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导向与协同育人路径

2023-08-07 18:27李士峰陈钦林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时代

李士峰 陈钦林

(1.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2020年12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学校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建设等做了全面、系统部署,这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制度遵循。其中,《方案》立足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按照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原则,设计了各个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强调“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这一课程目标,是对高校思政课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明确阐释、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目标导向,聚焦增强学生“使命担当”,深化实施专题教学,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置教学议题,细化教学任务,发挥思政课各门课程协同育人优势,给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2]8等基本道理,教育大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优化“怎样培养人”的路径选择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3]183思政课教学是课程育人的关键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思政课教学发挥好“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重要前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始终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导向,主动适应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在加强和改进中提质增效,着力构建各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不断增强教学亲和力与针对性,深化思政课程育人效果。

(一)在加强和改进中提质增效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好课程育人作用,需要高校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教师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加强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创新。首先,高校党委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建设,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引领和政治引领作用,着力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教研科研立项等各方面给予思政课建设以重点支持,定期研究思政课教学工作,结合大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着力在高校营造形成高度重视思政课、努力办好思政课、党政领导带头讲思政课、教师认真教好思政课、学生扎实学好思政课的浓厚氛围。其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政课建设单位,是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教学改革的推动者,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青年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坚持“八个相统一”原则推动教学改革,着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严格对标“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和“四有好老师”的要求,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加强对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特点的研究,着眼大学生成长期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载体特别是注重用好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时代感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

(二)适应大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成效,最终要体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和使命担当意识的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适应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尊重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着力增强教学针对性。首先,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特点。当代大学生是在物质相对丰裕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有着鲜明的群体特点,他们思想解放、观念新颖、善于学习并接受新鲜事物,创新创造意识强;但丰裕的物质条件也使他们容易沾染一些诸如不愿吃苦、贪图享受、眼高手低等不良习气,这也在少部分大学生中有所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就要全面把握大学生这种思想特点,抓住大学生所处的人生成长“拔节孕穗期”[3]180、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3]167、学习“黄金时期”[3]19以及“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3]142等阶段特点,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这是思政课教学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其次,要直面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更为便捷,接触信息渠道、接受信息的内容更加多元化,这一方面使大学生积累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能够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极易受到网络空间“杂音噪音”和“负面言论”[3]34的影响和侵蚀,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思政课教学就要深刻认识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特点,全面把握大学生“面对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3]29这种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心、关切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适时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最后,要尊重、适应大学生成长规律。思政课教学归根结底是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工作,旨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就要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在深入研究和把握大学生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的基础上,适应大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1]推动教学改革,积极打造思政课“金课”。

(三)发挥各门课程协同育人优势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方案》精神,高校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法治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以及“形势与政策”等五门课程。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必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思政课各门课程协同育人。高校和马克思主义要加强对思政课各门课程教学组织和管理,深化教学研究、教学规划和教学设计,推动各门课程教学有序、有效衔接,实现各门课程协同育人。首先,推动教学组织科学化。在严格落实各门课程学分要求基础上,坚持科学性原则,依据课程性质、内容和大学生认知规律,按照“法治课”“纲要课”“原理课”“概论课”顺序开设,推动各门课程教学有序衔接。其次,推动教学研讨经常化。常态化教学研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把常态化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作为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既要组织以课程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深入研讨本课程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要组织各门课程共同参与的全员性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共同研讨各门课程教学的共性问题,实现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常态化,推动各门课程教学有效衔接、协同发力。最后,推动教学目标具体化。各门课程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深化实施专题教学,细化各门课程教学专题安排,明确各个专题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构建各个教学专题有序、有效衔接的教学体系,实现思政课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最大效应。

二、讲清楚“三个为什么”,明确“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183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责任,明确“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定位,给大学生讲清楚“三个为什么”,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一)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引导大学生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历经百年奋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赢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以及百年党史英雄人物、红色精神等,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讲好党的历史,从历史和现实双重视角给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基本道理,引导大学生全面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在深刻领悟百年党史中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主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首先,“法治课”要给大学生讲清楚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和实践要求,明确热爱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要给大学生讲清楚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4]6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大学生把爱国同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其次,“纲要课”要“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2]4给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讲清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的总览全局与中流砥柱作用,帮助大学生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的初心和使命,教育大学生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再次,“原理课”要给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生机和活力、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帮助大学生不断增强投身党和人民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概论课”要给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及其重大意义,帮助大学生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及其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历程及其伟大意义。

