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陕北红色民歌与时代契合的革命性

2023-08-06 08:16:05文若丞
新西部 2023年7期
关键词:陕北民歌革命

陕北大地上的红色民歌,蕴含着革命斗争、拥军支前、宣传教育、革命爱情和颂歌等丰富的思想内涵,歌曲以其契合时代的思想性、意志鲜明的阶级性、高昂奋进的战斗性、多维效应的功能性,与时俱进地担当起了革命的重任,在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宣传革命思想、教育人民群众、打击敌对势力、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作用。

世界上只要有革命,就会有革命的文艺。1923年和1924年,魏野畴、李子洲相继应邀到榆林中学任教,把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思想带到了陕北。1924年开始,共产党员李子洲、呼延震东、陈瑜廷、王朝北等在陕北建立党团组织。1926年,共产党员李象九、谢子长在宜川地方军队中秘密组建中共驻军特别支部。1927年10月,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等领导清涧起义……红色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陕北大地上点燃,陕北红色民歌应运而生。

早在陕北红色革命还处于地下活动时期,传统的陕北民歌便担当起了革命的责任。当时,安定、清涧、延川一带参加革命的人较多,革命者们就用唱民歌作地下联络,唱道情作斗争掩护,比如1933年,中共清涧县委书记刘耀山就曾将传统陕北民歌《十二杯酒》选为地下联络歌曲。在谢子长、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陕北人民闹革命的过程中,陕北人民以红色革命为题材,自发编唱红色民歌,记录革命斗争过程,宣传革命斗争精神,反映拥军爱民情结,抒发革命爱情观念,歌颂群众领袖形象。

1935年党中央到陕北后,陕北成为了中国红色革命的政治中心,此后的十三年岁月里,陕北人民以前所未有的革命热情投身革命事业,配合革命编唱的民歌以全新的内容、昂扬奋进的气势传唱在黄土高原上。七七事变之后,大批矢志抗日的进步青年奔赴延安,特别是1938年鲁艺的创办,壮大了文艺革命的队伍。这一时期,文藝工作者的创作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极大地提升了陕北民歌的革命性。

在红色革命的历史时期,传唱在陕北大地上的红色民歌,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高度的思想性、鲜明的阶级性、高昂的战斗性、多维的功能性,与时俱进地担当起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发挥了宣传革命、教育人民、打击敌对势力、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作用。

传播革命思想,激发民众觉醒

1928年,陕北遭遇大旱灾,“自春至秋,滴雨未下”。[1]荒灾前后持续五年时间,饿殍遍野,土匪出没,军阀、豪绅强取豪夺,百姓生活十分凄惨。1929年,陕西临时省委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状况:“农村以草根树皮充饥,百分之九十夏粮告罄,流为饥民……甚至农村中人烟绝迹……在街巷中饿毙死尸几无日不有”,[2]流传至今的众多版本的陕北民歌《卖娃娃》是这一惨状的真实记录。

灾情引发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期,也正值陕北革命根据地初始开创阶段。1928年3月,陕西省委第五次全体会议要求在农村开展“反国民党的直接抗粮、抗税、抗捐、抗租、抗债的行动”。[2]1928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成立,共产党人顺应形势,利用灾荒激化的社会矛盾和引发的社会动荡,积极帮助群众自救的同时,揭露引发阶级矛盾的社会根源,宣传共产党的思想主张,领导群众开展斗争。在共产党人领导灾民“吃大户”“分粮”“抗税”“交农”等反抗斗争中,革命思想也得到进一步传播。这一时期就有陕北民歌传唱:“民国十七年遍地遭荒年,穷百姓没饭吃叫苦连天。国民党狗县长不救灾和难……共产党刘志丹出头露面,他领上穷苦人闹了共产。”[3]这首五段歌词的陕北信天游《三道川》用写实的修辞手法,反映了1929年红石峡会议后不久,刘志丹根据会议精神回保安做民团工作,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事迹,歌曲在传唱中传播革命思想,激发民众觉醒。

彰显革命斗志,谱写时代精神

从陕北闹红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到中央红军到陕北渡河东征、扩大抗日力量和主力红军;从抗日战争的保家卫国、彰显民族精神,到解放战争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战略防御与战略反攻,陕北红色民歌与时俱进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革命人民的顽强斗志和必胜信念。

