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至今,后现代主义绘画已经对全球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多元影响,成为艺术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风格。后现代主义绘画打破了传统的艺术枷锁,展示了人类在全球化进程中逐渐彰显的本质共识与多元差异。在这种差异与共识中,中西艺术家的实践与思想进行了激烈碰撞,产生了新的变化。中国的美术教育也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绘画的引入而产生新的思考与改变。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绘画;多元化;美术教育
后现代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起源于美国,并逐渐蔓延至欧洲和亚洲地区。20世纪70年代,随着新艺术和实验性艺术等运动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开始流行起来。后现代主义对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深远,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文化思潮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后现代主义对绘画领域的影响尤其明显。作为一种充满异想天开和革命气息的表现方式,后现代主义不再考虑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价值观准则,而是注重表现方式的探索和新兴思潮的继承。这种对于传统艺术的颠覆和超越被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家所吸收和推崇。
(一)后现代主义绘画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多采用荒诞、寓言和抽象的语言。杜尚是现代绘画由架上转入观念的先驱之一,也为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过渡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不再拘泥于形式创作,而是对作品所表达的观念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杜尚已不满足于印象派以来的绘画表达方式,他认为画家对视觉的追求是感官性和动物性的,他开始以绘画以外的方式创作,并对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大胆地用手指代替绘画工具,在人们意料之外的地方放置常见物品,通过制造视觉上的冲击唤起人们的兴趣与想象力。其中,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泉》。在一个画展中,他将小便池搬到了展示厅内,这种反传统、颠覆常规的做法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与讨论。
安迪·沃霍尔是后现代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大众文化和商品文化元素为主要题材。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传统艺术体系的怀疑和挑战。安迪·沃霍尔经常在访谈中提及:“之前的20年里,我几乎每天都吃一样的午餐。人生本就是如此,每天要做一样的事情,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他认为正是这些每天重复的日常构成了生活本身,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停滞不前,恰恰相反,我们会在此过程中不断进步。正如安迪·沃霍尔20年重复吃同样的早餐一样,他将生活中的行为在他的创作技法中一并诠释出来。在作品《绿色可口可乐瓶》中,沃霍尔使用复制的手法和重复的形式,解决了创作过程中剥离自身情感和消解自身个性的困难,充分体现了日常的力量。
将整体阵列和单一元素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沃霍尔在复制的过程中剥离了自身的情感。当观者面对这幅作品时,注意力将更多地被复制这一方法吸引,而不是汤罐本身所代表的隐含意义,不必再去关注单一元素暗含的意思。沃霍尔这样做意在让每一个艺术鉴赏者都能体会重复的魅力,即使是一个不爱吃坎贝尔汤罐头的人也能够和沃霍尔一样感同身受。
(二)文化差异、身份认同与后现代主义绘画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所处的环境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其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也就越来越复杂,在艺术创作中也难免产生迥殊影响。后现代主义绘画流派之所以能够展现异质性,部分是受到了文化认同和身份政治理论的影响,通过创作表达对社会角色和权力关系的反思态度和启蒙精神。
在艺术领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前人已经将它作为文学批评、社会政治学、语言学以及各种种族形态研究的工具去使用。不同身份认同的艺术家常从自我性别、族裔、人种等角度切入,探讨其特有的视觉思维模式。后现代主义绘画促进了身份认同的多元化表达,对公开地引领全球多元化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后现代主义绘画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和多元化表现为一系列前卫的绘画作品和风格。荷兰艺术家卡雷尔·阿佩尔通过色彩鲜艳、线条明快的高度抽象画风开创了他独特的绘画语言。美国艺术家让·米切尔·巴斯奎特通过把现成的符号和文字加到油漆画上,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绘画语境。在美国的艺术家们,如安迪·沃霍尔、罗伊·利希滕斯坦等,他们的作品以广告视觉效果、大众文化图案和艺术与商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力等元素而闻名。
后现代主义绘画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拼贴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同时涵盖了多种不同的元素,如文本、图片、旧报纸的剪贴拼接,它们的组合营造了新颖有趣的视觉体验,欣赏者不断地发现形式上的变化和转化。在这种艺术中,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表达层面。后现代主义将创作视为一个由作者逐渐确定语境、元素和表述的过程,并尝试打破传统的模型,尤其是对于图像传播和文学创作风格的影响,由此推广更多元的表现方式。在摆脱束缚的同时,艺术家在探究不同兴趣点之间的关系时获得了创造性灵感,并逐步实现他们的艺术愿景。
后现代主义绘画超越国界,以一种超越文化、跨越国界的方式来探索艺术语言和符号。批判性地审视社会运作方式、想法和传统价值观并促进精神世界的重构。后现代主义绘画所产生的文化意义日益突显。它既反映了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的现状,同时又发挥着推动文化发展、文明前进的作用。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后现代主义绘画越发被接受者们关注,并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绘画通过拼贴、混合等形式探索艺术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它让艺术家对传统即时、厚重的绘画思路进行发散,并转向更多元化的思考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成为中国美术界最典型的时尚话题,没有任何一个西方的学术名词像后现代主义这样涵义广泛又同时具备那么大的争议性。深入了解和认真探讨西方艺术发展,对于我国社會主义氛围下艺术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不仅国内出现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同时也有许多海外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将他们的创作实践和思想带到中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四川美院的“伤痕美术”强调真实与人性。历经特殊时期的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强调时代与现实的逆反,他们渴望表达对人的关怀。平民大众痛苦的心理表现、贫困与落后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迫使内心伤痕得以显现。同时,一些艺术家向欧洲现实主义、超写实主义延伸,在当代现实主义中寻找社会语言和符号,并有极具内涵的深厚的表现方式。1985年11月美国著名艺术家劳森博格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各地许多青年美术家慕名前来观展。《中国美术报》对其进行了报道并引发了热议,中国艺术界在风靡波普潮流之外也瞬时出现了许多现成品材料的艺术作品。1987年艺术界对西方艺术在中国的影响进行了反思,并进行了中西现代各个元素的新的结合,艺术潮流上反映出来的则是寻找以现代艺术语言和传统文化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西方现代哲学和艺术进行深入探讨和转换,这种倾向于沉重的欧式色彩及学院式制作模式得以被重新利用,同时还加入了中国古代文人墨戏与东方神秘精神等元素,为艺术增添了神秘色彩。这些中外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和思想碰撞,对于形成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多元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碰撞,使得他们的艺术作品展现了更为独特和趣味互融的审美魅力。他们更关注自身对于东方文化价值及本土传统文化形象的认知,利用自己的审美情绪和生命力来塑造日常物品或者影像等多样媒介。他们致力于将释家哲学融入当代的艺术创作。每个作品背后的构思和意蕴都是由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所孕育出来的。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通常有指向性的语言暗示与真实感受的相互激发,呈现了完全独特而引人深思的题材。
