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传到复兴——箜篌古今传承纵评

2023-08-07 19:23鲁璐
乐器 2023年8期
关键词:复兴箜篌民族乐器

鲁璐

摘要:箜篌是一件失传后却又重新走向复兴的乐器,其历史进程独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着重评述箜篌的失传与复兴的历史过程、深层原因以及发展现状,以期对箜篌乃至民乐的当代保护、传承和弘扬做以扬长避短的启示。

关键词:箜篌  民族乐器  复兴  传承

载于物而寄托于声,形于器而呈现于乐。当金石丝竹和匏土革木被凝注了中华民族的天人哲思、审美观念、乐律理解、制器工艺,便就从此超然于物外,并谐振出民族器乐的不朽乐章。

箜篌,中国民族器乐史中一枚独特的明珠。它用两个汉字,统合了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不同形制且不同源流的古代乐器,于汉代风靡,于唐朝鼎盛,并与其他民族乐器交相辉映,共奏华夏乐声。

曾经失传,却又复兴,这是箜篌最为非同寻常之处,遍寻中华民族器乐而鲜见。故而,对其从失传到复兴的种种进行研究评述,于这门艺术的当代发展具有鉴戒之意义,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有启示之意义。

一、宏观观察——从历史文化传承层面看箜篌的失传和复兴

关于箜篌从失传到复兴的研究,其本质是历史文化传承的研究。一段时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特别强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纵观箜篌从失传到复兴的进程,正是传统文化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现将其失传与复兴的相关情况评述如下:

(一)箜篌的失传

关于箜篌的失传,我们主要可以从乐器局限、民众认可、时代背景三个方面寻到根由。其一,古代箜篌存在乐器性能方面的局限,且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革新和改良。其二,箜篌长期以来更多作为宫廷乐器出现,在民间流传面窄,缺乏民众根基。其三,清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偏好鼓吹乐,对弦乐不甚重视。举例而言,对于重要宫廷作乐形式“卤簿大乐”,明朝(洪武年间)的典章制度设有192件乐器,其中弦乐38件;然而清朝在“清承明制”时,却将所有弦乐排除在外,所有164件乐器中无一弦乐。尤其是箜篌,这件自隋唐到明朝一直被明确列入宫廷典章制度的乐器,在清朝时却被所有宫廷作乐形式排除在外,这是箜篌失传的最直接原因。

(二)箜篌的复兴

箜篌复兴的进程,其实就是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的过程。在乐器局限方面,1921年近代大型箜篌的面世,成功打破了古代箜篌的局限。这是一种融古代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典型特色于一身的新型箜篌,且百余年来,其改良和革新的脚步从未停止。纵观箜篌乐器的沿革进程,正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写照。

在民众认可方面,由于如今箜篌的复兴是集乐器改良研发、社会传承人培养、少儿美育教学、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舞台演艺演出、互联网媒体传播、箜篌学术研究、箜篌文化产业建设等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复兴,故而已经开始进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认知程度已经与中国传统乐器笙、西洋乐器竖琴等大致相当,后文将依托数据对此展开详细论述。

在时代背景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情况:近代箜篌诞生之后,箜篌的发展并未因为打破了乐器局限就立刻日新月异,而是在后续几十年里始终近乎停滞。直到中华民族逐渐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箜篌的发展曲线才开始快速提升。这体现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一定是根植于时代的土壤之上,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由上,在历史文化传承层面对箜篌进行宏观观察,可以清晰揭示:箜篌未来的发展要紧跟时代,不负时代;要走近人民,服務人民;要继续保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优良基因,继续加深拓展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态势。而以上这些,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借鉴作用。

二、 箜篌复兴现状评述

在以上评述中,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在如今很多民众对于箜篌二字仍旧相对陌生的情况下,何谈复兴?对此,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分析和解答。

(一)箜篌的发展情况及大数据展现

箜篌的复兴体现在多个方面,这里首先列举一些代表性事件和代表性现象。代表性事件方面,201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及群众游行中,箜篌以“复兴”之美好寓意,作为仅有的三件乐器之一登上了中央“中华文化”彩车,是这门乐器走向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体现了来自国家层面的关注和认可。

