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外语教育的比较及其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2023-08-07 12:12:18王蒙燕杨思慧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语种外语教学外语

王蒙燕,杨思慧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一、中美外语教育发展的回顾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如今,我国的外语教育发展大概经历了5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8年,当时我国社会兴起了俄语热,国内的许多学者号召大家学习俄语[1]。第二阶段是1958—1960年,我国当时的外语教育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再以俄语为主,而是转向了以英语教学为主,以其他语种教学为辅。1966年迎来了第三阶段,当时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外语教育受到冲击,处于停滞状态。到了1971年,我国的外语教育进入到第四阶段,外语教育重新得到重视并得到一定恢复。之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世界贸易一体化的到来,我国为了更好地与其他国家展开交流,对外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外语专业人才融入外语教育产业当中[2]。进入21世纪以后,是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的第五阶段,这时我国的外语教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外语教育体系,尤其是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受到了重视。但是相应地,由于过度重视英语教育,出现了英语过热的情况,汉语教育因此受到了冷落。许多资本进入英语培训领域,有关汉语教育的培训较少。对此,许多人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提出了质疑,认为外语教育应该重新定位,要更加重视汉语教学。

美国的外语教育发展整体上也分为多个阶段。二战前,美国对外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并且当时美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曾经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国内的相关人员学习非英语语言,学校也不允许开设专门的外语课程。在二战爆发期间,美国因内部的需要开始重视起外语教育,颁布了相关法案,明确了加大力度开展外语教育的目标。在1960年到1970年间,当时人们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美国内部的社会问题,对外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因此外语教育处于停滞状态[3]。1978年,随着美国对外语教育政策的调整,人们开始重视外语教育,相关学校也把外语教育纳入教育工作中,有效推动了美国外语教育的发展。从1990年开始,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美国进一步确立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

二、中美外语教育的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美国的外语教育政策

我国先后出台了许多外语教育政策。但是,纵观这些政策可以发现其大多缺乏长期规划,而且在一些细节上不够完善。例如,在关于外语教育普及的制度中,哪些属于关键语种,要普及的外语人才规模等都没有给出详细规定,导致缺乏相关指标衡量其实效性。这些外语教育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当时我国与苏联结盟,俄语成为第一外语,教育部门为此制定了相关的教育政策,落实了俄语教学计划。1953年至1954年,我国改变了外语教育政策,削弱了外语教育。直到1960年,我国教育部门又开始重视外语教育,首次提出了要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调整了外语课程的比例,适当增加了法语、阿拉伯语、日语的比重,但当时的推行力度并不大[4]。1979年,教育部提出要重视英语教育的普及。1982年,教育部颁发了新的政策,提到在我国的义务教育中要把英语作为主要外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增设日语教学,而这个政策一直沿用至今。当前,我国的外语教学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语种过于单一,除了英语以外较少涉及其他语种,一些语种的课程直到大学才开设,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不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鉴于此,我国的外语教育需要适当地考虑其他语种,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这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5]。

从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美国对外语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中国,在外语教育的政策制定上也一直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内容。早些年,美国并未针对外语教育制定相关政策,也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与成果。直到1955年,受当时社会影响,美国才开始重视外语教育。美国政府从立法层面针对外语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增加了关键外语语种学习人数,提出了培养外语人才的战略政策。

1946年,随着富布莱特项目的建立,美国出台了相应政策资助了许多美国公民到海外学习,其中就包括外语的学习,这也是最早涉及外语教育的政策。1958年,美国颁布的《国际教育法》强调了开展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外语教育和美国国防安全的密切联系。对此,美国的大中小学外语教师都接受了相关的培训,以提高自身外语能力和教学水平[6]。1980年,美国颁布了新的外语教育政策,提出了高校新生需要接受一定的外语训练。进入21世纪,美国针对国内外语人才欠缺的情况,加大了外语教育开展的力度,加速培养外语人才,解决国内人才储备不足问题。

(二)中国和美国的外语教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性质、目的等内容的文件。由于中国和美国在外语教育政策上存在许多差异,因此在外语教学课程标准上也有所不同。我国很早就制定了较为完善、覆盖面广的外语教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等。2010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到,21世纪外语教育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2007年9月,教育部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求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加强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美国当前制定的诸多外语课程标准中,《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最为重要。这是由美国的专门机构经过6年的调查研究,最终制定出来的具有全覆盖特征的课程标准内容,适用于美国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外语的教学。该标准中包含了外语教学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多方面内容,其中以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要基础,要求学生在接受外语教育之后,能够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外语课程标准较为重视学生对外语的实践运用能力[7]。