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与思想碰撞,是后现代主义艺术不断推陈出新的原因之一。他们通过对视觉效果、文化范畴和艺术手段的不断探索和尝试,为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他们不断探寻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和思想,并让其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语言互相渗透,创作了具有强烈民族特点和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一种既具有创新性又充满历史感的艺术风貌,对于全球多元化文化交流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现代主义不只是一場短暂的艺术运动,也是对当今时代以及未来的艺术表达具有推动性和启蒙性的重要艺术思潮。
20世纪80年代初,董鼎山、袁可嘉等学者就开始把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观点引入中国大陆。同一时期,一些后现代主义理论文章也被翻译并流传。1985年﹐后现代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杰姆逊应邀在北京大学做“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专题讲座。后现代主义绘画进入中国不算太晚,同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
当然,后现代主义美术中确实存在一些故弄玄虚、审美极端之作,但也不缺少表现深刻思想和高贵伦理价值、对人及人与世界的多样性关系有独到洞察与揭示的真正艺术。后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因其纷繁复杂的艺术风格,常常受到普通学校美术教育的否定和排斥,导致学生们在学校中未能接触到或者接触极其有限。这使得他们难以理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仅存茫然、困惑和不解。这种将学校美术生活与社会美术现象分割隔离的做法,违背了普通学校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
在当今跨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强调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多元文化语境的理解和认知。而后现代主义绘画作为一种流派艺术形式,突破了学院派描摹和表现主义抒情等传统模式,以其本身独特的风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将后现代主义绘画与跨文化认知相结合,可以开拓学生们的视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扩展他们的艺术表达方式。我们探讨如何将跨文化认知融入艺术教育之中。跨文化认知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对于其他文化背景下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的认知和理解。在艺术教育中,通过带领学生欣赏不同文明地区的艺术文化遗产,引导他们从跨文化角度看待艺术,掌握并借鉴多元文化的审美特点,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认知。同时,在后现代主义绘画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应该受到尊重和支持,他们的想法和探索应该得到鼓励和引导。从如何使用后现代主义绘画来培养跨文化认知出发,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两方面。首先,在后现代主义绘画的运用上,要让学生通过思考、体验或者直觉表达其个人特色,避免对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施加限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后现代主义绘画带来的自由和解放。其次,通过后现代主义绘画呈现不同文化来自对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以此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对艺术界的影响,创造一种既有自己文化传承又突破局限的新型艺术形态。在教学上,应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课堂,通过协作、对话的方式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在后现代课程中,美术学习应是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课程内容更面向现实、面向生活、面向学生,以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将后现代主义绘画挖掘利用,并结合跨文化认知,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加强,后现代主义绘画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艺术流派,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和中外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碰撞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多元化影响,并对其进行跨文化对话的展望。后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从独立个体到宏观视野的演变过程。这种绘画的普及让艺术家以更宏观的视野审视社会、文化和价值伦理等问题。后现代主义绘画作为一种前卫而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具有极其丰富而多样化的内涵和创新性设计,它所表达的景象和艺术价值不但让观众得到了有趣的体验,同时也对于文化交流、社会发展和人类价值体系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贡献。在艺术教育方面,应该结合跨文化认知,使学生欣赏世界各地不同的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并与后现代主义绘画相结合,引导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打破传统限制,从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认知和艺术表达能力。这样的艺术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在未来,后现代主义绘画将有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影响力,助力人们更好地审视当下时代的价值观以及在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变革之下的自我认同与思想表达问题。
作者简介
马世杰,男,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参考文献
[1]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波普启示录[M].卢慈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志亮.后现代艺术批评中的历史观批判[J].艺术设计研究,2022(1):96-102.
[3]迟佳.论后现代主义艺术美学特征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渗透[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4]常小涵.艺术即生活—安迪·沃霍尔艺术观念及语言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