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钰 张亚萌
摘要:焦脆是古籍常见病害之一,古籍中也常见天头有批注者,经过考察修复案例与多次实践性修复对比。这种焦脆且有批注的古籍,最佳的修复方法就是在修复加固书叶之后,全书再采用金镶玉的修复方法保护有字的天头。文章以清刻本《智囊补》为例,遵循“可逆性”“真实性”修复原则,从分析检测、修复方案制定、准备材料、修复过程、装帧成册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研究并总结纸张焦脆断裂、保护批注的修复方法,以此记录古籍修复的方式和经验,将技艺和理论结合,更好地指导工作。
关键词:古籍修复;金镶玉;焦脆;拆揭;修补加固
《智囊补》原名《智囊》,是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文言短篇杂俎类小说集,成书于明崇祯初年。《智囊补》共分十部二十八类,每类一卷。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一千余则,反映社会内容较广泛,上自经国大略,下至市井小智,对其进行部类分别,按以评语。
此册为清刻本《智囊补》卷十一至十四,四眼线装,竹纸,书高24 cm,宽15.3 cm,压实厚1.3 cm,放平厚2 cm,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书衣磨损严重,书叶内有衬纸,衬纸被颠倒、乱序、重叠地放置在书叶内,书口全部开裂并有不同程度残缺,无包角,部分书叶天头有批注。此册存在的病害类型主要包括断裂、残缺、折痕、水渍、污渍、微生物损害、粘连等。由于保存不当,纸张受潮,褶皱中滋生出黑色霉斑。书叶断裂严重,部分书叶有用纸片及粘合物粘贴加固的痕迹。纸张纤维拉力基本消失,无法阅读。
分析检测紙张状态,为选配厚薄适宜、帘纹相似、颜色相近的补纸做准备,同时观察纸张纤维状态及污染情况。使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①,纤维间有黑色颗粒,纤维较疏松。使用偏光显微镜观察②纤维的形态特征及染色情况,可见此册纸张纤维较短,平滑细直,有少量打结现象,无结节,两端尖细,弯曲度较小,经氯化锌碘溶液染色后,纤维呈浅黄至浅紫色,测定为竹类纤维③。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④,观察纸张纤维的完整程度以及是否感染霉菌等污染物,纤维间可见大量颗粒物,洁净度较低,纤维有断裂。纸张厚度检测平均厚度为0.045 mm。纸张pH检测平均值为5.4。
书籍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因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糟朽霉烂、焦脆断裂等病害,不便翻阅,必须经过修复,才能恢复阅读之用,且不至继续损坏。在遵循“真实性”“可逆性”的修复原则下对此书进行修复,此书修复后要满足其阅读需求;此书破损、酸化严重,焦脆部位在书的四周,天头、地脚处最易破损和发生糟朽,天头处有批注并紧靠书首,批注所在的位置对其保存极为不利,稍有磨损就会损伤批注。借鉴清代藏书家黄丕烈古籍保护的一种方法,做“金镶玉”内叶保护书叶及天头批注。黄丕烈式“金镶玉”内叶是硬接的书叶形式,在书叶四围粘接纸条沿长书籍四围⑤,这样既可以保护焦脆书叶的四边又保护了天头批注,考察所见黄丕烈金镶玉内叶保护的书籍都做了宋时流行蝴蝶装的装帧形式。
“金镶玉”并不是一种装帧形式,而是一种修复技法,大部分是还原以前的线装或蝴蝶装,视修复体的具体情况而定。“金镶玉”是在古籍修复中,修复者根据古籍不同的现状和破损情况,而采用的一种灵活的修复形式,并不能与卷轴装、经折装、册页装等装帧形式并列。“金镶玉”书叶内加有衬纸,衬纸大出原书叶并回折形成软接的书叶形式,外观依旧还原古籍原装帧形式。
