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的担保问题分析

2023-08-06 13:29:11刘燕清
银行家 2023年7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

刘燕清

为适应乡村振兴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金融机构在总结推广传统“三农”服务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抵押担保范围,通过创新组织、产品和服务,开发出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业贷款产品和服务模式,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农村资产资源,但仍需要在拓宽抵质押物范围、丰富担保方式手段、打通相关资产市场交易环节、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促进银保联动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从而更加全面、持续地服务乡村振兴。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担保问题

近年来,金融机构纷纷下沉县域和乡村,利用信息化手段,在贷前调查、贷后监测、抵押物管理等方面创新出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模式,但受配套机制等约束,多数创新局限于区域性试点,尚未大面积推广,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农村风险补偿和有效担保配套机制不健全。农业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价格变动影响大,周期性、季节性特征明显,风险抵御能力弱。目前的政策性农业担保覆盖范围需要扩大,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配套服务措施有待完善。担保的主要服务对象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可对冲风险的农业订单、期货机制还不完善,品种以种植业为主,畜禽养殖仅有生猪期货,结构需要优化。政策性保险机制需要持续优化,财政补贴有待进一步提升。农科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农业保险保障研究报告2020》①显示,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保障覆盖率为23.61%,增速为1.56%;农业保险简单赔付率为83.2%,创十年来新高;农业保险综合成本率超过100%,首次出现全行业承保亏损。

担保方式创新的层次和手段不够。随着乡村振兴中产业不断融合,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逐步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环节延伸,金融服务乡村不再局限于传统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周转流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领域产生更多金融需求,但与之匹配的信贷产品仍较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金融机构仅靠传统农户信贷产品为其服务,创新深度不够,系统性、针对性的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建设滞后,可复制性较低。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各类产权抵押,虽然在法律层面已有明确的性质界定,但具体实践中,抵押资产的登记交易流程不够清晰、流动性差,资产价值评估的公信力需要提升。

押品登记和交易流通渠道不畅、处置困难。动产抵押方面,农产品押品品类各异,不标准、管理难,加之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从审慎的角度,对相应的服务要求遵循严格的流程,业务办理周期较长。权益抵押方面,金融机构已尝试开展林权抵押、牲畜及水产品活体抵押融资、农业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但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例如,林权抵押受采伐限额、许可证制度、采伐的技术要求、转让交易价格等限制,实现抵押权存在障碍;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机构少、专业性强,价值随时间变化快,且存在地域制约;牲畜、水产品活体担保融资方面,对抵押物的监管存在一定难度;资产登记、评估以及流转难以顺畅实施,“两权”确权登记体系不完善,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土地流转中心不健全,产权价值评估困难;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处置受交易身份等限制,处置变现困难,影响金融机构参与此类抵押物创新的积极性。

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不足。农业保险整体规模居世界前列、总量快速增加。据统计②,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户次达1.67亿,保费收入为1219亿元、同比增长约25%,创历史新高。但同时,我国农业保险业务模式单一、品种较少,金额、种类变化不大,以低层次成本保险为主,对于小户型农户保障不够。承保覆盖面不足,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还未完全覆盖;对于经济作物和养殖牲畜等地方特色产业,也未有效覆盖。灾害保障能力不足,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有待完善。水产养殖、农作物的损失鉴定标准不明确,赔偿争议较多。

产业链融资的可操作性低。产业链融资模式以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为基础,但乡村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大部分农业产业以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农业生产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变,但链条短且信息获取不对称、风险点多;农村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未有效建立,实施商品逐日盯市和跌价补偿制度的条件不足,从而降低了农业领域产业链融资的可操作性。

疏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渠道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加快推进,金融服务现代种养业、农产品深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农村新产业,需要按照农业生产的调整节奏,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对农业资产资源进行价值发现和认定,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完善抵押登记、流转处置流程,推动建立多类担保的复合型担保体系,实现担保渠道畅通、产品创新有效落地。

深度挖掘农村资产资源价值

房、地、林构成了乡村产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产资源,是农村产权经济价值挖掘的核心,农村金融服务必须以集体所有制为前提,围绕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创造性激活其金融价值。需要完善以承包地、山地、林地、宅基地等为重点的土地产权流转制度,增加乡村房屋的可抵押价值。加快对林权、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进行确权,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农房财产所有权进行确权。对土地经营权流转予以鉴证。

