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域下敦煌文化传播形式创新

2023-08-06 00:35何若晗刘启腾
中国市场 2023年2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

何若晗 刘启腾

摘 要:伴隨着融媒体时代的纵深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成为深入推动我国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作为我国文化遗产大成之作的敦煌文化,对其进行文化传播的形式创新,必将在新时代产生价值增值。文章立足于民族文化复兴的文化产业视域下,通过典型分析法展开敦煌文化在现实基础中,凭借对数字化科技、多元传播媒体以及经济价值转换的深度交融焕发出创新活力,提出相对应的实践路径,通过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解决敦煌文化价值再生层面的困局。

关键词:文化产业;敦煌文化;数字化科技

中图分类号:G114;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3)21-008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1.081

1 引言

古代的敦煌文化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下留存下来,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融合的有利见证。现代的敦煌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瑰宝,在科技时代中通过数字化、新媒体运营和艺商结合等形式创造了多领域多形式的文化载体,实现了文化再生和文化增值,开创了文化输出的新模式,使得敦煌文化能够从远古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传承至今,并以新的形态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成为“活”在当下的文明宝藏。

2 数字化科技在敦煌文旅中的应用

敦煌目前共有各类文物景点265处,其中莫高窟、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3处属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敦煌长城4处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文物遗迹、公共文化设施等作为传播敦煌文化最原始最直接的载体,在宣传和发扬敦煌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时代的发展使得这种传统的文化输出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越发凸显。旅游业的过度饱和,与日俱增的游客对文物保护造成的压力,以及文物的不可再生性都迫使敦煌文化必须适应时代浪潮,寻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播、表现新形式。将现代数字化科技与文化产业进行实践层面的交融,可以有效缓解文物保护与文物功能发挥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也是必然的选择。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利用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将文化遗产可视化的相关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和现实数据信息进行虚拟数字化处理的一种新方法,最大限度地使文化遗产在共享层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

2.1 洞窟壁画实现交互式体验

虽然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但是数字化转化模式下的文物可以使文化遗产在虚拟现实空间永续留存。通过VR、数据扫描采集、虚拟漫游技术、3D数字化技术、三维重建技术等,有效地实现了敦煌文物的保护和储存,也实现了创新性的动态视频传播方式,充满现代科技感的色彩视觉冲击和动态体验,使得游客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文物,提升交互式体验。

在莫高窟数字中心,游客可以欣赏到高精度数字化还原的石窟壁画,并进行虚拟游览。此外,由数字化资料制成的循环播放影片也可随时观看,如介绍敦煌石窟历史文化的《千年莫高》、介绍梦幻佛宫的球幕影片等。在Digital敦煌资源库网站,3D虚拟实景探秘也能进行,洞窟高清影像触手可及,可自由放大缩小。而运用数字化科技手段所形成的完整数字档案,也将成为永久的具有可持续价值的传播载体。

从归因来看,敦煌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最初目的是为了抢救敦煌石窟中宝贵的历史人文信息,使其保存的时间和质量有所改善。在此过程中可以顺势为敦煌学研究提供更准确、更翔实的信息资料作为长期可持续的参考,同时制作出的虚拟洞窟景象可以供游客欣赏参观,缓解石窟实地开放的压力,另外减少其遭受人为参观过程的破坏,可谓一举三得。敦煌学数字化代表了数字化时代敦煌学发展的新趋势[2]。

2.2 数字敦煌“活”起来,“走”出去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于网络上线进行试运行,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全球共享30个洞窟经典全貌的高清影像。其英文版也已经于2017年9月推出,访问用户涉及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士等78个国家。截至目前,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全球访问量已超过1560万人次[3]。

于2020年上线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实现了疫情期间足不出户便可实现清晰、细致地在线云游敦煌,同时扩大了受众群体,海内外游客皆可观赏。此外,IP领域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手打造官方虚拟AI角色“伽瑶”,“伽瑶”原型来自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神鸟“迦陵频伽”,其服装纹饰、配色等设计灵感来源于莫高窟第217窟《守望无量寿经变》中的供养人、菩萨像。作为首位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瑶基于“云游敦煌”小程序构建的知识库将成为首位讲解员,和游客分享敦煌文化知识,带领游客领略敦煌独特的魅力[4]。

