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舒妍
摘 要: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赋能作用,对于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文章使用案例分析法,以香港盐田梓地区为例,分析其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从而助推村落振兴的现状及不利因素,并由此探讨出文化资源进一步赋能当地乡村振兴的路径,为盐田梓及内地其他乡村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资源;盐田梓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3)21-0078-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1.078
1 引言
文化是一个乡村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养育出的珍宝,文化资源是一个乡村最具潜力、最深厚的资源。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深入发挥文化资源的巨大价值、让文化资源的价值助推村落发展,已是当今时代中一个重大而深刻的议题。
香港的盐田梓是一个使用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典型村落。盐田梓位于香港西贡外海,因昔日村民晒盐维生而得名。这是一个拥有近300年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村落。然而,随着城市发展,村民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外迁,盐田梓逐渐成为无人居住的空岛,遗留下荒废过百年的盐田与破旧不堪的祖屋。直至21世纪初,村里的原居民推动复兴村落,希望改变荒岛现状,至今,在村民和非原居民的不懈努力下,盐田梓大力挖掘自身文化资源,采取了一系列文化资源创新活化的举措,使村落复修与振兴得到了十分可观的发展。
然而,在盐田梓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尚面临难度大、成本高、村民过分担忧等不利因素,其文化资源的更深入挖掘与利用面临挑战,如何让文化资源更进一步地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仍有待进一步地探索和总结。
因此,文章将基于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的思路,分析盐田梓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面临的不利因素以及优化路径,以供盐田梓和内地其他乡村参考和借鉴。
2 盐田梓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2.1 盐田梓文化资源概述
位于“香港后花园”的盐田梓,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300年前,陈孟德夫妇渡海而来,在此垦荒拓地,开枝散叶,建立了盐田梓村。自此,岛上居民以晒盐、打鱼和种植稻米为生,在历史进程中,盐田梓孕育了其独特的文化。
盐田梓的原村民是陈氏客家人,村落至今仍充满着浓厚的客家文化色彩。在岛上,村民的祖屋多为传统中式住宅设计,穿过正门便是天井,两侧为炉灶、洗手间或柴房,大厅和睡房位于祖屋的最内部。这类同宗聚族而居的集中住宅鲜明地体现着客家文化传统。同时,村落流传的传统风俗、器物等也有着浓厚的客家气息,如巨型圆笼茶粿、“激死蚁”埕等。盐田梓以客家文化为根基,其客家文化色彩深厚而鲜明。
作为曾以制盐业为支柱的村落,盐田梓还有着丰富的制盐文化,盐田可以称为盐田梓独特的地标。自陈氏夫妇从深圳盐田港迁徙定居而来,岛上村民便以晒盐为生。盐田梓的面积虽仅有不到1平方千米,但昔日全盛时期的盐田曾达6亩之广,盐产量足以供全西贡之用。在数百年的晒盐历史里,盐田梓村民在盐田中孕育了特有的文化结晶:晒盐技艺、制盐工艺、盐田乡情……这些文化是盐田梓在劳动中凝结而成的珍宝,是盐田梓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盐田梓还是天主教早期在香港的主要传教地区,岛上居民全部信奉天主教,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积淀。岛上建有一座圣若瑟小堂,是于19世纪90年代落成,至今保留,已多次获得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授奖项。盐田梓现时居民大部分为天主教徒,村民们始终保留着天主教文化传统。除了清明节,村民于11月1日诸圣日亦会前来扫墓,可见村民对天主教节日的重视。
2.2 目前盐田梓文化资源开发所实现的价值
自2010年起,村里的原居民推动复兴村落,希望改变荒岛现状。盐田梓自2011年成立盐光保育中心,大力实行保育计划;创建村委会、联席会议、保育中心等多方协作而形成的群众参与模式;积极开展社区服务,传承文化资源;开展“盐田梓艺术节”,将生态与文化融合共生,进行文化资源的再创造。通过不懈努力,盐田梓的文化資源发挥出了新的价值,大力助推了乡村振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村民回流,村落重现生机与活力。为推动村落复修,不少村民重回盐田梓参与乡村建设,自发改造废弃盐田、继承天主教节日习俗、展示和推广村落的客家和宗教文化,结合文化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盐田梓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原住居民和社会各界其他人士来到盐田梓,如名噪一时的“盐田梓艺术节”,汇集政府、村民、机构、艺术家的多方参与,让盐田梓这个原本“人去楼空”的小岛重现生机与活力。
第二,保存、传承独特文化,守住了小岛之魂。盐田梓拥有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这是祖祖辈辈的盐田梓人在劳动和生存中凝结而出的珍宝。盐田梓开展修复盐田、修复古房屋及文物等行动,举办自然剧场、客家茶粿制作工艺坊、泰泽共融祈祷会等文化艺术活动,维护、传承了自身的客家文化、盐田文化和宗教文化,使其独特文化得以保存延续,并且结合当代实际进行了艺术再创,让文化拥有了崭新的生命。文化的保存与传承,让盐田梓的乡魂得以延续和生长。同时,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盐田梓的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宣传和推广,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得到更远一步的加强。
第三,带来经济收益,创造经济价值。盐田梓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资本的投入和建设,也带来了一定的关注度和到访量,同时通过对当地资源的保育计划,大力发展了盐田梓的可持续旅游,为参与建设的多方人士带去了经济收益,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为盐田梓的村落振兴提供了支撑和助力。
3 盐田梓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3.1 修复过程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文化资源的利用需要形式和载体,因而村落中古房屋、古迹、文物等的修复、重建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盐田梓居民陆续迁出,使盐田梓逐渐变成一个“人去楼空”的荒岛,岛上的自然环境、房屋、设施、文物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荒废和损毁,甚至有部分资源已遭到了严重破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复修工作自然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客家传统房屋的修缮、文物的挖掘与修复、盐田的修复、各类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设计等,均需要投入较多的金钱、时间、人力。这无疑会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增大、门槛提高。
3.2 部分村民存在担忧,配合意愿不高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目的在于村落复修,村民们对于村落复修也都有着较高热情,但部分居民却对一些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项目保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村民担心,文化旅游而导致的客流量会打扰居民生活、超过小岛负载,复修计划的开展可能会使其自身违背意愿地完成一些工作,复修计划的开展可能让村民面临很高的机会成本等。这些担忧,究其根本,是认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并不会为其自身带来什么利益,甚至会影响其自身的利益,产生利益冲突。主办人员很难让村民明确地看到利益点,充分地解决各方面的风险和担忧,部分居民出于谨慎或自利的考虑,也不愿意配合开发文化资源的工作。这一定程度上为文化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阻力,从而也影响了村落复修与振兴的进行。