1、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革命先辈们用枪杆子打出来的。谢子长、刘志丹等革命家领导陕北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也是革命武装斗争的过程。每一次武装斗争都会在陕北大地上引起强烈震撼,在人民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陕北人民依据史实,自发地编唱了《打南沟岔》《打宋家坪》《打甘谷驿》《打油坊头》《打慕家塬》《打尚家塬》《打马蹄沟》《打寺儿畔》《打开清涧城》《打开米脂城》《打艾团长》《打县长》《打延长》《打石湾》《打横山》等众多以“打”字开头的革命斗争歌。这些具有纪实性的革命民歌用传统民歌的曲调、民间淳朴的语言、口耳相传的方式,在传播红色革命故事的过程中,成为激励人们投身革命事业的外在动力。

2、渡河东征,扩大抗日力量

瓦窑堡会议后,根据政治宣传、部队给养、扩大抗日力量等方面的需要,193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组织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陕北歌谣“我唱歌来东征歌,红军已经过黄河。黄河东岸山西省,打下山西打日本”,[3]歌曲描述了红军东征明确的目标和高涨的士气。东征红军总部宣传部长陆定一在山西石楼城下,用传统陕北民歌曲调填词创作“密云遮星光,万山乱纵横,黄河上,渡过民族英雄们,摩拳擦掌志气高……”[3]这首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红军东征歌》(又名《东渡黄河歌》),伴随着东征红军前进的步伐,书写了红军东征的史诗。

3、保家卫国,彰显民族精神

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使得中华民族深陷危难境地,陕北红色民歌与时俱进地发起了抗战总动员:“抗日战争开始了(呀),全国青年们!紧急动员起来了(呀),参加革命战争。有枪赶快背起枪(呀),刀矛一起来!加强军事训练好(呀),准备上前线……”[3]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1937年12月,米脂文人高敏夫在传统陕北民歌的曲调上填词:“全国动刀兵,一起来出征,你看那大旗飘扬多威风,这彪人马哪里来,西北陕甘宁……”[4]这首《献给八路军出征将士》,以写实的修辞手法、铿锵有力的旋律节奏、壮怀激烈的词句,展示保家卫国的革命力量。这一时期,无数陕北红色民歌唱红了黄土高原,唱响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彰显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与民族气节,其中《保卫黄河》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和思想性成为抗战歌曲的经典。

4、解放战争,保卫陕甘宁

抗战胜利后,根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专业的文艺工作者陆续离开延安开赴其它战场。这一时期,坚守在陕甘宁边区战线上的陕北人民自发编唱了许多革命斗争歌。“新春正月正,毛主席领大兵,胡宗南进延安,吃了一惊。二月龙抬头,保卫宜川城,瓦子街打刘戡,消灭干净。三月清明天,保卫洛川县,洛川敌军放弃了,人民欢迎。四月四月八,王世泰转回还,壶梯山打一仗,消灭敌人……”[5]这首包含十二段歌词的《大反攻》,采用排列铺陈的修辞方法,提纲挈领般地记叙了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战斗,鼓舞了士气。“八路军(来)不怕难,赤脚片子打裹缠,一天两顿小米饭,坚决消灭胡宗南”,[5]歌曲用传统民歌的曲调、质朴的方言、极简的歌詞,表达了陕北人民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坚定信念和必胜决心。

宣传教育引导,壮大革命力量

革命斗争是群众的斗争,只有动员群众参与、依靠群众力量,才能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因而,思想上的宣传教育和组织上的引导吸纳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不可或缺的两项工作。在革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切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围绕具体的革命任务,陕北民歌发挥了宣传教育、组织动员、引导参与的作用。

1、宣传思想主张,凝聚革命力量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陕北文盲率高达98-99%,口头文化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手段,陕北民歌便担当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和红色革命思想主张的重任。“无产群众受苦罪……列宁先生主义怪,马恩克思好脑袋,提倡劳动不偏待,推翻旧社会。我们组织起赤卫队……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工农万万代。”[3]五段歌词的《无产群众受苦罪》通过剖析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根源、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的具体目标,激发群众革命的激情。