农产品存货和活体畜禽是农业生产积累的成果与主要生产资料,一些农产品具备一定储运条件,可挖掘其存货价值,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农产品,花生、大豆、芝麻、油菜等主要油料农产品,以及茶叶、辣椒、脐橙、中药材等区域特色的产业化农产品,都有可挖掘的存货价值。对于管理规范、具备一定规模、养殖周期长的经营主体,可将活体畜禽押品拓展至能繁殖的母猪、肉牛、奶牛、鹅、鸡、兔等多个品种。此外,可发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型农机具和大棚设施、圈舍、养殖设施、机械设备等农村资产资源价值,畅通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链条。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现代种业技术、智能技术、农产品溯源、绿色循环低碳等农业新技术的核心作用日益突出,金融机构可围绕农业生产技术和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品牌等专利权,挖掘资源价值。对具备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条件的地方特色产业,可以核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来收益,进行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在农产品交易中产生的应收账款也可作为授信的资产基础。

提升担保服务创新层次,丰富服务手段

为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以及产业化、组织化发展需求,担保方式可拓展至“土地经营权+”“农村住房财产权+”的组合担保模式。抵押对象可拓展至水域滩涂、草原经营权,以及苗木、茶田、稻田、水面等流转(土地)经营权。可借助卫星遥感影像分析技术,进行土地确权验证、作物类型识别、生长监控,提高贷款全流程管理水平。

农产品存货可采取“仓单+监管”模式,依据收购票据或入库单,引入第三方物流公司,对质押农产品进行实时监管,保证信息透明可控。养殖活体以生猪、奶牛、肉牛等为抵押物,采取“活体畜禽抵押+固定资产抵押+保险”组合模式,分散养殖融资风险。搭建网络信息标签及电子监控系统,引入增信,对生物的圈舍环境调控、精准饲喂、疫病监测及畜禽出入栏溯源等进行全流程识别、管控,以便更好地预警防灾,控制贷后风险。

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经营特性、产业特征,根据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生产周期、资金用途及周转频次,采取“生产订单+”“农业设施+”的方式,创新开发“生产订单贷”“设施农业贷”等专属金融产品,通过设计差异化额度、期限和还款方式,为季节性短期融资、再生产中长期融资提供适配的金融服务。

适应农业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和绿色发展趋势,开展农业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以种养殖产业的规模、历史销售数据、行业组织评估收益数据为授信基础,开展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对划定为生态公益林的集体林地,个人承包、租赁林地,以未来补偿金、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等作为授信依据,开展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

推进资产流转,畅通交易流通市场环节

畅通农业生产要素流通是激活农村资源价值的迫切需要,政府部门需要聚焦产权抵质押瓶颈,加强政策协调联动,促进农村有价值的资源实现评估、收储、流通。

推进农地农房稳定流转,形成合理定价机制。加快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政银企合作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在转让、互换、抵押、拍卖、租赁等方面规范流转的机制,明确确权办证、权利评估、抵押登记、交易流通的担保全流程流转管理,完善公告、登记、结算、鉴证等服务标准。政府部门对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林地及村集体产业基地使用权进行土地调查确权,农民在自愿原则下对闲置宅基地、农房使用权进行转让,使用权流转回村集体,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引入社会资源和运营管理方,使资源持有人、投资人(融资主体)、金融机构、新投资人有效衔接,推动农业资源和相应产权规范有序流转(见图1)。

强化动产评估和交易流通。活体畜禽种类多、资产价格波动大、评估难。可以采取分类评估方式,属于生产资料特性的,采用剩余年限、年均产值等市场法指标评估其价值;属于交易特性的,采用交易价值法,根据动态市场价格,定期调整其评估价值。在中国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进行登记公示,同时县级农牧主管部门配合做好活体畜禽抵押的管理,对抵押期间未经允许出售的,不予办理流通检疫手续,防止押品被擅自变卖(见图2)。

