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华 杨宏伟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技术合同管理工作是技术转移转化的关键一环,是高校发展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对西部地方高校科研技术合同管理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为广大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服务,为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合同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企业运行当中最为重要的历史记录和法律依据。[1]技术合同,是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或者服务所订立的确定权利和义务的合同。随着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发展技术交易市场,促进科技转移转化以及实现“自我造血”,对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实践表明,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对产业经济发展意义非凡。[3]高校是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的发展建设不仅仅是科学育人,更大一部分使命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转移转化对学校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显现,技术合同作为科学技术转移转化的重要一环,科研管理部门对技术合同的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是知识和科技汇聚的地方,每年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将科技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和科技进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在2018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高校斩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高达80%以上获奖项目来自高校。[5]
高校是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的发展建设不仅仅是科学育人,更大一部分使命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工业建设、农业发展还是旅游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都能为其发展的各个环节添砖加瓦,并提供符合當地实际的可行性强的发展建议。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进一步开发、应用、推广,将技术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6]科技成果转化一般包括研发、小试、中试和产业化四个环节。其中技术合同的签订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步骤,也是关键一环,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环节。
高校技术合同包括学校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科研机构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法人等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培训、软科学规划、文化咨询、社会服务、对策研究等形成的技术合同。在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建设中,技术转移转化对学校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显现,技术合同作为科学技术转移转化的重要一环,科研管理部门对技术合同的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科研合同的直接管理方,负责制定科研合同的相关管理办法,规范合同的签订以及跟踪合同的全链条环节。[6]
技术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根据自身的工作实际和与多所西部地方高校交流中发现,技术合同管理人员大多是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管理人员担任的,该部分人员日常管理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合同管理工作,还承担着多门类的其他科研管理工作。虽然这部分科研管理人员也在不断地学习技术合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参与各类技术合同登记培训、职业技术经理人培训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培训,但由于各类事务性工作的关系,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技术合同管理工作中。对本学校其他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的也不够全面,而技术合同不仅仅是科研管理部门的事,同时也牵扯了财务、资产管理部门,一份技术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受制于各个部门的管理办法。
2、合同管理的连贯性不强
目前的管理工作重点大多在于技术合同的签订、入库存档、经费上账等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中,对于研发类技术合同登记享受免税政策的宣讲推广面不大,技术合同的后续跟踪、问题发现与解决、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赋能与推广等方面的关注度不够高。日常的各类政策宣讲不到位,往往是遇到可以享受政策的技术合同时,一对一地进行解读,或者科技工作者之间进行交流解读,对于不清楚政策的科技工作者来说,由于政策把握不清楚、不到位,造成了技术合同签订的反复性。对于后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终止和减少拨款的合同的跟进不强,无法做到科学、全流程地进行技术合同的管理工作。
3、合同管理信息化有待提高
现阶段合同管理没有引入信息化的管理程序,合同的拟定、审核、签订、存档等各环节都是线下纸质版的操作管理,不利于过程的全方位监控管理和技术合同的长期存放。双方不能在同一时空进行技术合同的审核、签订,对于双方不在同一个城市的技术合同,往往是费时费力,邮寄环节还很容易造成技术合同丢失。特别是遇到类似疫情等不可抗力情况,技术合同往往是停滞于一方,无法完成签订的全部环节,从而导致经费无法拨入和研究环节无法进行等一系列合同环节无法完成的停滞状态。
4、缺乏深入思考交流
管理人员多忙于办公室各项事务性工作,很少走出学校调研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需求。根据调研发现,理工科学院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合同签订的数量和经费均大于文科学院,文科学院签订技术合同的面较窄,辐射度不够高,没有达到将科研成果转移、落实的效果。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对于管理办法也是止步于本部门、本单位的修订和完善,没有将整个技术合同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通盘考虑。技术合同的管理工作涉及了科研院所的各个部门,其流程也是环环相扣,任何一个部门的管理规定都是和其他部门紧密联系的。
技术合同管理的对策
