressby  Mary Ann Weston.”Great Plains Quarterly 18.1(1998):55-56.

[8]Stedman,Raymond(1980)Shadows of the Indian: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Culture Not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9]Bataille,Gretchen M.and Silet,Charles L.P.(1980)editors.The Pretend Indians:Images of Native Americans in the Movies,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0]王利娟.美國西部片中印第安人形象的嬗变[J].社会科学家,2017,(11):145-148+154.

[11]丁见民.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早期印第安人史研究[J].历史研究,2012,(06):174-188.

[12]王建平.美国印第安人研究的现状[J].美国研究,2010,24(03):127-141.

作者简介:

陈璐,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史。

猜你喜欢
西部片印第安人福特
美国首次统计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死亡人数,但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探索未知——2022款福特BRONCO EVERGLADES
福特领裕
福特EVOS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称和标志
英勇反抗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的生活
试论意大利西部片对好莱坞西部片的超越
——从莱昂内与《镖客三部曲》谈起
福特翼虎车多个故障灯异常点亮
西部片里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