1929年,红石峡会议后,根据白色路线变反动武装为革命武装的建军思想,共产党人在深入敌营开展工作的同时,借用陕北民歌宣传教育:“迷醉的散漫的亲爱的士兵,叫兄弟把事实告诉你们……愿你们听过后赶紧猛醒,先宣传后组织团体结紧。一而十十而百排连整营,慢慢地联合起各地士兵。……或约期各地处齐变出城,杀尽那反动的官长士兵,助工农武装起游击暴动,肃清了贪官吏土豪劣绅。建立了苏维埃搭救百姓,好快乐享幸福待后说明。”[3]这首《告士兵歌》用信天游的体裁形式和排列铺陈的修辞手法,用二十段的歌词摆事实,讲道理,为国民党士兵指明革命方向。根据红色路线组织建立工农武装的建军思想,陕北民歌《天心顺》《打倒列强》《共产党来了跟上走》《共产党领导游击开》等众多的革命民歌以其鲜明的阶级性、高昂的战斗性,激励人民群众投身革命洪流。

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背景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实现人民共和成为党的重要方针策略,陕北民歌《不做亡国奴》对此进行了大力宣传:“手拿着小锄头(呀嗨呀),中国的农人不做亡国奴(呀嗨),为了民族得解放(呀),大家起来赶走强盗(哎嗨哟)……”[3]歌曲用五段歌词号召中国的农人、工人、商人、学生、军人为了民族解放,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宣传方针政策,推动革命进程

根据革命发展的需要,1930年7月下旬,中共陕西省委在《陕北秋收斗争的策略路线》中要求“坚决的发动雇农斗争,反对富农,以深入土地革命”。[6]这一时期,陕北人民自发编唱《土地革命实行了》《斗地主》《穷人翻身》等反映土地革命的民歌。

1937年9月,随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政策上由过去的土地革命转变为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减租减息和交租交息。1942年,“河防将士访问团”成员安波、张鲁、马可、刘炽、关鹤童在收集、记录、整理陕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集体创作陕北风格的大型民歌联唱《七月里在边区》,作品作为“七一”献礼演唱引起了轰动效应,其中第四首《自卫军》唱词 “一不分土地,二不打土豪,三不杀害一个人,只是要把家乡保”。[7]就是对当时土地政策的大力宣传。1943年底,边区的土地改革斗争进入群众运动阶段,正是在这一时期,秧歌剧《减租会》问世,有力地宣传了土地改革思想,推广了土地改革政策,其中的经典唱段《翻身道情》,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民主政治是延安时期党的重要方针政策之一。1937年5月23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明确了人民群众享有的政治权力。1940年后,边区采用“三三制”的政权体制。1941年5月1日颁发的“五一施政纲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的诉求和具体政策。在民主政治的氛围下,宣传民主选举与民主政治成为陕北民歌传唱的主题。“选举选好人,合理又公平,说服教育不惹人,工作能完成。选举成了功,代表是好人,领导咱过好光景,自然有威信。”[8]这首《乡选歌》宣传了民主选举的原则和重要性。1942年,红极一时的民歌联唱《七月里在边区》中第五首《开会来》唱词“三三制政府多美妙,老百姓做了执政的人,只有民主才幸福,只有边区最民主”,[7]宣传“三三制”的重大意义。

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之初原本是一支穷困的队伍,加上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转变对华战略,对敌后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使得军队生活更加艰难。1938年后半年,边区留守兵团的部分部队就通过生产劳动解决生活问题,1939年予以推广,边区掀起生产运动。随着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日益加剧,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困难情况十分严峻。1942年,在西北局高干会上,毛泽东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将生产运动推向更广泛的新阶段。这一时期,《要吃饭得生产》《发动生产大运动》《八路军大生产》《有吃有穿》《变工合作》等众多陕北民歌的传唱起到宣传鼓动作用,特别是1943年2月,鲁艺文艺工作者编创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在春节秧歌巡回演出中大受欢迎,对大生产运动的宣传起到了轰动效应。

红色革命时期,陕北文盲率极高的现状既不利于中共政策在根据地的实施,也容易使群众成为敌人操控的工具。1937年9月开始,陕甘宁边区有组织地进行扫盲运动。随着边区合作社的劳动模式逐渐形成,老百姓对于获取文化知识和生产知识的诉求也愈加强烈,1944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指示:“从今年起,每年组织全边区普遍的冬学教育”,[9]指示中总结了过去冬学的经验,明确了冬学教育的方针。8月22日,边区政府在关于冬学的补充指示中,对冬学的目的、计划、课程、方式和学习期限等作了具体部署,以识字为主要目的的冬学运动在陕甘宁边区逐步开展。“男女老少都上冬学,冬学的好处大”,[10]“不识字,真麻达,活人成了瞪眼瞎,钞票路条认不清,书信报纸解不下[hài be hà]”,[11]陕北民歌用朴实的民间语言予以宣传。1944年冬,马可创作的秧歌剧《夫妻识字》成为宣传识字学文化的经典作品。

