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探析

2023-08-06 08:16:05韩伟江周艳萍
新西部 2023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供给思政

韩伟江 周艳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中,着重从供给主体优化、供给内容丰富、供给方式变革和供给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入手,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

供给侧改革思维是一种努力实现供需关系动态均衡的大格局思维,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新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适应新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斷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1、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水平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学生仅仅停留在对一些简单的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缺乏对理论的深入挖掘。这不仅是学生作为“需求侧”自身的问题,同时“供给侧”也存在诸多问题。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供需不平衡,我们应借鉴经济领域供需平衡的“密码”来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在经济方面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协同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水平。

2、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个人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学生在学习自身专业课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国也一直在强调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处于大学阶段青年的思想和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培养形成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应抓住学生可塑性的特点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多种价值观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这就需要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来引导学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不断优化供给内容,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升课堂的学术性和引领性,运用多样的供给方式来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理想,而人才的支持则是实现这个理想的最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于高素质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我党新思想的重要战略阵地,例如,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贯穿的会议精神,各大高校纷纷进行了学习,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和老师对此次会议精神进行了全面领会,使学生了解最新的时代精神,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时代新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供给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供给主体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对于办好整个国民教育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存在供给主体狭隘化,还存在主体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高校思政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政课教师,还应该由辅导员、各任课教师同时发力。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完全在思政课教师身上,加之教师的科研任务比较重、同时对于主体的责任意识模糊,对这一重任也不能完全承担。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本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但我国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不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没有通读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本专业的专职教师,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强。同时,有些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只是在近几年才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不是很成熟。

2、传统的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一种理论先行的模式,对学生“灌输”式的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只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理论的枯燥无味更使学生厌倦思想政治课,效果适得其反。“按理说,理论与实践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指导与支撑关系,才不会陷入‘空洞’与‘盲目’的双重窠臼。”[2]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都会犯错误。这是因为教师没有了解到学生的需求,缺乏和学生切实的沟通。“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听课效率,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在上课期间的“低头率”很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调动起来。

3、教材更新速度与学生需求不同步

首先是教材的更新速度与学生的需求不同步,有些重大会议所贯穿的思想在会议结束后同学们已经掌握,但教材更新速度需要延缓才能更新,并且高校教材无论是与高中教材或者大学教材的衔接程度来看,都存在着内容重复的现象。这种需求不同步也是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一个原因,更不必说因材施教了。

4、网络环境和错误思潮影响价值判断

网络谣言等负面舆论“不仅冲击大学生思想价值判断,也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3]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越来越好,无论是个体形成还是思维变化都越来越独立,更倾向于接受新事物,并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发现新的事物和理论,以此来挑战已有的权威。网络环境是多元化、开放性的,它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一些不当言论和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供给新路径

1、优化供给主体,增强思政教育合力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就需要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对于办好整个国民教育至关重要。要达到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的平衡发展,就需要不断深化教师管理改革,要加快从教师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师德师风的端正、业务能力的增强等各方面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

构建多元主体的思政教育队伍和模式,首先供给主体应该将思政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因此,教师应将自己掌握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了解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符合时代发展的理论,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华,同时改变和更新一些教条主义的观点,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高校思政教育要坚持“三全育人”的育人模式,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全员育人机构,协同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育人职责,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2、创新供给方式,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

供给主体要不断创新供给方式,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为突破,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变成以互动性为导向,由原来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真理性、时代性和个性化教育,善于守正创新,寻找出新的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方式崭露头角并且日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例如: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理论专业《经典著作》解读课程,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从教师主讲、学生单纯地听,转变为由学生分组主讲,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上台讲课能力。在讲完后,老师会对讲授者的优点和缺点一一点评,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应该改进的地方。通过调查发现,这样一种转变能够使每个同学认真准备这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同时也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认识,重视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具有很好的课堂效果,也促进了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

3、更新供给内容,增强教育内容的时效性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础、最主要的理论来源。

首先要解决的是教材的重复率,重复率是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从纵向衔接来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共有四门,高校思政课在高中课程中部分有学习,特别是哲学部分,这样简单的重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认为这些都是之前学习过的,听不听都无所谓了。从横向来看,某些重要的理论和范畴,也简单地出现,所以首先我们要下定决心解决教材中简单重复的问题,使教材达到一种精准高效的程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我们要严格剔除一些教条主义的话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中的开放发展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实时更新、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也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应该与时俱进,破除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思想理论,使学生正确地看待新的社会矛盾,重要的在于学生通过学习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近年来疫情不断肆虐,教师要深入挖掘疫情防控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对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广度和应用,也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时效性。

4、优化供给环境,提升思政教育的方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环境不仅仅包括学校,还包括家庭、社会、社区等各个主体。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网络环境是提升思政教育方向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疫情常态化的影响,利用互联网上课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线上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发挥公共领域的作用,依托优质视频和课件的育人资源,例如慕课、学习强国、坐标等一些网络课程也越来越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介这个新平台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网络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微信、QQ、微博、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思政教育的方向性,营造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同时,要加强“家校联合”来促进思政教育发展,家庭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高校辅导员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形成家校思政教育的合力,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环境的渗透与教育作用。[5]形成一种大思政教育环境,一种全方位、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使思政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学校层面,更涉及到家庭、社区,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总 结

面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的矛盾,我们应该从优化供给主体、增强思政教育合力,创新供给方式、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更新供给内容、增强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优化供给环境、提升思政教育方向性等多方面入手,解决“供给侧”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进行调整以达到供需平衡,使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促进高校思政理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做好理论铺垫。

参考文献

[1]彭鹏:《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127-129页。

[2]王习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与发展趋势》,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9):133-138页。

[3]孙楚航、许克松:《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路向》,载《思想理论教育》,2020(3):97-10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页。

[5]王舵、刘维春、胡金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创新途径研究》,载《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34):77-78+125页。

作者简介

韩伟江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周艳萍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理论课供给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