针对天头有批注的焦脆书叶,金镶玉是唯一合适的保护方式。采用“金镶玉”装把暴露在外的书叶四边镶框保护在里面,起到延长天头、地脚的效果,避免了翻阅时直接接触原书叶,很好地减缓原书叶的损坏。适合做金镶玉的古籍多存在书品过小,书脑过窄,天头、地脚有批校,四周破损严重,书口多数受损以及书叶大小不齐等问题,金镶玉摆脱了单纯的装帧目的,对古籍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
“金镶玉”装由于需在书叶内加一层衬纸,修复后书册厚度会达到2 cm,因而需要分册装订,卷十一至十二订为一册,卷十三至十四订为一册。书叶内衬纸诸多,有《论语》《同治乡试朱卷》《周易》等多种书籍的散叶,此次把衬纸取出来,也对衬纸进行修复。书中夹有《同治乡试朱卷》共十一叶,藏家较为重视,做“金镶玉”装帧成册保护,其余修复后单叶保存。
选配补纸时,选取与原书纤维走向、韧性相近、厚度相近的补纸。选用雁皮纸,纸张厚度0.031~0.036 mm,90%雁皮和10%草浆成分。该纸张韧性强且柔软度较好,作为连接用纸,不会伤及原书。
选用3~5克的三桠皮纸,纸张厚度0.020~0.025 mm,是纯三桠皮纤维制造,三桠皮纸是极为轻薄的皮纸,作为断裂、需要加固部位连接、加固之用。
选用连四纸,纸张厚度0.037~0.041 mm,为纯竹丝抄制,使用在整张书叶加固后需要修补的残缺处。纸张厚度与书叶厚度相近,修补残缺后书叶整体厚度一致。
“金镶玉”的镶衬纸选用红星特种净皮四尺扎花,纸张厚度0.048~0.058 mm,纸张厚度与修复后的书叶厚薄相仿,能基本保证“金镶玉”的衬纸四边回折后,与书叶厚薄相一致。
(一)准备工作
1.保护修复前的资料采集
(1)将古籍出库,同时拍摄修复前及局部病害照片记录。
(2)量尺寸,做记录,留取保护修复前的原始资料,并做好整个工作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准备。
2.杀菌灭虫
将古籍放置于氮气灭菌箱内,以瓶装高压氮气作为气源,每24 h向箱内补充氮气,总时长为14 d。
3.制定修复方案与备料
(1)检测纸张酸碱度(图1)
(2)检测纸张厚度(图2)
(3)备料
此册《智囊补》的纸张多数竹纸,按照文物纸张质地、厚薄、颜色、帘纹等选择相同或相近的补纸、溜口纸及覆褙纸,必要时对补纸、覆褙纸进行染色。为了修复后外观更和谐,先制作小样,与纸质文物进行对比,选取与文物纸张的颜色、厚薄最为相近的纸质(图3)。
(4)染色
为待修古籍纸张配色是修复中的重要环节,此步骤直接影响修复后的美观。配色根据纸质文物修复要求,用栗壳、红茶、国画颜料、墨、少量明胶调出相应颜色进行染纸。在染纸的色差处理上,追求“宁浅勿深”的染纸思路,覆褙纸、补纸染出的颜色要根据文物修复原则比原文物颜色稍浅,既要考虑保留一定程度的可辨识度,又要兼顾修复后的和谐美。传统工艺中往往采取植物染料,植物滤液(栗壳、红茶)染色后的纸张,随着颜料本身和纸张不同程度的氧化,颜色也会随着时间推移不可避免地变深。因此,我们在染色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当下的颜色,还要为其将来可能出现的颜色变化预留空间。
染纸采用刷染法,用排笔在案子上均匀刷一层染色水,将待染的纸刷在案子上,用排笔蘸染料均匀刷到纸上,染色完成后将其挂在晾纸架上晾干。
(二)修复过程
1.拆揭
此书整体焦脆,局部有粘连现象,借助竹启子、镊子等工具先对书叶进行分离,共分离出书叶82叶,其中卷十四卷末几叶,粘连较为严重,破损更甚,并伴有断裂、变形、污漬等病害。
揭叶根据纸质和粘连程度,选择适合的方法。此书大多数书叶采用干揭的方法可以将书叶分离,卷末几张受潮粘连极难分离,结合干揭、湿揭、蒸揭、夹揭的方法。干揭,适用于粘连不太严重的书叶,借助竹启子、手术刀、针锥等工具对书叶进行逐叶分离。湿揭,对于粘接程度较重,纸张强度较好的书叶,可将书叶润湿,待书叶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后再揭。蒸揭,对于粘连严重的书砖采取蒸揭的方法,蒸的目的是软化书叶之间的胶质以利于揭开,随蒸随揭。夹揭,取两张大小与书叶相仿的化纤纸,在化纤纸的正反面刷一点稀浆水,将重叶的书叶夹在中间,待其干一会后,将化纤纸带着书叶慢慢分离开,再揭去附着在两边书叶上的化纤纸,书叶就分离完成了(图4)。