3、宣传科学知识,适应革命需要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运用民歌这种口头文化有针对性地传播科学知识、讲授专业技能,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又有广泛的传播性。比如《操练歌》《前方步哨歌》《步哨一般守则歌》《农村放哨歌》《抬担架》等陕北民歌传授军事知识;大生产运动中,《下种歌》《锄草歌》《秋收歌》《刨洋芋》《四季生产歌》等陕北民歌传播生产知识;陕北民歌《红军纪律歌》等宣传军队政治纪律教育。

4、摒弃陈规陋习,优化革命环境

过去,在陕北的乡村风气和社会习俗中,迷信思想极为严重,封建礼教根深蒂固,陈规陋习极为繁多,这些因素阻碍和制约了革命事业的发展,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优化革命环境,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革命的重要举措,陕北民歌发挥了宣传教育的作用。

其一,破除封建迷信,宣传科学。地域封闭、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缺乏医药等现实因素使得陕北人往往深陷生存压力的无望,这种无望往往促使民众通过多神崇拜、倚重巫神来追寻精神的安慰或灵魂的解救,以免陷入彻底绝望的境地,这就使得民众最易成为封建迷信蛊惑的对象。革命时期,破除迷信、消灭巫神在民间影响力的乡村社会改造势在必行:一是通过“扫盲运动”提高人民群众的认知能力,二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解决医疗问题,三是开展全民卫生运动,进行卫生教育,四是思想宣传,陕北民歌成为有效的宣传工具。“列位听分明,再不要信巫神,神官巫神都是假事情,山灵公爷假装定……”[12]这首《反对信巫神歌》用科学的态度揭露巫神骗人的伎俩。

其二,反对封建礼教,宣传自由。当以新文化和新思想为引导的妇女解放运动已经进入男女婚姻甚至政治平等时期,残害女性身心健康的缠足之风、剥夺女性自由和包办婚姻的封建礼教在陕北依然盛行。早在1927年3月,陕甘区委就妇女解放运动向各级党支部明确指示:“要求本身利益,如法律上、经济上、社会上的诸种地位,与男子平等……积极破坏旧礼教,尤其是在陕北。”[2]谢子长、刘志丹领导陕北人民闹革命过程中,妇女们在做鞋袜、缝补衣服、护理病员等工作的同时,革命意识也开始觉醒。在反对封建礼教、宣传妇女解放的时代背景下,《放脚歌》《自由婚》《妇女解放歌》《妇女姊妹快些儿来》《妇女们快快醒来》《买卖婚姻使不成》等众多陕北民歌发挥了很好的宣传与推动作用。

其三,改造恶习陋习,厘正民风。陕甘宁地处三省交界地带,多有土匪之祸和军阀之患,饱受自然灾害之苦,百姓收入甚微而赋税甚重,多重灾难迫使一些人失去正常生活依靠和正当生存职业,成为了靠不良手段来维持生计的二流子。1940年初,陕甘宁边区发动“改造二流子”运动,陕北民歌和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予以大力宣传。如《二流子变英雄》《赵富贵自新》《钟万财起家》《刘二起家》《刘生海起家》等秧歌剧,在演出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此外,《禁洋烟》《谁抽上洋烟谁倒糟》《谁说洋煙不是害》《赌博人儿“好”》《光棍摸纸牌》《刮烟鬼》等反映种植吸食罂粟、赌博、游手好闲等恶习陋习的陕北民歌,对厘正民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军队爱护人民,人民拥军支前

良好的军民关系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谢子长、刘志丹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陕北穷苦的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惩恶除霸,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改善了人民生活,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革命的过程中,陕北人民与革命者建立了深厚情谊。流传下来的《拥护刘志丹》《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等陕北民歌真实地记录了军队和人民亲如一家、爱如兄弟的情景。

