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场境

2023-08-07 18:27郑文宝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价值观价值

郑文宝 张 蕊

(1.南京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南京工程学院教学与科研中心, 江苏 南京 211167)

短视频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等多个层面对传统传播介质进行了颠覆,短视频不但凭借其技术优势实现了表达效果反馈及时化乃至同步化,更消减了价值传播的专业属性,降低了价值表达、制作的门槛,成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群进行价值表达的重要载体。

一、高校学生的短视频共生图像

据腾讯“企鹅智酷”数据统计表明,快手和抖音使用者中24岁以下用户占比近75%、30岁以下用户占比近90%,[1]可见网络短视频受众面虽然广泛,但青年群体才是其最主要的使用者,而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青年群体的主体之一便是高校学生。高校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高校学生是自己独立生活远离家长监护的,因此高校学生短视频的使用是开放且自由的,甚至可以讲是不受任何人监管的,大学生从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后便一头扎进短视频旋涡中狂欢,已经实现了与短视频的共生共存。

1.高校学生被动进入短视频场境

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表达方式,短视频利用信息技术将音、情、意、形等诸多传播要素汇聚于一身,将原本单一、孤立进行价值表达的音乐、文字、图像、动画等方式融合为一个整体,因此在价值表达上更加直接、丰富、立体、形象,具有了更为丰富的价值表达效能,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娱乐快感、猎奇心理、价值认同等人性需求。高校学生经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来到大学校园之后突然被繁重的学习松绑,人性使然驱动其积极探求久违的娱乐快感和猎奇心理满足,而短视频丰富多彩内容的不设限、不设防地供给,自然而然导致广大学生对之爱不释手。青年学生的这种短视频场境进入是被动式的,青年学生此刻进入短视频场境并不是经过理性思索和考量的,完全是人性、本性使然,带有一些盲目性质,短视频带来的精神快感虽能一定程度上慰藉学子心灵、抚慰学子情感,但因其盲目性也导致了广大学生短视频使用的贪婪与凌乱,给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时代议题。

2.高校学生主动挺进短视频场境

当代大学生积极阳光、活泼好动,向往并乐于社交,喜欢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短视频技术特性契合了青年学生的这一成长需求,为其社交表达和往来提供着便利,也促使广大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积极进入短视频场境。高校学生有别于中小学生,拥有了一定的创作能力和主动表达能力,高校学生会通过短视频制作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短视频成为广大高校学生创意娱乐、颜值炫耀、观念表达的重要平台,青年学生通过短视频将内心想法、悲欢喜乐等“后台行为”前台化,利用短视频的“圈文化”重构着现实生活中的差等秩序,依靠短视频的“重新部落化”实现着“网络逆袭”,青年人成长所需要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短视频场境中总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递相促进,并且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青年学生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广大青年学生自然对此乐此不疲。

换言之,无论是被动方式还是主动方式,当代青年学生都已经与短视频不可分割地成为了一个共生体,现今高校之中广大学生没有一天不是在短视频中度日的,无论学习、休闲还是工作、娱乐,青年学生都已经无法离开短视频。这样的一种存在场境,广大学生的价值观毋庸置疑会被短视频影响、形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由此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过程中的价值观引导问题无论如何都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应然话题。

二、大学生短视频文化的价值审视

短视频具有价值双刃剑功效,大学生三观未定既接受着短视频价值传递的正向引导也在潜移默化地感受着短视频价值传递的负向影响。

1.短视频的价值观教育红利

短视频能够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技术上的便利,优化价值观教育效能。

(1)短视频对价值观教育过程的缩写

在传统价值教育范式中,价值观教育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中介三个因素构成。在价值传递过程中,价值观由教育主体发出,经由教育中介最后达到价值客体层面,其中教育中介是不可或缺的,离开教育中介价值观教育无法有效进行,这个过程中受教者实质上是被动地接受价值形塑的,因为受教者无法改变传统价值观教育过程的这个单向度的价值传递范式。但是当短视频出现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短视频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虽然仍是价值教育介质,但是这种介质却将价值观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门槛无下限地降到最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将价值观教育的主客体平等化,改写了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差等秩序。在优化了主客体关系之后,短视频价值观教育范式则更有益于价值教育主体和价值教育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实际上便是增强了价值观教育的交互性、实效性,价值观教育的表达观念更有益于传播和接受。