2.清理
书叶表面有黑霉及尘土,在修复前先对每叶进行清理除尘,使用面团、羊毛刷清理表面及折痕里的灰尘,局部顽固灰尘使用蓝丁胶、橡皮屑、镊子辅助做干处理。通过清洁,粘附在表面的霉斑及污渍可被有效去除。
3.补破
此书焦脆、破损较为严重,纸张韧性降低且断裂需拼接处较多,若仅修补残缺,在修复后的保存与翻阅过程中极易造成再次断裂。根据书叶不同的破损情况,修复方法的选择上稍加区别,采用先托后补,或先补后加固。先托后补的方式考虑书籍修复后不可使纸张硬挺,还应保持书叶的柔软,故选用薄而柔软的雁皮纸作为托纸。在修复中取一张化纤纸铺平在补书板上,待修复书叶正面朝下,用干毛笔或蘸取纯净水先将书叶展平、摆放规正。取备好的托纸平铺于工作台上,在托纸上涂稀浆糊,再用略大于托纸的吸水纸撤潮,吸过水的托纸有浆糊的一面朝下,用毛刷掸实在书叶背面,再用鬃刷排刷结实。托纸覆好后,在托纸上书叶有残缺的部位涂稀浆糊,取补纸再修补残缺之处,使整张书叶修复后厚薄一致。针对纸张强度较大的书叶,选用先修补残缺后局部加固的方式,穿插进行。
在修复前制定修复方案做了“金镶玉”的装帧形式保护书籍,故在修复时也将书叶四围修补出来,以便裁切时稍留一些书的天头、地脚,更能保护原书。金镶玉书口容易开口,另外,修复时书口也做了加固处理,用补纸修补裂口,或用溜口纸加固书口,以便日后书籍翻阅更为牢固。
(三)“金镶玉”装帧
1.折叶
书叶压平后,以版心原折缝为准来折书叶,用拇指的指肚侧面轻压折痕,每折完一叶放到夹板上,整册书折完后检查页码、数量,抚平压好。
2.裁书叶
书叶折好后逐张裁齐书叶天头、地脚、书脑处的补纸。裁切时天头、地脚多留一丝补纸更有利于保护原书叶。固定书叶尺寸为26 cm×15.5 cm,以书口为直角边先单张裁地脚,后分别裁齐天头及书脑边,整册书叶裁切完后,对齐书口压在压书板中。
3.裁镶衬纸
镶书宜选用与原书叶修复后厚薄一致的纸,此册用红星扎花纸。裁纸要大于书叶,此书修复后原书叶尺寸高26 cm,宽15.5 cm,确定“金镶玉”装帧后书高29.5 cm,宽17 cm。金镶玉书叶天地两端以外衬纸镶出部分比例为3∶2⑥,此册天头镶出2.2 cm,地脚镶1.2 cm,四边还要回折,镶纸的下料至少高36 cm,宽20 cm。宣纸四边裁切成齐口,喷水压平备用。
4.确定位置
取与书叶相同数量的衬纸,将正面朝下铺放在桌子上,取一张压好的书叶,在衬纸上摆好位置。摆放时天头处至少要大出6 cm,地脚处大出4 cm。摆放至合适位置后,在书叶四角各扎两眼固定位置。
5.铺纸放叶
书叶正面朝下,衬纸也正面朝下,在天头处放尺板及镇尺压住此沓衬纸,从下至上,先将衬纸翻到镇尺之上,仅留最后一叶先铺放最下面一张,再将尺板上的纸放下来一张,依照每张书叶对齐四角的位置逐一摆放。
6.四边回折
自下至上,依次将书叶地脚外的衬纸余幅折回,衬纸边缘和书叶地脚碰齐。地脚处衬纸折完后,再依次将天头外的衬纸余幅折回,衬纸边缘对齐天头边缘。天头、地脚处的衬纸折完,将书叶转向,书脑向人,将书脑外衬纸余幅的二分之一用剪刀剪断,保证剪口与折回的纸边刚好对齐,再将左右书脑处也分别依此法折好(图5)。
7.衬纸折叶
书叶连同衬纸一起对折,仔细对齐书叶和衬纸的折缝紧靠。
8.齐栏
原书叶修补后已调整裁切补纸至整册尺寸一致,按照原书叶下脚处的纸边对齐,使整册书口的下脚边缘处于同一水平线,书口还要求整齐。
9.加护叶
前后加护叶各两张,尺寸同金镶玉后书籍开本尺寸相同。
10.订蚂蟥袢
需打两组眼装蚂蟥袢⑦,分别在书脑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每组都是一眼打在书叶上,另一眼打在衬纸上,两组呈八字形。用皮纸制作蚂蟥袢,每组使蚂蟥袢的两边分别穿过两锥眼,拉结实后打结固定,用木槌柄敲平整,使书叶和衬纸连在一起。
11.裁书
先前已根据书叶计算好镶后尺寸,按尺寸将镶纸进行裁切,最后天头保留2.2 cm镶纸,地脚保留1.2 cm镶纸,书高29.5 cm,书宽17 cm。