在社会普及方面,中国音乐学院箜篌考级已于2022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央音乐学院箜篌考级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箜篌考级也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此外,2022~2023年,由文旅部人才中心、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等权威单位和组织发起的大型展演比赛,均设置了箜篌科目。考级和比赛中箜篌科目的设置,体现了作为美育的箜篌,所获得的大众关注及专业组织机构的认可。

在数据方面,调查2011年1月1日到2012年1月1日这一年内“箜篌”关键词的百度搜索指数,其数据为整体日均值411;调查2022年7月1日到2023年7月1日,其整体日均值1236,翻了三倍有余,同时数据依然保持向上趋势。此外,截止2023年7月1日,查抖音“箜篌”话题播放量,达到2.7亿次。由传统搜索引擎“百度”和热门短视频APP“抖音”所提供的数据来看,箜篌认知度和关注度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已具备一定的体量。

(二)四种乐器的大数据对比分析

通过箜篌与其他乐器的大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其所在的区间。调查“琵琶、笙、竖琴、箜篌”四个乐器词汇从2022年7月1日到2023年7月1日这一年的百度指数,其日均指数由高到低,分别为琵琶2355、笙1471、箜篌1236、竖琴907。百度指数所反应的是该关键词的搜索次数,能一定程度上反应大众的认知和关注数据。可以看到箜篌日均被搜索1236次,数据介于笙和竖琴之间,约为琵琶的一半。

另调查以上四个词汇截止2023年7月1日的抖音话题播放量,由高到低分别为琵琶33.6亿次,竖琴3.4亿次,箜篌2.7亿次,笙2.6亿次。可以看到箜篌话题播放量依然介于笙和竖琴之间,但远低于琵琶。

由上可见,箜篌的认知和关注数据与大众相对熟知的民族乐器笙以及西洋乐器竖琴,已大致处于同一水平;此外,箜篌的数据仍有极大上升空间,与热门民族乐器琵琶相去甚远。

笔者认为,作为曾经失传的箜篌,其数据能够与笙、竖琴这些乐器相当,已足以证明其复兴的初级阶段已经达成,正走在迈向更高复兴阶段的道路上。

(三)箜篌复兴进程中的短板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健全,是目前箜篌复兴进程中最大的短板,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高等院校中,已有部分专业音乐院校开设了箜篌专业,如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同时也有部分综合类院校的音乐学院特别注明对箜篌专业招生,如西南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但是半数以上的专业音乐院校和绝大部分综合院校的音乐学院尚未将箜篌纳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箜篌专业人才的匮乏,大学缺乏专业箜篌教师,以至于不足以应对箜篌考生快速增长的需求。此外,也存在箜篌作为一个学科门类,其影响力仍旧较低的问题。

三、 箜篌失传后而又复兴的三个内核

对于失传后的乐器,将其复原很容易,然而推动其复兴却极难。箜篌能够完成从失传到复兴的“创举”,是因为它有着特殊的内核支撑。

(一)箜篌的文学文献底蕴

在文学方面,关于箜篌的诗歌至少有600余首。这些箜篌诗歌从古代一路流传至今,是箜篌最为核心的底蕴支撑之一。尤其是其中三首最为重要的诗,都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其一是《箜篌引》(又名《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这首诗作是汉乐府中的最短诗歌,在民间影响力不是很大,但却是中国文人的千古关注。在历代诗歌中,与其主题相关的诗歌至少有130余首,包括李白、曹植、王昌龄、李贺、陆游,张居正、于慎行等著名文人和政治家都曾以其为主题写诗,一代代文人墨客对其中的悬疑和思想不断探讨。包括现代,依然有温皓然、李清源等作家以其为名撰写专著。

第二首是《孔雀东南飞》,同为汉乐府。这首诗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诗句,是用以形容刘兰芝多才多艺、知书达理的女性形象,也同时体现了箜篌在汉代的形象和地位。由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双璧之一,在文学史上地位极高,所以这首汉乐府最长诗歌和作为汉乐府最短诗歌的《箜篌引》,共同奠定了箜篌的文学根基。