1、调研中找思路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讲话中指出:“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调研都是办法。”对于技术合同的管理工作来说,也需要走出去调研,看看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学校的各个专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相结合,不仅仅是工业、科技成果来带动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历史文化资源、经济发展的建言献策、城市规划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智慧的输出。例如,历史方面的专业可以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形成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关键点,融入到地区的旅游经济元素中,将地域特色和旅游经济更好地融合,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思路;教育方面的专业可以和地方中小学教育相结合,挖掘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将地方研学做出特色,吸引更多的学校、教育机构参加研学教育;美术设计专业可以为地方旅游、文化、饮食等设计形象标志、文创产品,将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出去。
2、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强高校信息化系统中的合同管理模块建设,[7]全方位管理技术合同从签订到执行的各个环节,优化管理流程。合同管理模块的优点在于:(1)在合同拟定和签约阶段可以做到双方同步进行;(2)实时显示项目进展状况和经费使用状况;(3)跟踪技术合同发展进程,督促双方严格按照合同内容履行权责;(4)根据实际情况协商修改或补充合同条款,促进合作双方顺利完成目标任务;(5)可避免时间长纸质版合同丢失或破损。(6)避免科研人员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合同签订的工作上。
3、全过程跟踪服务
加大人员投入,设定专人对技术合同签订前期调研、签订、跟踪实行全方位服务。尽管学校有合同签订的审批流程,但商场如战场,技术市场亦是如此,机会稍纵即逝。[8]应向广大科研人员宣讲《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对技术研发和以技术研发为基础的技术服务的减免增值税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对参与技术合同登记所需要的材料应作为制式通知宣传到科研人员,对于技术合同登记的合同应分类单独存档,以便随时查询。对各级各类政策文件,及时进行传达,定期将最新的文件精神汇编成册,分享给广大科研人员,为科研人员的科技活动提供最大化的便利。
4、技术经理人培育
作为一名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以一名职业技术经理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9]將自己定位为信息联络员、组织协调者、合同管理者和技术评估者,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开拓高校技术经理人职业化发展空间。[10]郑开梅认为技术经理人是指在技术交易市场中,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为目的,通过多种服务方式,促成技术交易或合作的自然人。[11]在科研合同签订时,技术经理人相比于科研人员更加了解技术合同中的相关技术指标,违约条款,解约后知识产权的归属,更容易避免部分技术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因种种问题而终止的问题。同时,科研人员欠缺对技术成熟度、技术先进度的研判。如果技术经理人能够参与到科研人员的整个研发环节,就能够帮助科研人员选择正确的研发方向,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结 论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技术合同管理的全过程和科研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多调研、多思考,特别是技术服务类项目的落地实施,不断学习国家和省市区最新的政策和文件,将信息化建设融入技术合同管理工作中,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的建设和培育,对于技术合同的各个细节要做到留档、标注,技术合同的原始文档做好保存,对于技术合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修订,要及时留档保存,以便技术合同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做好技术合同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为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科研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发、研究环节中,使学校的发展建设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真正做到学校和地方发展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刘治彩:《基于科技与经济结合探讨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意义》,载《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2):100-102页。
[2]寇灵梅、江海、资智洪、章文、倪建龙:《广东省高校在技术市场中的供需分析及建议——基于技术合同登记数据及相关政策分析》,载《中国高校科技》,2022(Z1):125-128页。
[3]王守文、覃若兰、赵敏:《基于中央、地方与高校三方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研究》,载《中国软科学》,2023(2):191-201页。
[4]李婧萍:《高校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探究》,载《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4):18-19页。
[5]王北一、吴海滨、王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经理人的定位与提升策略》,载《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9):14-17页。
[6]王英:《科研合同风险管理探讨》,载《新会计》,2022(9):50-52页。
[7]胡凯、王炜哲:《如何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基于技术转移办公室体制的考察》,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4):5-27页。
[8]金婧:《浅谈科研院所涉外技术合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载《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63-65页。
[9]杨剑英、董樊丽:《高校技术经理人角色定位及其提升策略研究》,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13):32-34页。
[10]牛海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经纪人的作用及有效发挥思考》,载《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5):131-132页。
[11]郑开梅:《技术经理人职业素养、能力提升分析与研究》,载《江苏科技信息》,2019(11):40-43页。
作者简介
党建华 宝鸡文理学院科研处,研究方向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杨宏伟 宝鸡文理学院科研处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