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冉 褚静谊
摘要:“以线造型,以形传神”一直是中国画艺术“神高于形”的美学观念,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门类之一,必然以追求“形神兼备”为最高要求。本文通过三方面来分析当代工笔人物画线条的写意性问题,首先,阐述了工笔人物画中线条的重要性,进而分析了何家英线条当中的写意性,最后,讨论了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如何重拾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性”特征,以期为当代工笔人物画创新找到出路。
关键词:写意性;创新;形神兼备
工笔画属于中国画技法,工笔人物画又是工笔画的代表类别之一。当代工笔人物画与传统工笔人物画相比,更具有鲜明的写意性,其主要因素是中西方艺术的交流更加融合,更加密切。当代工笔人物画家何家英在遵守传统线条的基础上,在内容、表现手法、色彩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从而使当代工笔人物画更具写意性。
绘画艺术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技艺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因观念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画派。工笔人物画在艺术的历史长河里不断革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魅力,线条便是代表元素之一。
比如唐朝张怀瓘在其《画品断》中这样评价魏晋南北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周材取之,今古独立。”曹仲达画人物,以细笔紧束勾勒其身,似衣披薄纱,又似出水芙蓉,故有“曹衣出水”之说。这都说明在工笔人物画中,线条不仅能塑造人物形象,还是关乎一幅作品成败的重要元素。
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描绘了从前汉昭帝至隋炀帝杨广13位帝王形象和46位随从,画者既把握了历代帝王的相似之处,又根据史料记载的每位帝王的执政能力、性格特征,突出了他们的不同,塑造了13位个性鲜明的帝王形象。图中的统治者各有特色,比如陈后主昏庸无能、猥琐腐败的形象,与汉昭帝足智多谋、雄伟高大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画中线条作为人物造型的技法,同时还向观赏者表达了作者创作时的主观情愫和作品理念。
阎立本将自己对于各个统治者的品评和褒贬融于笔下的线条之中,这正是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线条写意性的最好诠释。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观念,用线塑造人物形象,用线传达作者创作时的感情变化和思想内涵,构成了层次分明、内涵丰富的工笔人物画,这就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强烈情感的重要原因。
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这样评价:“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传统绘画创作观念分为两种:一是以笔追意,一是以意运笔。“意”始终是绘画的主旨,而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创作也一直坚持以“写意性”为主题。在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中,“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为最高准则,这是对写意性和线条提出的最高目标。
(一)线条所具有的写意性
传统人物画注重线的表现,以线为骨,以线造型。传统工笔人物画以线条作为基本元素,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工笔人物画线条的写意性在不同的时代里有着不同的表现力,每位画家对其理解都有不同的思考。《绘事指蒙》记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何家英工笔人物画线条更具有写意性的原因是画家在遵循传统线条的同时,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大胆创新,崇尚个性,形成画家自己独具特色的绘画语言,呈现兼收并蓄、大胆创新的发展趋向,更好地向观赏者展现画家的精神世界。何家英作为当代工笔人物画家代表之一,吸取了西方绘画的造型技法,在东西方不同的艺术观念中寻求契合点,作品雅俗共赏、韵味绵长,画中的人物形象描绘细腻、富有诗意,充分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何家英的代表作品《酸葡萄》(图一),描绘了几位女生在绿色葡萄架下休息的场景。未成熟的葡萄,烘托了女生的青涩和稚嫩。近景中,正面站立的女生朝气蓬勃,手里拿着几颗青葡萄,将吃未吃。这幅画将传统线描技法中的琴弦描、高古游丝描等与西方人体比例结合,实现了线的美感和画面空间感的兼容。何家英根据传统以线造型的艺术手法,用线的粗细、顿挫、虚实浓淡塑造人物形象,发丝根根流畅自如,融合了西方人物的体积感和人体比例,使线条更加符合物象,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
“十八描”是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线技法的集大成,历代画家不断探索实践,最终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美。何家英的线条除了作为工笔人物画造型手段外,本身也具备特殊的审美价值和韵味。何家英以线抒情,赋予手下的线条艺术感情与审美功能,诠释了线条的美感,也传达了画家的内在精神,不论是精勾细描,还是阔笔横涂竖扫,无一不体现了何家英工笔人物画中线条所具备的写意性。
(二)色彩所具有的写意性
