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妤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文化底蕴深厚,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如群星般璀璨。如何探索融合路径、激活非遗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打造非遗活化的产业样本,虎丘山风景区有话要说。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山风景区享誉国内外,景区占地三百余亩,植被茂密,含崖壁深潭、竹林溪涧等自然景观,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走进虎丘山风景区,赏景鉴古的同时还能体验苏州传统非遗技艺。近年来,虎丘山风景区立足苏派盆景、碑刻拓印、苏绣等传统手工艺产业禀赋,充分挖掘苏州市非遗资源,探索了一条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书写了苏州非遗的独特篇章。
体验互动,非遗项目“活”起来
过了望山桥,在虎丘塔影园南侧,有一处民俗文化展厅,这是一座汲取传统苏州园林院落式布局及设计手法打造而成的新中式展览建筑。在这里,可以看到老苏州关于衣食住行的生活场景,体会苏州的民俗文化。
在传统民俗节日,景区还会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手艺人亮相,展现虎丘三花茶、吹塑糖人、国画颜料制作等传统手艺和非遗文创产品,让市民和游客们沉浸式感受别样的节日气氛。目前,塔影园不定期举办各类独具江南特色的文化和公益活动,如国家级盆景非遗技艺传承、科普讲座、读书沙龙、文会雅集和书法展览等等。
沿着景区主干道拾级而上,道路两侧摊位上,龙须糖、手打年糕、糖画等非遗美食映入眼帘;景区内的中工艺、悟石轩、小吴轩还分布着不少非遗手工体验项目,涵盖捏面人、铁丝工艺、篆刻、剪纸等;景区内更有国内最大的国有盆景专类园——万景山庄盆景园,是世界了解苏州非遗项目苏派盆景的重要窗口。
在现有载体之外,虎丘山风景区还精心打造园林与非遗文化展示平台,围绕传统节日开展苏派盆景、昆剧评弹、碑刻拓印等非遗体验活动,开设剪纸、苏扇等非遗手作市集,让非遗项目“活”起来。
的确,活态属性是非遗市场化的前提。非遗源自我们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常用商品,具有先天的市场基因,从诞生起就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和销售中,借助商业的力量才流传至今。历史上,非遗的大众化消费群体非常多,当下则需要在现代消费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据虎丘山风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经常结合时令节气与园事活动,举办各类咖啡茶饮、简餐美食、非遗手作等主题市集,营造年轻群体喜爱的好看、好吃、好玩等游览体验。在北门游客中心区域,景区还计划引入非遗苏绣展示销售项目,通过现场展示,让游客近距离体验苏州本土文化的魅力。
尘封的美食记忆,在舌尖化开
“妈妈,我想要这个糖画。”“你想要什么形状啊?”“我想要天鹅。”虎丘千人石边上的非遗体验馆门前,不少游客小朋友在此驻足,凝视着糖画师傅灵巧的手。200多℃高温下融化的糖,在师傅的巧手绘制下,一笔画成,一个活灵活现的天鹅糖人便一气呵成。
这位忙碌的师傅姓顾,今年已经47岁,他告诉记者,自己吹糖人已经有20多年光阴,
师从姑苏区非遗吹塑糖人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丁苏林。作为我国民间手工艺之一,吹糖人对于师傅的技艺要求非常高,尤其是那造型复杂的糖人。曾经,走街串巷挑着担子的吹糖人是老苏州最甜的记忆,尤其是庙会集市时,深受小孩子的喜爱,如今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2020年4月,糖人作为虎丘非遗体验馆的第一批非遗项目入驻,顾师傅自此便离开了曾经的常驻
地——玄妙观西角门,扎根在景区里。在虎丘山风景区,他一边吹糖人,一边画糖画,忙得不亦乐乎。“只要游客愿意体验,我可以手把手教他体验糖画,有的小朋友想要自己吹糖人,我也会教他怎么吹,让游客近距离体验非遗美食的制作过程。”顾师傅表示。