基于目前的文物数字化成果,敦煌研究院积极与多方合作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开设数字敦煌展览。作为与武汉大学协力举办的“千年万里——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在武汉大学万林美术馆成功亮相。展览运用了先进的文物扫描和复制技术,全景复原敦煌石窟。同时,在北京与国家外经贸文化基地合作主办的“丝路敦煌——数字敦煌展”上,运用3D打印复制技术实现了1∶1高保真复原敦煌佛教塑像、壁画等,展出敦煌文物数字化成果近50件。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在北京、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阿曼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30个系列的数字敦煌展览,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3 传播媒体多元化创新发展

媒体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媒介,承载着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助力。多元化发展的媒体扩大优化了文化传播路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满足了不同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扩大了受众群体覆盖面。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以手机电脑为终端的新兴媒介,精准的数据收集和创新性表达的知识内容都造成了传播的更新迭代,增强了文化传播力量,使得优秀文化更全面地渗透在大众的生活中。

3.1 保留传统媒介实体性优势,推动知识创新表达

纸媒作为传统的宣传媒介,要做到保留“传统”而内容“创新”,既要发挥好载体的可永存性优势,又要保证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再生和活性。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以及诸多敦煌非遗传承人多次受邀参加论坛讲座等活动,积极普及传播敦煌文化知识,被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宣传,让更多观众在了解敦煌文化的同时,充分感受到敦煌守护者对敦煌文化的真挚情感,增强了文化传播的人文情怀。

敦煌研究院也依据自身对敦煌文化深入的研究成果,面向不同受众发行出版了多种类别和表达形式的杂志书籍,做到了全方位、多领域、高覆盖率的传播效果。有适合儿童启蒙和文化教育的敦煌绘本,如《敦煌:中国史地图画书》等。也有适合成人的普及性读物《走近敦煌丛书》等。面向低龄群体的图书更具备美观性和趣味性,配备了大量插图和较为年轻化的语言说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敦煌艺术的描绘。成年受众群体的图书,则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强调敦煌文化的兼容,涉及敦煌民俗、乐舞艺术形式、饮食文化等多种内容,强调说理性。专业著作还有针对学者提供专业知识的《敦煌艺术大辞典》等。《敦煌艺术大辞典》参与编纂的都是国内敦煌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集结了学术界的重磅力量,以辞典的形式吸收了敦煌艺术近百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3.2 推动新媒体运营建设,充分打造市场流量

3.2.1 官方运营新兴社交平台

敦煌研究院和莫高窟的官方微博截至2022年8月分别已有17.9万和76万粉丝,视频累计播放量102.8万。通过设置“敦煌画语”“遇见敦煌”“约会博物馆”等10余个颇具特色的话题,融合短视频、音乐等时尚元素,以轻松活泼的语言发布文物历史、主题展览、旅游公告、景区服务等信息,同时积极与大众进行互动,提升热度[5]。

敦煌研究院开设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提供了“云游敦煌”“敦煌节时节令”等小程序板块,同时实现了文化普及、旅游服务、学堂直播等功能,成为一个集学习、购物、娱乐等于一体的人性化线上平台,从细节的把控到整体的观感无不体现敦煌文化独特的视觉效果冲击,增强了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方便性和趣味性,成功运用新媒体打造了敦煌文化的生活化平台。

3.2.2 综艺影视动画市场

195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了当时极受欢迎的动画电影《九色鹿》,其故事情节就源自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壁画鹿王本生》。九色鹿不仅故事情节参考了敦煌壁画的内容,同时其呈现形式又融合了隋唐、初唐的一些壁画风格。在人物形象设计上,人物的装束色彩均以两汉魏晋时期的风格为主,极尽异域风情,从各方面都看到了敦煌艺术形式的影响;从效果来说,《九色鹿》无疑是以敦煌壁画为文化核心实现艺术创新之路的成功实践。

1988年中日合拍了电影《敦煌》,在拍摄过程中,为了完美地呈现效果,制片方聘请了大量专业人员修建了敦煌故城的外景拍摄地,对历史上的敦煌城进行了等比例的精确还原。影片一经上映便得到广泛关注,呈现在观众眼前精妙绝伦的美景,使得敦煌文化更加让人痴迷。2021年人物传记片《我爱敦煌》开机,创新的剧情与记录穿插的方式使其具备了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共同特征,生动地展现了敦煌守卫者几十年如一日保护、研究、弘扬敦煌文化的情景,几代人的非凡人生令人动容。