(2)短视频对价值观教育短板的弥补

价值观教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只是价值观教育的受教者喜爱程度即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对价值观教育持有一些抵触情绪的,但是短视频介入后因为短视频的一些基本属性和功能却很好地改写了这一状况。短视频在宏观层面拥有如上所述的主客平等化功能,在微观层面凭借技术细节设置更将广大青年学子虹吸进短视频价值教育体系中无法自拔:短视频在技术细节设置上拥有一键共享功能,可以充分满足学生便捷社交表达的需求;短视频碎片化的分众性传播特点,可以有效帮助青年学生释放成长中的各种压力;短视频灵活便利的制作方式,可以满足学生自由表达意愿的需求……简而言之,短视频这些技术本性既契合人性需求又利于价值表达,可以充分弥补传统价值观系列教育举措吸引力不足的教育短板,使得价值观教育事半功倍。

2.短视频的价值观教育阻障

短视频为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便利和高效时,也为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更多挑战。

(1)现象层面的直接伤害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界分标准,高校学生正处于“个体意识价值和权利超过社会依附和契约”[3]为典型特征的“后习俗水平”阶段。“后习俗水平”阶段中,道德个体热衷于自身的价值认同和个性追求,对于社会规则高校学生由于身处校墙之内,既无直接的感性认知又无主观兴致,在这种内外因作用下就导致了高校学生在面对短视频时防腐拒变能力弱化。

短视频以碎片化方式存在,传递内容以情感认同浅表化为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利于道德主体接受其内容表达的,同时也为诸如色情、低俗、虚假等各种不良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和途径。目前网络短视频多为资本控制,短视频制作遵循的是资本逻辑而不是价值逻辑,窥探隐私、低俗恶搞、色情暴力等注意力经济的“擦边球”元素是短视频的常驻内容,而高校学生的短视频使用是开放、自由的,而且在“后习俗水平”道德心理认知规律支配下,大学生更易于以自我的感性喜好为判断标准来选择短视频内容,于是在大量色情、低俗等不良短视频推送下,青年学生往往陷身于低俗短视频旋涡中难以自拔。进言之,短视频部分低俗的价值表达传递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国家主流价值表达,资本逻辑主宰的短视频更是用“擦边球”方式腐蚀着青年学生的灵魂。

(2)逻辑层面的潜在威胁

传统价值观教育是强调价值认同的,教育者负责创造、传播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方式让受教者认同并接受这个价值观点,价值观的制造和传播是有中心的、单向度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价值观教育体系,但是在短视频场域中,这种中心化、单向度的价值观教育范式却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不同于知识类问题,所有价值观问题并不具备客观唯一答案,任何价值观问题都能寻觅得到论证其合理性的论据,也就能够寻找到否定其合理性的论证,短视频场境中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性质的传递和表达,会因为短视频碎片化、零散化的表达而被肢解得无中心、多向度,即短视频表达方式削弱了主流价值体系认知所需要的整体性的思辨能力,价值观教育所蕴含的主流价值的宏大叙事会在短视频碎片化的冲击下变得支离、零碎,进而会弱化主流价值的话语权威,而当主流价值不再具有话语权威无论如何都是价值观教育的失败,主流价值观的价值合理性会因此被更容易地误解甚至是曲解。换言之,价值认同“是人们对基于共同的社会生活而形成的共同体之 “伦”的价值共识,是个体对共同体赖以维系和发展的价值体系的精神归属与价值服膺”[4],但是在短视频“技术主导”优于“价值主导”范式下,以主流价值观教育为中心而设计的单向度的传统价值观教育范式发生了改变,主流价值认同的主导力、权威性乃至正确性因此都将受到挑战和威胁。

三、高校学生短视频价值困境的解码路向

高校学生短视频使用是时代所趋,其价值观形塑受短视频传媒影响也是时代必然,但是教育尤其是价值观教育并不是被动地顺应时代发展,而是需要站在时代潮头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合理利用短视频,将短视频打造成为青年学生价值观形塑的有益平台。

1.供给侧的宏观把控

高校学生是受教者,这个基本属性决定其价值观成长是必然受到规范和引导的,而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青年学生的短视频价值引导不但需要施教者积极干预,同时也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一起协同育人,在多元主体通力合作下才能为青年学生打造风清气正的短视频使用场境,才能将短视频塑造成为青年学生价值观成长所需要的有益平台。