景区就是这样一个窗口,来到景区的游客本身就有非常强烈的意愿想要了解苏州,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非遗文化也是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分子,借助这个窗口,原本束缚在小众群体间的非遗项目,成功“破圈”走出去。
近年来,虎丘山风景区结合自身资源特色,搭建文化体验场景,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打造虎丘非遗体验馆,既丰富了游客的游览体验,也为景区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发展活力,全面提高景区文旅深度融合品质。
换种形式,非遗还能这样玩
这座非遗体验馆,还藏着不少非遗大师,吴中区非遗传承人——蠖村砚制作大师徐佩根就是其中一员。今年3月,在虎丘山风景区的邀请下,徐佩根带着他的蠖村石雕和原木堆画入驻非遗体验馆。
为了让蠖村砚的制作技艺被更多的人知晓,徐佩根尝试将石雕的创意换一种载体呈现,为此创作了更为通俗且接地气的原木堆画。作为蠖村石雕的衍生品,原木堆画是一种新型工艺技法,它融合了传统剪纸、木雕、皮影和微雕技艺,原木零件进行粘贴、拼接,在木质底板上重现蠖村石刻的雕琢过程。它既不失传统石刻工艺的灵魂,又能与时代紧密结合。
当下,不少景区充斥着太多义乌批发来的小商品,传统非遗文创产品的到来,是否会颠覆大众对景区文创的印象呢?徐佩根和他的团队尽力挖掘虎丘乃至苏州的文化旅游元素,将虎丘塔、吴王剑、运河十景等元素融入到原木堆画中,让五湖四海的游客,了解到苏州的非遗文化。与此同时,游客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原木堆画进行DIY组合拼接,通过这种互动的形式,推广苏州传统手工艺。
“来苏州旅游的游客,到了虎丘山风景区,通过体验这些非遗项目,从而让更多人对这些小众的技艺产生兴趣。可以說,虎丘非遗体验馆的设立,让传统非遗项目在景区打开了一扇对外的窗口,在与游客的互动间,苏州非遗文化走出苏州走向世界。”近日,徐佩根给几位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游客演示了原木堆画的创作过程,这些外籍游客对此非常感兴趣,还加了他的微信,希望能对原木堆画有进一步的了解。
研学交流,让无声艺术发声
沿环山路步行,在景区东南角,有一处万景山庄,又名盆景园。盆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这里汇聚着大中型苏派盆景500余盆,向八方游客展示苏派盆景的独特魅力。细细品味,就算不懂盆景的人,也能从中解读出些许诗情画意。
苏派盆景历史十分悠久,它的艺术形成还要从唐代说起。可以说,苏派盆景成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当代,在周瘦鹃、朱子安等盆景艺术大师的努力下,苏派盆景走上了专业发展之路。1982年,“万景山庄”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苏派盆景最集中的展示区。2011年,苏派盆景技艺还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虎丘盆景产业发展,离不开依靠专注手艺、敢于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盆景技师们。2006年,虎丘景区管理处建立了集创作、交流、展示于一体的苏派盆景技能名师工作室,除了园内名师外,还特地从民间请来李为民、沈柏平、史佩元、叶世树、张福民等专家,到盆景园中亲身示范,为后辈传授技艺。
现如今,苏派盆景如何继续推陈出新、重现辉煌?景区依托三立讲堂等研学文化空间,开展虎丘研学体验项目,体验内容就包含了盆景技艺展示。一边聆听非遗传承人讲解苏派盆景文化,一边学做盆景,沉浸式感受苏派盆景的无限魅力。此外,景区还建设了文化研究交流中心,通过作品展陈、学习培训、网络直播等产业发展活动,推动文化产业孵化。
当下,越来越多的传统非遗在虎丘山风景区绽放新的光彩,在各个手艺人的传承下,非遗产业与旅游结合,融入生活,拓宽了传承发展的空间,生产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多彩非遗焕发出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