(二)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引导大学生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重从理论、历史、实践等多重维度,给大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基本道理,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信仰。首先,“法治课”要给大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道德观,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以及集体主义原则的丰富内涵和集体主义道德要求,教育大学生自觉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其次,“纲要课”要给大学生讲清楚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历程,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给大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指导思想的根本原因,引导大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中增强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再次,“原理课”要给大学生讲清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中国与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要给大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始终维护占人口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利益”的基本价值追求,推动大学生坚定人民立场。最后,“概论课”要给大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历程及其重大意义,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推动大学生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讲授同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相结合,着力给大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本道理,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首先,“法治课”要给大学生讲清楚新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青年一代综合素质和能力对提升综合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帮助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和成长方向。其次,“纲要课”要着力给大学生讲清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引导大学生切身体验生活、学习条件的明显改善以及成长环境的显著变化,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再次,“原理课”要给大学生讲清楚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讲清楚改革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现实挑战、客观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和当前我国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叠加的形势,引导大学生自觉拥护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主动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最后,“概论课”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给大学生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讲授党的创新理论同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切身体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三、讲清楚新时代大学生“三有”成长目标,践履“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225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提出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明确要求,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践履“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使命指明了努力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给大学生讲清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价值意蕴、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教育大学生既要心怀远大理想,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又要脚踏实地,掌握真才实学,逐步成长为可堪大用的新时代青年。

(一)讲清楚“有理想”的核心要义与实践指向,教育大学生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3]209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注重激发大学生“奋进潜力”,[3]209引导大学生把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际行动。首先,“法治课”重在教育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立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其次,“纲要课”重在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时代楷模的坚定理想信念、先进事迹和道德风范,激励大学生确立远大人生目标,自觉把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作为人生发展的“标杆”和成长的“榜样”, 主动向“榜样”看齐,“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2]4。再次,“原理课”重在教育大学生坚持用科学的方法、辩证的思维认识和处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既心怀远大志向,又脚踏实地、积极实践、主动作为,坚持知行合一,杜绝空谈理想。最后,“概论课”重在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深刻理解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讲清楚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长期性,教育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引人生,自觉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奋斗,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逐步成长为“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二)讲清楚“有本领”的时代要求和实现路径,教育大学生学习掌握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练就真才实学,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忠实实践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3]19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加强大学生学习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首先,“法治课”重在引导大学生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教育大学生全面学习理论知识、主动掌握专业技能;要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品格,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投身社会实践,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服务基层群众,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磨练中树立科学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立志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其次,“纲要课”重在引导大学生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关系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科学认识时代大势和中国国情,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为“主导、领导、建设”未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再次,“原理课”重在引导大学生站在增强国家发展活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把握好新时代提供的历史机遇,心怀“国之大者”,着眼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最后,“概论课”重在引导大学生适应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际需要,聚焦新时代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对高素质青年人才的需求,不断学习掌握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练就真才实学,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忠实实践者,逐步成长为“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三)讲清楚“有担当”的价值意蕴与科学内涵,教育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积极建设者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担当、敢于实践,主动“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3]209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在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担当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上下功夫。首先,“法治课”重在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教育大学生发挥好自身优势,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其次,“纲要课”重在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教育大学生在全面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肩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在平凡岗位上埋头苦干,在各行各业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其次,“原理课”重在引导大学生理解资本主义本质及其规律,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最后,“概论课”重在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及其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践行“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6]理念,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建设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跑出更好的成绩”,[3]218逐步成长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此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发挥好时效性、针对性强的特点和优势,及时、适时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责任和使命、青年发展、青年成长等系列重要论述融入课堂教学,增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给大学生讲清楚国际和国内形势及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领悟力;要采取灵活形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及时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社会焦点问题答疑解惑,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信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要讲好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给大学生讲清楚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讲清楚中国抗疫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党的领导优势、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基因,讲清楚“九○后”“○○后”青年抗疫英雄的故事,推动大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