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传承!数字科技遇上苏州非遗擦出灿烂火花

2023-08-06 04:00向煜马琳萌
现代苏州 2023年14期
关键词:丝绸技艺苏州

向煜 马琳萌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人类媒介技术加速演进,信息传播方式不断迭代变迁。

基于顶层设计的前瞻性布局,加上实践上的不断探索,近年来,苏州在推进数字文化化、文化数字化上硕果累累。如今,市民足不出户逛展览、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已是日常,一台电脑或是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徜徉“非遗的海洋”,如若加上一副VR眼镜,更是能沉浸式体验非遗的前世今生。

是的,口传心授的非遗传承方式已不再唯一,数字技术以“破冰”方式为非遗传承与传播注入新活力,让手工艺人的匠心表达更加新颖,从而不断激发非遗潜能,让非遗不再仅仅是“遗产”,而是保持活化状态,从指尖走进大家心间。

叠加科技,激活非遗艺术

前不久,明堂映像美术馆举办了《明·清明上河图》数字化创新建设艺术展,这也是第六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平行展。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用数字化呈现、沉浸式体验等多维度方式,展示了长卷里目前仍为大家所熟知的苏州非遗技艺,如吴门医派、苏式盆景、明式家具等,并呈现出了这些技艺在当時的原生态场景以及当下获得的发展,焕发出的新生机。

主办方告诉记者,本次展览以画里的非遗技艺为切入点,挖掘了30个场景业态进行展示,包括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明式家具制作、制扇技艺、绿茶制作、吴门医派、古琴艺术、装裱修复、民族乐器制作、灯彩等,再现了《明·清明上河图》里的文人雅趣。观众还可扫描现场的二维码查看这些非遗技艺的具体介绍。

记者从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了解到,目前他们已经启动了非遗作品3D数据采集和建模工作。例如“非遗+方言+AI+元宇宙”项目,就是通过多种人工智能手段,利用高精手持扫描仪、百台单反相机矩阵扫描等专业设备,以三维展示及AI苏州方言有声播报为输出工具,实现PC端、移动端沉浸查看3D非遗作品、聆听人工智能合成的“吴侬软语”讲解,同时依托对线下展厅,开展360度全景实景扫描,打造线上云展厅。“目前已经完成‘非一般的展厅非遗进酒店精品展第二季,实现在‘君到苏州非遗鉴赏栏目、苏州非遗信息网‘数字非遗栏目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线。”非遗办工作人员介绍道。

脚步无法到达,技术带你体验

“苏州的非遗项目太多,几天时间根本看不过来。”张缘是深圳人,这个暑假特意带孩子来苏州游玩,顺便想实地了解下苏州的非遗。“好在,在吴文化博物馆游览时,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有非遗数字平台,即便回家了也可以慢慢游览,真是太好了。”

苏州吴中区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项,香山帮、碧螺春、光福核雕均来自这里。为了更好地呈现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去年,吴文化博物馆建成吴中非遗数字平台。

“平台旨在宣传推广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挖掘整合线下非遗资源,重点打造非遗地图、非遗名录、政策资讯三大板块,提供政策法规、学术研究、非遗活动等优质内容,集中展现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吴中非遗保护成果的数字转化与全民共享。”吴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道。

从吴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入非遗数字平台,在非遗地图上清晰可见全吴中区66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点位。地图还采用了艺术化手绘形象加以标识,伴随地图页面缩放可呈现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点位,点击手绘图标能够进一步了解项目的具体内容。地图页面右下角设置小地图,便于观众了解项目分布的全局视角。同时,非遗地图还支持关键词检索,可以快速查找想要了解的非遗项目点位。

非遗名录分为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基地三个栏目,具体内容包括非遗级别、时间批次、基本介绍、影像图片等,全方位展现非遗名录的整体情况。值得一提的是,非遗项目详情页特还推出适合打卡的非遗点位,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联通。

“大量的图文内容,主要由各项非遗传承人提供。在平台正式上线前,我们请来了业内专家进行评估,确保平台展示内容的准确性。整个过程工作量极大,正式上线后我们陆续收到很多市民观众的正向反馈,能够以数字平台为非遗传承做出贡献,前期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吴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感叹。

深度融合,带来更多可能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蔡丰明认为,长期以来,非遗传承传播主要依靠师带徒方式延续,面对面亲授是主要方式,非遗的“灵魂”存续于传承人的头脑中,而缺少基本的数据资源,这让非遗传承和传播受到局限。专家建议,完善非遗项目基础数据采集,逐步建立起大数据资源体系,为非遗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目光“转场”到苏州丝绸博物馆,一个个丝绸样本经过工作人员的高清扫描,包括图案、色彩以及针法、层次等细节都清晰地展现在了电脑屏幕上。综合运用各类数字化技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感官体验,让观众从独特视角欣赏藏品。据了解,去年,苏州丝绸博物馆就开始了藏品数字化采集。“苏州丝绸的织造技艺在明清以后一直是在全国领先,这样的数字采集对苏州现在的丝绸产业的生产也有很大的帮助。”相关负责人强调。

当然,数字技术的赋能,并非简单将非遗技艺“搬”到互联网平台,而是结合各项非遗特色、融合不同媒介传播规律,进行定制式加工投放。

众所周知,苏州作为“绸都”,自古便是全国的丝绸中心,也是现存丝绸生产历史遗迹、丝绸样本以及丝绸工艺档案最丰富、最系统的城市之一,许多丝绸纹样完好保存着。眼下,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正在联合苏州丝绸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手段对现存丝绸纹样再开发和利用,以形成一个可供全社会使用的庞大数据库。据苏文投介绍,集团计划将丝绸纹样逐步数字化,利用“丝绸纹样Chat GPT”系统进行拆解、重构,可生成多种组合,形成在全国有显示度的丝绸纹样文化资源数据库,运用区块链技术及IP授权体系投入市场应用。

苏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向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非遗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也将为“江南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猜你喜欢
丝绸技艺苏州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遥望“丝绸路”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路上丝绸
苏州一光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苏州十二忆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