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园原,吴学兵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推进和实现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强调,要把培育全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2]其中,革命文化见证了历史,记录着革命先辈的道德言行,承载着丰富的道德精神,反映着优良的革命传统道德,是助推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的重要德育资源。因此,要充分挖掘革命文化在道德风尚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为其融入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提供正确路径指引。
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的基础上,我们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阐释,使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文化相适应,为人们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在百年斗争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是激励我们坚持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革命者,不能丧失了革命精神。”[3]其中蕴含了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等一系列革命道德精神。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传承革命道德精神,用革命文化淬炼思想,将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决定了道德建设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其他形式的社会道德的标志。“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许多优良的传统道德,如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4]这些优良传统道德是基于革命,由革命而发展兴盛的道德传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精神。其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共产主义道德。回望过去百年奋斗历程,从党的开天辟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在这段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不断从革命文化中汲取道德精神。这些革命道德精神的产生,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这也是中华民族在文明历史长河中薪火蔓延、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要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倡导和培育的中华传统美德,其背后蕴含着浓郁的革命精神。历史同时也提醒我们,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为支撑,一个民族很难自立自强走到今天。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凝结形成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风尚、精神品格。[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时代条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对革命精神进行了再凝练、再认识、再提升。革命精神有其自身独有的价值和内涵。今天我们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要体现在物质层面,也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坚守道德底线,保持战胜一切险阻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尽管时代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革命精神蕴涵凝练的革命道德精神始终贯穿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伴随着革命文化的发展。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道德精神,这是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道德精神文明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品格和精神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以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建党以来,清正廉洁成为全党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高瞻远瞩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清正廉洁,才能面对更多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很多事实都在警示我们,如果腐败的问题愈演愈烈,亡党亡国就是必然的结果。只有清正廉洁,才能取信于民,赢得民心。无论从党的历史发展来看,还是从党的生存发展来看,清正廉洁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定遵守的道德原则。而这种道德原则折射出的道德精神在革命文化的影响下,之所以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正是在于它有着清廉、纯洁等积极向上的牵引力量。
革命精神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树立起来的精神丰碑,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精神力量,尤其是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要求对革命文化的道德价值进行深入挖掘。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要秉持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时代自觉,深入发现在革命时期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并进行创新,实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革命圣地视察时说过,由于无数革命先烈的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所留下的优良传统将是永远鞭策我们砥砺前行的宝贵财富。无私奉献的革命先烈具有伟大的精神品质,从内涵上看,有忠于理想、勇于牺牲的理想信念,也有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意识,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道德建设,多次强调“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6]。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标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独特精髓,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主要包括培育道德观念、激发道德情感、涵养道德规范。
道德认知是指道德的主观部分。其折射出变化的由简单到复杂的道德关系,包括人们在道德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置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将人们的道德行为转化为真正的自觉行为,保证人们能够在是非对错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进入新时代,我国高度重视公民道德观念的形成在个人发展、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从社会层面来看,要立足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对新形势下道德观念的正确认识。从文化层面来看,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公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革命文化承载着优良的革命道德传统,其内蕴的革命道德精神、革命道德价值等是公民培育道德观念、道德认知的基础,是提升公民道德观念的载体,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前进的方向,加深了公民对道德观念的认识,为公民的道德实践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传承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传统、革命文化和道德观念,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道德观念意识的共同基础,拓宽公民科学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道德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它是人们基于特定的道德标准,以及一以贯之的道德关系或他人的道德行为所经历的情感体验。近年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入侵,“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思想导致越来越多人出现道德失衡、情感问题。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只有从革命文化中重温历史、感悟初心,才能清醒认识到我们党内在的精神情感特质和政治本质。只有直接感受革命时期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我们才能从内心深处形成强烈的道德情感认同。道德情感的培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培育,道德情感滋养与文化培育相辅相成。文化使人们在情感认同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决不能忘记所走过的道路,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到多么光明的未来,决不能忘记我们走过的过去,更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国共产党走到今天,离不开革命文化的道德情感熏陶,革命文化为公民道德情感认同建设提供了强大情感精神动力。这种情感精神动力通过物质、精神等载体不断赋予公民道德建设一种内在的情感同化,并且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加深公民道德情感认同奠定了共同的情感基础。因此,应重视道德情感的核心作用,使道德观念成为主动追求,让道德规范成为主动遵循。