与美国相比,我国在课程标准制定上主要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缺乏一个专门的部门去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不同的部门在制定课程标准时采取了分阶段制定的方式,没有很好地考虑小学、中学与大学之间的外语课程标准衔接问题。美国是由专门的部门统一制定外语课程标准,小学、中学、大学的外语课程标准之间具有较强的衔接性,有助于教育部门更好地操作和执行。其次,美国制定的外语课程标准涉及较多语种,没有围绕单一的语种进行制定。我国的外语课程标准制定主要是以服务英语教育为主,对其他语种不够重视。最后,我国的外语课程标准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三)中国和美国的外语教育评价手段

1.中国标准化考试占主导地位

在中国,外语标准化考试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管是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职称晋升考试都以笔试为主。标准化考试在外语能力的评价上不够全面,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能力的要求。我国学校在开展外语教育时,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我国目前在外语教育中所采取的评价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形成性评价,另外一种是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指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通过形成性评价手段,教师可以很好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能够了解班级当前外语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终结性评价是以考试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终结性评价优势在于节省教师的精力,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我国目前主要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手段,通过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的外语学习情况,但是这种终结性评价手段并不能真实反映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法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外语掌握的能力。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是以大班教学为主,形成性评价难以有效开展,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都作出客观准确和详细的评价。

2.美国注重交际能力的考查

美国的外语教育不是特别重视终结性评价,更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的熏陶。因此,在美国的外语教育中考试分数并非唯一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更注重对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学习过程的考查。

美国的外语评价方式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过度注重终结性评价手段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影响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在外语教育评价手段上,我国应适当减弱终结性评价的运用,更多关注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乐趣。在教学方法上,更多结合一些有趣的方式展开。

三、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外语教育政策研究

在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上,我国主要是以分阶段的形式进行,没有注重到各个阶段中外语教育政策的衔接性,不利于学生持续学习外语。对此,我国应首先成立一个综合性部门,专门对外语教育政策进行统一研究与制定,加强对外语教育政策的规划。在政策制定中需要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思考,要考虑到今后多年的发展中外语教育实际起到的作用,根据其作用完善政策内容。其次,还要结合外语教育与我国实际的国情与社会实际情况,拒绝照搬他国的政策内容。最后,在外语教育政策制定上需要考虑到除英语以外的小语种政策制定。

(二)重视外语课程标准改革

重视外语课程标准的改革,制定统一性的课程标准,更有助于提高我国外语教育的质量。制定外语课程标准时,需要对学生的外语知识、技能等要求更加细化,负责部门应当做好统筹规划,加大对外语课程标准的改革力度,在现有的基础标准之上出台一个从义务教育到大学阶段的外语教学课程标准,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开展,确保在外语教育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效解决我国当下外语教学课程标准中存在的不均衡情况。

(三)加快外语教学本土化进程

要提高外语教育的成效,就需要采用合适的教育模式,当前,中国所采用的外语教学模式当中呈现着单一化以及教学方法西化等弊端。对此,在优化教育模式上,广大外语研究人员应当要理性反思目前的外语教学方法,合理地进行改革。在教学方法上,需要从我国现实的国情出发,更多地结合我国文化教育的传统和语言环境等非语言的因素,探索出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方法。

(四)优化外语教育评价手段

我国当前所采取的外语教育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只是单方面衡量了学生的成绩,并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实际外语掌握能力,也无法知晓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而且过度关注学生成绩容易导致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厌倦感。对此,需要更多关注到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性评价手段。教师还需要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教学手段与教师的评价手段是相辅相成的,当教师关注学生的外语学习中的交际能力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手段上结合情境教学法等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模拟真实交流场景的机会,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除此以外,教师还要灵活运用教学任务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手段,丰富课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各国的外语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要求,我国更需要优化外语教育,落实外语教育改革方案,促进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外语,丰富外语文化。通过美国和我国的外语教育的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的外语教育中,在政策制定上缺少专门部门进行统一制定;在教学上没有注重本土化元素的运用;在教学评价上过度重视终结性评价。基于此,首先,我国在外语教育改革中,应建立一个综合性部门针对外语政策进行统一制定;其次,要注重外语教育方法的本土化;最后,要优化外语教育的评价手段,减弱终结性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

猜你喜欢
语种外语教学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44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速读·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 07:22:00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外语语种规划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科技视界(2014年32期)2014-08-15 00:54:11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