短视频主要是通过APP、圈文化传播的,青年学生接触短视频也是主要通过各种APP、圈文化来完成的,因此青年学生的短视频价值形塑也需要从APP、圈文化这个短视频关键节点出发进行规范、引导,即青年学生短视频价值观引导需要积极抢占APP、圈文化市场,将其纳入教育领域,利用技术赋能方式将APP、圈文化转化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包括高校在内的所有教育相关单位均有APP研发,也有各种正能量的圈文化打造,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APP和圈文化都具有“高大上”的“正规”属性,无论是这些APP、圈文化所提供的消息通知还是新闻报道,都是在为青年学生提供着“正式”服务,而所有人包括青年学生在内除了“正式”“正规”需求之外,还是有着诸如休闲、娱乐等众多“世俗”人性需求的,而这些世俗类的短视频往往是这些“正规”APP、圈文化不能或不愿营造的,现实生活的事实样态就是这些“正规”APP、圈文化只为青年学生提供“正式”教育素材,不对应青年学生的世俗人性需求。这样,青年短视频使用中便为没有经过规范审核的APP、圈文化预留了空间,即青年学生休闲娱乐等人性需求在正规途径、正式领域中无法得到满足,自然就会去非正规途径、非正式领域去寻求,而资本逻辑营造的APP、圈文化以盈利为目的,在注意力经济规律下自然就有主流价值解构、常规价值污染、负面价值沙化等短视频出现,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理性形成。因此,青年学生价值困境的供给侧解码路向便是各类官方需要转变“正规”APP、圈文化的经营理念,不但需要为青年学生提供红且专的短视频供给,更要为学生营造休闲娱乐性质的短视频空间,尽其可能地将青年学生的短视频使用留在正规平台。

青年学生的短视频需求多元,无论教育相关部门的APP、圈文化内容如何丰富其实也都无法完全满足青年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青年学生一定会到商业APP、圈文化场境中去管窥一二,这就需要政府、网监、市场管理等部门携手共建短视频监管体系,确保商业逻辑主宰的短视频的价值取向正确、表达方式合理。“人民网已经开通为第三方服务的‘内容审核云平台’”[5],即对商业逻辑主宰的短视频进行价值监管难度虽然很大,但也不是不可行,人民网已经做出了表率。简言之,青年学生短视频使用场境中的价值观引导,对内而言需要教育相关平台增加、丰富正规表达之外的休闲内容,对外而言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通过技术手段为青年学生规避不良短视频的价值表达。

2.需求侧的自我强大

青年学生具有网络短视频使用的价值偏好,虽然与网络短视频的技术便捷、内容丰富等外部因素有关,但青年学生沉迷、执拗于短视频更主要的原因是内在的心理原因。作为社会人,无论有多么优秀、多么成功也一定会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学业、情感、就业等压力的青年学生更是如此。在现实生活的差等秩序中,这种不如意、不顺心既为人不愿面对又很难突破,而网络短视频等信息技术却可以通过在野的话语姿态轻松地帮助这些群体实现网络逆袭,以圈文化、重新部落化样态满足现实生活中种种欲而不得的不如意。即,短视频于青年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为之提供着休闲娱乐,更让学生在其中找到了自我认同和成就感,所以才成为学生最爱。

教育供给侧层面的技术赋能、制度规避是从外部对道德主体进行约束,其实事物的发展一直都是内因最为主要,大学生对短视频的偏爱如上所述也是主要出于内在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出于单一浅表的外在感官刺激,因此大学生短视频价值困境最根本、最有效的解码路向不是外在的规约而是内在的大学生自我成长。换言之,从需求侧而言,短视频价值戕害的治理关键在于道德主体自律,只有自身强大才是应对外在所有变化的定海神针,实质上这又涉及到价值观教育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价值观教育之所以需要“老生常谈”,是因为价值观教育内容是动态的,不似具体学科的知识点般的固定、明确,价值观教育会因为时代变化、社会变迁、技术变革而有所调整,当下短视频的崛起具体学科的知识点教育受到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但价值观教育却需要做出整体性的调整和应对。即,价值观教育面对新的教育场境,需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那样:“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短视频应该成为当代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但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7],这个理念应用到短视频教育场境中实际上就是在强调广大学生需要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只有自己的思想认知和道德修养强大才能真正确保短视频使用中价值选择的正确,因此大学生短视频价值困扰的终极解决方案还是提升广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只有自身的爱好、兴趣积极向上且心理健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短视频表达中汲取自己成长所需要的正能量,即只有自我强大才能真正建构起抵御短视频负面价值传递的防火墙。