道德规范是指制约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和概括。它是一种社会规范或行为准则,即从某一特定社会或阶级的利益出发来判断和评价人们行为好坏的标准。革命文化源远流长,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其精髓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的现实土壤,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成为激励其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其中的革命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建设的关键。革命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弥补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等不足。在当前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与价值观交融的时代,公民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出现了一些变化,我们应完善革命文化的培育功能,深度挖掘革命文化固有的道德底蕴,坚持革命文化引导社会道德规范,强化革命文化的道德认同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规范,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7]社会主义社会需要道德建设,也离不开道德建设。革命文化是革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时空穿越性,必将在公民的道德风尚建设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革命文化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来提高并坚定人们的道德风尚建设意识。
家风以一种弥散性的道德氛围为表现,内容上表现为一个家庭优秀的健康方式、向上的道德价值观与和谐的道德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8]恩格斯指出:“一定时代的人们所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到来自劳动和家庭的发展阶段这两方面的影响。”[9]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把革命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风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并传承良好家风,着力推进家庭道德风尚建设,让家庭成为国家发展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柱。如何以革命文化营造良好浓厚的家风,其一,父母应当加强对革命文化的认识,自觉承担起对青少年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职责。良好的家风是青少年成长路上的正确指南与精神动力。父母要有学习革命文化的意识,了解认识革命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意义,引导青少年学习革命先辈的道德精神。其二,父母可以与子女一同参观红色基地,营造良好文化氛围。通过实地参观红色基地、革命纪念馆、革命遗迹遗址等,使青少年近距离感悟革命先辈的道德品质,唤起青少年对革命文化的独特情感,使他们主动接受革命道德精神的熏陶,逐步提高辨别真、善、美的能力,积极主动学习革命文化,塑造优秀的品格。“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主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10]
学校是塑造个人品质最重要的阶段,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国家发展的主力军,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接受正确且全面的教育并塑造优秀道德精神品格是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1]其一,重视课本教材的编写安排,加强课本革命文化渗透,深入贯彻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及近代史教育。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引导教育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了解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其二,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并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通过实地走访学习当地革命文化,深化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巩固和增进“四史”学习效果。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融入德育,弘扬优良传统文化,是青少年永葆崇高的社会理想、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无私奉献道德精神的关键所在。其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灵活运用榜样激励法。将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素材,将革命家作为榜样,充分发挥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道德精神并将这种道德精神传承下去,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革命文化,并由内化于心体现于行,推动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的建设。其四,通过丰富校园活动,组织革命文化知识竞赛、趣味答题竞赛活动、校园歌唱比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革命文化教育,同时通过物质载体打造红色校园文化,彰显红色革命精神。如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教学设施等场所融入革命文化元素,强化道德育人环境,推进道德风尚建设落实。
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而不良的社会风气则会导致人们缺乏责任感、缺乏是非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鼓励全社会善行好事,长期积小善为大德,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社区居民道德建设是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有力支撑。其一,大力推广社区革命文化教育,牢牢把握社区主阵地。要以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革命文化为重要载体,积极发挥社区的基层作用,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多种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居民的道德素养。如通过社区平台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不断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带动居民接受有益的革命文化的滋养,增进居民间的互动,使其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推动形成良好的社区德育氛围。其二,社区应完善传承革命文化的制度体系,以此保障道德风尚的建设。社区必须健全制度体系,确保革命文化不变色、不变样,确保居民能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到正确的道德精神。社区应建立有效的文化传播支持体系,且不断增加革命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最大限度丰富革命文化教育素材,使社区道德风尚建设工作得以贯彻落实。其三,社区应抓好网络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网络风气。社区可以在公众号、小程序上增设革命文化知识小窗口或者建立符合居民价值需求的绿色网站,将主流思想观念传输给社区居民,丰富网上道德实践,引导居民理解革命文化道德价值,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概言之,革命文化作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的独特资源,凝结着丰富的革命道德精神,保持了党在道德建设上的前瞻性。立足新时代,革命文化以有效的路径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各方面,有助于全体社会公民共筑良好道德风尚建设基础,拓宽道德建设新境界,展现道德建设价值取向,这对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具有指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