特色产业未来收益权的质押,可由行业管理组织根据特色种养殖规模、销售数据和行业收益水平,对融资主体的未来收益进行评估,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进行收益权登记公示,保险公司提供特色产业市场价格保险,触发理赔条件时,理赔资金优先偿还银行贷款(见图3)。

加快农村风险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建设

当前,农业风险由传统单一的生产风险向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多元聚合转变,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使农业减产,市场供需预期引发的价格波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

建立完善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发展省级农担公司,做好政策配套,构建农业担保、创业担保等政策性担保体系。健全农业政策性产业引导基金、融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担保机制,加大政银保、政银担合作联动,共担农业风险。

稳妥推进农产品期货,利用期货的价格发现、风险分散、套期保值功能,引导经营主体提前规划种植养殖规模,通过期货交易价格锁定未来价格,降低农产品周期对经营的影响。推广“保险+期货”,农户仅需购买农产品价格保险,当市场价格下行触发保险公司赔付后,部分赔付风险由期货公司分担。“保险+期货+订单”模式可对冲产业链风险,“保险+期货+银行”模式拓展出保证保险、保单质押贷款业务,实现为经营主体融资增信。对大豆、生猪、鸡蛋等主要农产品,需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给予40%—50%的“保险+期货”保费支持。

优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挥公共财政作用,完善种植业支持补贴和养殖补贴机制;以贴息、奖补等措施,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农业。对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予以税收优惠,激励金融机构深耕农村市场。

优化农业保险结构,扩大保障范围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不仅要解决融资问题,还要履行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风险保障的责任。农业保险需要进一步“扩面、增品、提标”,作为农村金融底层架构,服务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服务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变,更好发挥其市场化风险管理的兜底作用。

优化农业保险结构。丰富保险品种,构建成本、产量、价格、收入、天气指數等产品体系。鼓励各地探索优势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以农户的种植养殖生物资产数量作为投保依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统一投保,纳入中央财政对地方以奖代补试点。因地制宜开展养殖收益保险试点。将农产品质量、环境污染、农民短期意外伤害等责任纳入保障范围,开展保险服务创新。

提升保障功能。区域方面,在非粮食主产省的产粮大县推广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保险。保险对象覆盖至种植、养殖、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障范围从物化成本转向生产成本和收入,逐步将主要的农业财产和责任风险纳入保障范围,探索将仓储、农机等农业基础设施和大型机具纳入保障范围,使保险服务逐步延伸至农业全产业链。推动银行、保险、担保等合作,通过“保险+”提升保障能力,分散保险公司风险。

完善政策性保险、财政补贴保险和再保险体系。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实行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分层提供农业保险服务,将农业基本险纳入政策性保险,农业责任保险纳入商业性保险和附加险。以财政补偿方式,引导保险机构更广泛地参与农业保险。完善再保险机制,扩大其覆盖范围。优化灾害保障机制,加强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规范使用标准。提高纳入补贴范围险种的保障水平,探索将水产品、瓜果蔬菜和其他畜产品生产纳入中央财政补贴目录。探索“金融科技+农业保险”,运用生物识别、溯源、卫星遥感技术,提高核保理赔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提升产业链融资的可操作性

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伴随着上下游经营主体和各类生产要素向产业链聚集。2021年,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建设名单、典型县建设名单③,包括北京市设施蔬菜等31个全产业链重点链、天津市宝坻区等63个全产业链典型县。《2022年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报告》④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9万多家。2023年5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公布了第十次监测合格和递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1429家企业继续保留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资格⑤。

金融服务农业产业链,需要围绕上述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延链补链壮链。围绕农产品加工、购销、流通、贸易环节的优质核心企业,结合其上下游客户结算、采购、资金流、物流等信息,确定不同经营主体授信额度,打造供应链担保场景。围绕具有农产品押品评估、监管能力的优质物流企业,创新农产品存货、仓单质押贷款,打造供应链质押场景。围绕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等农产品交易平台,根据官方平台竞拍成交信息,为交易方提供融资服务,打造竞拍场景。围绕具备一定资信能力的农业国企、优质上市公司,为其购销、贸易中产生有效订单的客户提供融资服务,打造供应链订单场景。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宁夏分行)

责任编辑:杨生恒

ysh1917@163.com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这些模式解决农产品滞销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