四、高校学生短视频价值困境的内容图式

目前大学生短视频使用基本处于自由、肆意状态,对于短视频价值表达的选择也是放任、无序的,这是当前大学生短视频价值承载的实然样态,供给侧规约方案能够保证短视频使用有序,需求侧自我成长可以保证短视频选择得体,但无论是供给侧的宏观把控还是需求侧的自我成长,都需要有标航树靶性质的内容作为指引和填充。

1.内容准则:情理主义为范式

短视频内容均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以短视频方式呈现的时候却是经过信息技术加工处理的,尤其是资本逻辑主宰的短视频更会利用现代音视频技术对短视频原生内容进行取舍、切换、配音、特效等方面的处理,这样短视频内容虽然来源于现实但却具有了一定的虚拟性质,即信息技术的虚拟性在短视频方面也体现得较为明显,长期使用短视频而忽略现实生活的价值来源,虽然最初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在选择短视频,但发展到最后却是短视频通过“价值茧房”效应在“反噬”使用者的价值观,助长着使用者的虚拟人格形成。因此广大学生短视频价值引导首先需要在短视频内容来源真实、表达虚拟之间建构理性认知方式,艺术来源于但一定是高于生活的,短视频的艺术化处理可以通过艺术化的形式满足使用者的价值需求,但是艺术化、虚拟化的价值处理却往往曲解现实,因此在短视频制作中需要以“源于并高于情感、具有理性色彩却又不失地气的‘情理主义’”[8]作为价值原则支撑——因为是知性教育所以必须有高于本能的情感的理、因为教育需要源自生活所以必须有不能失地气的情,情理主义是接地气的情与知性的理的中道融合,亦即是艺术化虚拟化的短视频表达与现实价值的最佳结合。

短视频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产物,注意力经济的典型特点是表达直白浅显、泛娱乐化,长期的短视频情境在场不但不利于认知思维深度延拓,甚至还会出现思维矮化、弱化现象。作为时代精英的大学生在思维认知上应该具有一定深度,不能停留在浅表的娱乐水准,简言之,短视频注意力经济所传递的价值层次实质上很难对等高等教育所需的价值诉求,而短视频又无法从现实生活中涤荡出去,所以在供给侧进行短视频供给之时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情理主义”性质的理论挖掘,使得供给广大学生的短视频既具有注意力经济的吸引力,又能够克服注意力经济短视频的肤浅价值蕴含而具备理论意蕴。即,用情理主义的理去弥补短视频自带的浅显短板,用情理主义的情去克服价值观教育的虚功短板。运用短视频进行价值观教育目的就是用短视频提高价值观教育实效,但同时又需要克服短视频自身缺陷,而情理主义建构原则可有效克服双方短板,使二者互补为最佳拍档。

2.内容表达:守正创新为根本

短视频制作和传播的门槛非常低,每个道德主体都可以掌控一定的短视频话语权,促成了短视频价值表达的泛化、多元化甚至是杂乱化,因此短视频的价值表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介入,用以实现短视频价值表达的守正固魂。但是如上所述,短视频的价值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冲主流价值表达的,事实上短视频场境中也出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虚化和边缘化,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短视频并不可融通,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短视频之间还是存在着一致性的:短视频传播方式使内容表达由抽象变为具体,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表达可以借此不再抽象、晦涩;短视频将音、形、意、画等多种传播要素集于一身,具有极强的传播效能,几秒的短视频观看便可充分调动观看者的多种器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短视频会达成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效的传播效果。简言之,短视频场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虚化和边缘化,与短视频自带对冲主流价值观的功能属性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主流价值的表达创新滞后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短视频场境传播创新主要是指传播内容的创新,传播内容创新并不是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守正”地位,而是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大叙事必须与短视频的短小传播方式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表达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表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质,在进行道德建设时需要具化为更为细致具体的内容表达,就本题而言对应的应该是国家颁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中所阐述的“自信达观”“积极向上”等价值表达。“只有以‘接地气’的形式进行表达,而不是单纯说教,才能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短视频表达,需要在内容上将高度概括性质的24个字表达具体化为大学生的生活内容,通过“通俗”但不“低俗”的内容表达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有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换为“有意思”的内容传递,这样才能对应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短视频的具象表达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短视频场境中不被虚化和边缘化,才能在隐性教育过程中真正发挥“守正”作用。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