當今的中国是开放型大国,与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使绘画艺术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后,借鉴了西方的艺术手法,探索出一种似写意似写实的新工笔风格。
《落英》(图二)这幅工笔人物画中,塑造了一位当代少女形象,扎辫子的姑娘宛如天女下凡,体态优美,眼睑低垂,裙摆飘然散开,落寞地拾起地上的花瓣,如黛玉葬花般给人一种“我见犹怜”的失落感。何家英的作品在整体色调上以墨绿、花青、钛白等冷色调为主,在色块处理上以平面排列组合的方式,运用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的手法,衬托出人物落寞的伤感氛围,形成一种忧伤又和谐的场景,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
在《魂系马嵬》(图三)中,士兵的朱砂朝服成为画面的主体色彩,用色虽然单纯却不单调,士兵的佩剑和旗帜用石青和石绿施色,主体人物杨贵妃成为画面唯一的白色部分。整体颜色厚重,极少渲染,于细微处藏变化。整幅画面充斥着唐画浓重雅致的用色特征。画中人物用色黑亮厚重,如张萱、周昉笔下的仕女图一般,体现了唐画的人物形象特征。对于人物衣纹的服饰纹样,用淡淡的墨色勾勒,用白粉晕染花纹,再用花青等颜色刻画,层层敷染,更富有立体感,体现了当代的审美观念。
在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每位画家对传统技法的理解和运用都存在差别。当今世界文化相互融合,何家英在深究传统的同时,也潜心学习西方的美术语言,加强了画面写实的表现。经过一代代人物画家的不断摸索,当代工笔人物画在表现形式和画面语言方面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工笔人物画的当代审美成功转型。工笔人物画最基础的创作方式就是以线造型,当代工笔人物画作品要想具有写意性,肯定不能脱离传统去进行创新和探索。只有画家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注重自我情感的表达,才能向观赏者展现层次更加丰富的独特作品。
(三)構图所具有的写意性
构图是创作过程的第一步,是“画之总要”。何家英说过:“虽然中国画与油画千差万别,但也要讲求空间。哪怕是白色的背景,也要与主体人物有空间关系。”所以他的工笔人物画不同于简单的平面装饰画,又不同于西方的三维立体造型。在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中,人物可以单独出现在画面中,主体人物和客观物象之间的位置谨慎处理,对于空间的把握非常巧妙。画中人物的不同形态空间丰富了整个画面,为工笔人物画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式。
在《米脂的姨婆》(图四)这幅作品中,由于人物太完整,在画面中的占比一直不稳定,后来受到一幅日本古画的影响,开创了工笔人物画新的构图方式。画中人物被放在整幅画面的右下方,表现了主体人物专心缝制的动态,下方还有客观物象和一只猫。女子撸起袖子穿针引线,大面积的空白由题字来补充,给画面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感和透气感,厚重又空灵。人物的姿态呈现“S”形,虽然静止但又有一种律动感和空间感的结合,体现了女子内心世界的坚毅品格和精神,营造了安详的氛围,画面蕴含了无尽的诗意。
《酸葡萄》同样具有构图美感,当时画家的构图多为“S”形,或者围合型,而何家英这幅作品呈现散点透视构图,所有人物虽然分散但又相互关联,或坐或躺或立,动静结合。站着的女性处于画面中心的黄金分割点上,动作也具有将动未动的动态美感。
在艺术美学的影响下,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构图形式,在遵循传统的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使“意”“象”“法”达到了和谐统一。何家英在对西方透视和空间的研究理解上,摒弃了西方绘画的特点。抓住画面主体人物的特点和动态,使其从传统的模板中挣脱出来,将写意性融于画面,使作品达到了“象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在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固有的一种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的绘画意识,也是不断发展创新的一种当代绘画观念的表现手法。从临摹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中,笔者能明显感觉到,何家英的创作不仅是绘出眼中的东西,而是把所学、所想、所感都展现在作品中。优秀的作品是技法的体现,也是画家自身感悟的体现。“笔墨当随时代”,在多元化社会里,当代工笔人物画家要想创作出独特的作品,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绘画技术,还要不断创新,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在立形的基础上,达到传神的效果,整个作品展现的是画家的个性化,向观赏者传达自己的艺术理念。何家英借鉴西方绘画技法,兼容传统工笔人物画技法,作品不仅表现了画家鲜明的艺术个性,也促使当代工笔人物画呈现别具一格的写意性。
作者简介
范晓冉,女,汉族,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国画)。
褚静谊,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何家英.何家英工笔人物画[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7.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4]谢赫.古画品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杨斌.当代工笔人物画中写意精神的表达[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6]刘海旭.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写意性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