12.包角、确定眼位
包角是为了保护书脑两头的边角不受卷折和更加整齐美观,此册包角的材料选用浅米色绢。包角的位置根据第一个线眼和第四个线眼位置来定,保证订线刚好包裹住包角。
找一张长度超过书高一半的纸作为尺子,折一个较长的齐边对齐书脊,再从天头的一端折一个直角对准天头,取书高、书宽的十分之一作为焦点,打第一个眼。把纸对折,直角对应到地脚,找到相对的第四个眼位。打开折纸直角部分与中线对齐,确定第三个眼位,展开折纸找到第二个眼位。
13.加书皮、订线
取磁青色书衣用扣皮的方法加书衣,按书芯已确定的眼位轻扎小眼在书衣上标记眼位置,按四眼线装的穿线方式用丝线装订。
制作双层纸书签,距书口2 mm、距天头3 mm点浆黏贴书签,修复完成(图6、图7)。
此书因纸张老化导致焦脆断裂无法翻阅,受潮留下黑色霉痕并引起粘连,天头批注受损。针对这些病害,遵循“可逆性”“真实性”修复原则,作出更符合此古籍的修复方案。依照保护文献的“真实性”,遵循“最少干预”的修复原则不进行“划栏补字”操作。此册的修复解决了四边焦脆断裂、批注受损、粘连等问题,做“金镶玉”保护批注也保护原书天头、地脚和书脑,并拆解出衬纸单独保存。修复后的《智囊补》,书叶完整,一改无法阅览、病害加重的状况,恢复了古籍的样貌和功能。此册古籍的修复也尝试了不同加固、修补书叶的方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让古籍修复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
马晓钰,女,山东淄博人,文物修復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古籍保护。张亚萌,女,山东菏泽人,文物修复师,本科生。
注释
①使用莱卡(德国)DVM6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检测文物样品,进行形貌观察,确定纸张纤维的状态和表面污染情况。
②使用莱卡(德国)DM6000透反两用偏光金相显微镜莱卡,选取1~2纸质样品,揉搓成纤维球,用1%NaOH溶液浸泡。取分散好的纤维样品少许,置于载玻片上,滴少许甘油分散纤维,盖上盖玻片,观察纤维形貌。
③易晓辉:《中国古纸与传统手工纸植物纤维显微图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④能谱分析可知染印材料的种类。
⑤马晓钰:《黄丕烈古籍修复技法研究—以“黄装”为中心的调查》,山东艺术学院,2020年。考察所见四围接镶书叶形式有八种。论文中提及四种,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重雕足本鉴诫录》、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忘忧清乐集》、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唐求诗集》。后导师带领同门继续考察又见四种,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重雕改正湘山野录》、国家图书馆藏宋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籍铺刻本《续幽怪录》、国家图书馆藏蒙古宗宪六年赵衍燕京刻本《歌诗编》、南京图书馆藏元刻残本《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存二卷。
⑥GB/T 21712—2008,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书叶天地两端以外衬纸镶出部分的长度之和不得超过原书的五分之一,天地的比例为3∶2.
⑦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中华书局,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