党中央到陕北后,在这片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土地上,实现了革命事业的重大转折,除了党的正确领导外,密切的党群关系、人民与军队的关系发挥了重大作用,《槐树开花》《军民合作一条心》《老百姓拥护八路军》《送公粮》《拥军歌》等众多传唱在民间的陕北民歌予以史实的记录。1943年,运用传统陕北民歌的曲调,蕴含大生产运动与双拥运动的时代背景,借助新秧歌运动的广泛传播,安波填词的《拥护八路军》唱红了延安,唱红了根据地,成为陕北双拥民歌的经典。

爱情契合革命,情真意坚价高

从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阶段的《风刮树叶咝啦啦响》《三哥哥一心要闹红》,到扩大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你当红军我宣传》《咱两个闹革命多喜欢》,从抗日战争时期的《骑白马》《三十里铺》《我的哥哥当了八路军》《一心要参加八路军》,到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成功再到一搭》《为着中国早安宁》,不同时期的众多的陕北爱情民歌却有着思想内涵相同的共性,即个人情感与革命信仰结合在一起,革命事业和纯真爱情结合在一起。这些从陕北人心中迸发而出的炽热而真挚的革命爱情歌曲,情更真、意更坚、价更高。

民歌唱出民声,民声唱出民心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共产党人领导陕北人民闹革命,穷苦大众在革命的过程中看到生存的美好希望,他们用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1935年12月,李平、李生旺两兄弟在第二次打横山时编唱的“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4]成为众多歌颂群众领袖歌曲中的经典。党中央到陕北后,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翻身得解放的陕北人民感念毛主席、共产党的恩情,编唱了众多歌颂党、歌颂领袖的颂歌。1942年冬,葭县农民李有源引吭高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3]从歌颂群众领袖的“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到歌颂伟大领袖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领袖的人格魅力在陕北民歌中得以彰显,伟大政党、伟大领袖的形象犹如东方升起的太阳,光辉灿烂!

党中央到陕北后,苦难深重的陕甘宁边区逐步演变为“十个没有”的模范地区,人民群众享受快乐生活的同时,用歌声表达由衷的赞誉。除了数不胜数的歌颂伟大政党、歌颂伟大领袖的颂歌外,有歌颂英雄的《朱总司令是老英雄》《革命将士出征歌》《边区人民颂英雄》《赵占魁运动大开展》《劳动英雄王科》《石明德》等,有歌颂革命军队的《当兵要当刘志丹的兵》《红军真英勇》《南泥湾》等,有歌颂革命根据地的《边区政府好主张》《十绣金匾》《边区十唱》《边区好地方》等,体裁多样,内容宽泛,不胜枚举。

民歌唱的是民声,民声唱的是民心。正如1944年11月8日,艾青在《解放日报》发表文章所言:“从汪庭有这个《十绣金匾》的歌里,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对革命领袖、革命军队、革命政权、革命根据地纯真的爱……”[13]其实,在无数陕北人民编唱的无数陕北民歌里都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段记忆。陕北民歌从远古走来,经历了历史的沉淀,经历了红色革命的洗礼。这些在红色革命中产生的红色民歌,在战争年代曾激发了无数人革命的激情、民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回眸红色民歌的革命风采,体味红色民歌的时代价值,汲取红色民歌的精神力量,契合新时代的脉搏,用红色民歌中承载着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激励我们担当历史使命,书写新时代的革命之歌。

参考文献

[1]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榆林市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113页。

[2]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7-1929年):甲2》,1992:398+330+49页。

[3]曹振乾:《陕北民歌大全(第三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119+288+289+268+108+144+227+10頁。

[4]霍向贵:《陕北民歌大全(下册)》,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631+591页。

[5]曹振乾:《陕北民歌大全(第二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197+181页。

[6]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0-1931年):甲3》,1992:155页。

[7]梁茂春:《七月边区七十年:纪念〈七月里在边区〉诞生七十周年》,载《歌唱艺术》,2012(7):26页。

[8]《乡选歌》,载《解放日报》,1945-11-26。

[9]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八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199页。

[10]《上冬学》,载《解放日报》,1944-12-31。

[11]《学文化歌》,载《解放日报》,1945-3-22。

[12]鲁迅艺术文学院编:《陕北民歌选》,大连:大连大众书店,1948:228页。

[13]《汪庭有和他的歌》,载《解放日报》,1944-11-8。

作者简介

文若丞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陕北民歌革命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当代陕西(2018年16期)2018-09-13 11:06:04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陕北的婆娘陕北的汉》
艺术评鉴(2016年10期)2016-05-30 10:48:04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