2010年起,敦煌研究院便开始联合各类媒体摄制各类节目。其中就包括联合中视传媒有限公司拍摄的纪实电影《敦煌》。首次向观众开放24个珍贵洞窟,以片中10个平凡的敦煌人物故事为叙述主体,通过情景再现的叙述手法带给大众独特的视觉体验。2020年播出的《登场了 ! 敦煌》融合纪实与真人秀两种拍摄形式,实现了全景式人文探索,纵览整个节目内容,从初期的壁画内容探秘,到文物工作的日常关注,再到对于敦煌文化整体文化因素的梳理与归纳。节目让观众对敦煌文化加深了宏观的认识。节目中呈现的莫高窟壁画细节,壁画人物在经过动画处理后栩栩如生,熠熠生辉。而这些动人的细节,也是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审美习惯而设计的。还以年轻化的视角解读美食、服饰、风俗、色彩等10大维度的敦煌文化,将敦煌文化与流行文化拉近了距离。此外,还有一档正在制作中的敦煌文化类时尚节目——《有礼了!敦煌》。

4 艺商结合,敦煌元素多领域渗透衍生

4.1 敦煌乐舞

现代艺术家从敦煌壁画上的音乐、舞蹈上汲取灵感进行现代创新,使敦煌舞乐中的民族色彩、 异域风光、丝路花絮、天国魅力、菩萨情怀、飞天奇想等呈现在舞台和银幕,实现艺术再生,如现代舞长巾舞、大型的歌舞剧《丝路花雨》、反弹琵琶舞姿等。中国香港“天籁敦煌”乐团继承和发扬敦煌古乐,创新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1971年的《丝路花雨》使得敦煌舞蹈第一次在大众视线大放异彩。敦煌舞完美复原了敦煌壁画舞蹈中鲜明的色彩、凹凸明暗的对比和刚柔并济的身体线條,不仅是写实,更融合了艺人的意境与意象的营造。其成果是辉煌的,从敦煌舞剧第一部《丝路花雨》到今天,敦煌舞作品陆续涌现出了《飞天》《大梦敦煌》《千手观音》等多部精品。其中,《大梦敦煌》首次实现了海外商演的成功,证明了敦煌艺术再生迁移海外艺术受众的大好前景。《大梦敦煌》在2000年至2018年的18年间,累计演出800余场,观众突破百万人次,演出收入达8000万元。不仅促进了国际敦煌文化交流,更获得了“最赚钱的国民精品”,并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独具特色的“敦煌舞派”,充分说明敦煌艺术无比巨大的魅力和敦煌艺术的价值增值、价值重生。如果敦煌艺术不是作为一种新创的、闪耀的、动态的舞台艺术而广泛传播,而仍然是一种原初的、尘封的、静态的洞窟艺术, 或者敦煌艺术仅仅是一种为了防止被损坏而另行模仿建造的仿古洞窟艺术,那么不仅敦煌的影响力将大打折扣,而且敦煌艺术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6]。

4.2 敦煌服饰

2022年7月22日,由敦煌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联合主办的“云衣霓裳:敦煌唐代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第五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同时在敦煌拉开帷幕。展览分为敦煌菩萨服饰、天人服饰和世俗人服饰,敦煌服饰艺术再现和敦煌服饰创新设计六大板块,集中展现了敦煌唐代服饰文化面貌和其多元的装饰手段,综合性呈现了敦煌唐代服饰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风貌。推动了敦煌服饰研究和创新工作,为促进国内外敦煌服饰文化领域的相关学术研究、弘扬敦煌石窟的文化艺术的魅力、传播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服饰文化做出了积极实践。