第三首是唐·李贺《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是中华成语“石破天惊”的出处,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极高,被誉为古代音乐诗歌的三驾马车之一,被选编进入多个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这些相关于箜篌的文学作品,以及我国古籍中相关于箜篌的至少4000余条历史记载,在中华儿女一代代的传诵和传承中,令箜篌永远不会被忘记,哪怕失传也会一次次被重新提起,是箜篌失传后还能再次复兴的重要依托。

(二)箜篌的历史影像遗存

在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中,箜篌相关的历史壁画影像有300幅左右,其数量之多在所有弦乐中居于第二,仅次于琵琶。此外在其他石窟,如克孜尔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等,也都存世有箜篌的历史影像。同时,箜篌历史影像还来自于古代画作、出土乐俑、出土乐器实物、古墓壁画等出处。

中国现存至少500余幅箜篌历史影像。未来随着考古和学术的进展,这个数量还会继续增加。这些图像向世人展示了从东周(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清朝,箜篌拥有着怎样的形制特点和演变脉络,通过研究其地域分布和朝代分布,也可以了解到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箜篌发展情况。这些图像是研究箜篌历史乃至中国民族器乐史的珍贵史料,同时也是箜篌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箜篌的人类文明基因

古代三种箜篌中的竖箜篌起源于弓,不仅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成为三种箜篌中的主流,同时也在整个人类世界广泛传承和传播。如西方竖琴,即为泛箜篌类乐器的国外分支。举例而言,在《清朝续文献通考中》,展示有西方近代竖琴的图像和详细说明,将其记载为“哈普”,即英文“harp”的直接音译(后又译为竖琴)。其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哈普”是古代箜篌之遗制。也就是说,对于箜篌、竖琴这些“世界泛箜篌类乐器”,中国古人就已经清晰认知到了它们的共同渊源。同样在国外学术界,也是将中国箜篌作为“harp”的一部分来研究。

起源于弓的世界泛箜篌类乐器,是人类乐器史上的一件瑰宝,这件乐器在多种古代文明中都有独立的发源,或有各具特色的发展体系。除了古代中国箜篌外还有古印度箜篌、古埃及箜篌、苏美尔箜篌、基克拉迪箜篌、波斯箜篌等等。

了解了以上这些,就可以充分了解为什么现代箜篌和现代竖琴为何相似,因为两者本就是同出一源。中华民族作为极其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在看到底蕴如此深厚的箜篌遭遇失传,而同一种渊源的乐器却在国外发展得很好时,这种触动将是极为强烈的。1929年,民国音乐家、大同乐会创始人郑觐文先生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台近代大型转调箜篌的制造。他对这台箜篌非常重视,评价其“集筝、瑟、箜篌之能事于一身”,以及“音量不及竖琴大,然而其微妙则竖琴有所不及”等等。很明显,同渊源的国外分支乐器的存在,也为箜篌这件乐器的复兴提供了参照,贡献了巨大动能。

结语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国家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第一个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实现。目前,中华民族正向第二个目标奋勇迈进,即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而由于经历失传之后,近代大型箜篌的首次出现是在1921年,于是其发展轨迹就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了高度的吻合——而事实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来就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复兴,自然也就包括了箜篌这门底蕴极其深厚的民族器乐的复兴。

如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达成时,箜篌也随着已经完成了其第一个阶段的复兴,重新回归到与笙、竖琴等乐器较为相当的水平。但是也需注意到,相较于箜篌在唐代的影响力和繁荣程度,如今的箜篌依然是欠缺甚多。

故而,以“从失传到复兴”为切入点,对箜篌传承进行研究是极有必要的。其价值在于扬长避短,为这件乐器后续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同时也为其他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相关论题上,还有很多可以展开,比如箜篌何时衰落及因何衰落;其鼎盛期和失传期的对比;其鼎盛期失传期和古琴、古筝等其他乐器的对比;它失传的过程中留下了什么,没留下什么,以及为什么没能留下;其当代的传承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等。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详细评述。对于其第二个阶段的复兴进程,笔者将拭目以待,继续保持观察。

猜你喜欢
复兴箜篌民族乐器
箜篌城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
竖琴与箜篌之关系
明清时期民族乐器发展略览
中国民族乐器(之九)二胡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