3.3 地理位置较偏远,对外界的吸引范围受限
盐田梓位于香港西贡外海的一个小岛上,来回均需街渡,地理位置相对较偏远。并且,目前盐田梓宣传推广自身村落的渠道有限,宣传推广的范围也多局限在香港本地,在文化宣传、投资吸引力等方面都面临一定的竞争与挑战。因此,如何吸引各地更多的人才、更多的关注度、更多的资源来到这个并不起眼的偏远小岛,从而让盐田梓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更多的建设者、见证者和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升成为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这对于能够更深一步、更长久一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大的助推力具有重要意义。
4 盐田梓开发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建议
当今社会,文化资源的助推作用正在日益彰显,文化资源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等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大的动力。对于盐田梓而言,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综合盐田梓的资源及开发现状,文章提出以下四方面路径建议。
4.1 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创意产业
当前盐田梓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多是修复、维护,对于文创产品的研发涉及较少。而由于种种原因,盐田梓文化资源的修复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对于文化的传承也多停留在展示层面,文化资源的活化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可以增加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制作纸质纪念品(如明信片、画册等)、简单工艺品(如建筑模型、立体拼图、胸针、纸扇等),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门槛并不高,相对文物修复较为容易。并且,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让盐田梓的文化得到创新和活化,真正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助于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文化影响力,对于村落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意义深远;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岗位,并且可以带动盐田梓的经济发展,对于村落振兴有着明显的赋能助推作用。
4.2 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意愿,吸引人才来乡
人去则岛荒,村民回流、人才来乡对于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世纪,盐田梓正是因为居民外迁而荒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必须充分调动村民在乡参与建设的意愿,同时积极吸引人才来乡。目前,盐田梓的部分居民因认为与文化资源开发存在利益冲突而不愿参与,因此,首先必须充分保障相关人员的利益,并与村民明确其相关福利,减少村民担忧,调动其参与文化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其次要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养,通过自身文化魅力、利益机制等吸引人才来乡。调动现有人员,并积极吸引优质的外来人才,才能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从而为乡村振兴减少阻力、提供助力。
4.3 使用现代科技创新,提高文化资源的边际产出效应
让文化资源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就要努力提高文化资源的边际产出效应,而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融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盐田梓可在现有基础上,对文化的宣传方式进行创新,如开发世界各地均可访问的网站和自媒体账号,依托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还可以让现代科技应用于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上,如依托VR技术、全景拍摄技术等设置线上云游项目,在游览地点设置扫描即可获取相关信息的二维码等。从而让盐田梓的文化资源更好地吸引资源、创造价值,发挥其自身优势,赋能乡村振兴。
4.4 生态保育与文化开发共同发展
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重视生态保育工作的进行,两者必须并行并重,才能保证文化资源可持续产出,村落振兴可持续进行。必须意识到生态保育是文化开发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过分进行文化开发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无疑是目光短浅的行为,终将使村落严重透支、面目全非,从而让文化资源的开发失去意义,乡村振兴无法进行。同时,要使文化资源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更要与自然资源进行融合发展。文化资源可以与生态资源优势结合,如通过生态资源优势为文化旅游增光添彩,通过生态观光活动传播盐田梓的特色文化,树立景美情美的乡村形象等。因此,必须让生态保育与文化开发共同发展,保护小岛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为文化资源的利用提供保障和助力,进而实现盐田梓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5 结论
乡村文化资源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具有无可比拟的赋能之效。因此,对于乡村文化资源潜在价值与时代功能的探析,是寻找当下乡村发展之道的必要之举。结合分析,盐田梓的文化资源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已初见成效,虽然仍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但其文化资源开发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正逢其时、正在路上。乡村发展可以分析借鉴盐田梓的发展经验和未来路径,让文化资源更具动力地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胡洪斌,柯尊清.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三重维度[J].理论月刊,2020(10):99-107.
[3]孟超.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文化产业,2022(10):133-135.
[4]赵杰.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例[J].老区建设,2022(5):18-24.
[5]曾敬宗,谢龙浩.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探析——以肇庆古蓬村古祠建筑群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22,43(4):22-29.
[6]林子然.“村民回流”视角下的香港盐田梓复修问题探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11):40-42,44.
[7]蒋言.社区营造模式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香港盐田梓为例[J].城市住宅,2020,27(7):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