在传承和传播敦煌服饰文化的同时,探索新时期服饰创新设计,融入敦煌元素,是敦煌服饰文化在传承和传播敦煌服饰文化的同时,走进当今时尚生活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的诸多敦煌服饰爱好者和服装设计师一直走在这条艺术赋能道路上。2015年,Lawrence许,中国高级定制代表,曾以30套融合敦煌艺术元素的高级定制礼服亮相巴黎时装周;2018年,华裔设计师Vivienne Hu也在纽约时装周上使用了敦煌壁画元素,如琥珀、青黛、绿、朱砂等颜色,还有飞天仙子等形象;一直致力于国风设计的盖娅传说品牌创始人熊英,其作品《画壁:一眼千年》于2019年在法国巴黎时装周惊艳亮相的春夏大秀,她将传承千年的文化,精湛的手工技艺与创新设计的时尚摩登融为一体。在仙气十足的礼服上设计了穿越千年的敦煌菩萨、飞天等元素,将中国风发挥到了极致。它为世人演绎了一座神秘璀璨的敦煌,一座波澜不惊的大漠,将东西文明融为一体的瑰丽宝库。此外,在2021年“敦煌风尚”敦煌服饰创意设计大赛中,以敦煌壁画服饰的风格、特点等为元素,征集了众多创新设计,这些作品结合国际流行趋势,极具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能够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在文化应用性被日益强调的今天,敦煌文化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文化应用的进一步深入,敦煌文化的曝光度也进一步加大。

4.3 文创IP

传统文化要想真正贴合大众需求,走进人民生活,除了创新媒体传播外,还应创新载体形式多样化、具象化,创造可接触性,而文创周边通过深入挖掘敦煌元素内涵,有效地将文化实体化呈现在大众面前。

敦煌研究院开发了千万销售额的敦煌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包括摆件、书签、丝巾、海报、书包、口红等物品,涵盖服饰、文具、护肤品等多个类别,满足了大众多样化需求,成功依靠敦煌文化元素打入市场。此外,在与腾讯的合作中,与王者荣耀游戏团队共同打造的杨玉环角色皮肤“遇见飞天”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化群体的关注,也是敦煌文化针对多类受众,根据喜好精准投放,不断努力贴近生活的创意尝试。

2022年年初,敦煌文旅集团旗下的“敦煌文创”与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商汤科技SenseTime、上海新信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将在数字收藏领域,围绕“敦煌文创”这一IP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共同发展。此次合作旨在进一步推动服务“一带一路”的敦煌文化研究。目前,“敦煌文创”不仅走在了文化与商业结合的第一线,而且在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方面,也进行了一次先导性的尝试。在元宇宙概念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化+科技+商业”的新兴业态模式将进一步发展,快速融入大众生活。

文创产品作为文化的体现,同时也创造着新的文化。文创产品是继承发展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建立消费者与文创产品更加紧密的联系,使其产生共鸣,越来越成为文创产品设计的趋势[7]。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生活越来越在现代社会受到重视,新的文化产品也成为新文化潮流发展的载体和标志。

5 结论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提到:文物资源逐步“活”起来,优秀展览越来越多,文创产品日益丰富,文物出境展览已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名片[8]。而传承的表现形式,就是让敦煌文化走进民众生活中去,这一过程并不意味着使敦煌文化变得低俗,或是为了迎合大众审美以及商业价值而消亡了敦煌文化的精神内核。而是让敦煌文化在创新性转化、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保留其本质文化特征,提升传播渠道的有效性,扩大影响力的广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而是在新的时代下,结合当今艺术特点和存在模式,有取舍地结合新鲜元素和生活元素,用现代的生活方式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新形态,使其灵魂不灭。当然,敦煌文化传播形式创新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视域下的文化传播形式创新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振旺,樊锦诗.文化科技融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以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为例[J].敦煌研究,2016(2):100-107.

[2]樊锦诗.为了敦煌的久远长存——敦煌石窟保护的探索历程[J].敦煌研究,2004(3):5-9,111.

[3]贺岭,杨小婴,魏可欣.融媒体时代敦煌研究院文化传播路径探析[J].新媒体研究,2022,8(3):76-80.

[4]王建疆.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7-20.

[5]刘雯瑞,张玉花.基于敦煌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今古文创,2021(42):75-76,106.

[6]郭嘉音.浅谈敦煌艺术展览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民族博览,2022(5):62-64.

[7]VCG.Dunhuang[J].中国新闻发布(英文版),2022(4):70-73.

[8]AN Z S,ZHANG K C,TAN L H,et al.Morphologic changes of simple star dunes during the growth process in Dunhuang, China[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22,19(4):1095-1106.

[9]楊青.敦煌文化IP形象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4):108-113.

[作者简介]何若晗(2002—),女,汉族,山东人,研究方向:能源金融;刘启腾(2000—),男,汉族,天津人,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点赞首届丝绸之路玉石文化产业博览会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探讨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