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路径研究

2023-08-06 22:44孙晓冲侯崇莹
现代英语 2023年8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文学

孙晓冲 侯崇莹

(宁夏师范学院,宁夏 固原 756000)

一、 课程思政实施背景

2016 年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次会议有力地推进了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各大高校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教育观念,课程观念,属于综合的教育观,并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2]其核心要求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元素融合在高校各类课程中,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三全育人”。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 2020 年5 月,教育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其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并表明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4]。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始终把思政育人放在重要位置,而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主要依托于具体的课程。 “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5]。 因此,如何在各个课程里挖掘思政元素,自然、顺畅地嵌入课程思政目标,并使之可行、可测,并润物无声就是每位高校教师需要研究琢磨的重要问题。

英美文学史及选读是英语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专业理论必修课程,在文学课上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育人是与国家的教育方针、英语专业学生特点以及课程本身特质相符合的。 首先,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主要侧重于文学史的梳理、文学知识的教授与学习以及语言技能的巩固和提高,在思政育人方面也有涉及,但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 其次,英语专业的学生长期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如果不对其思想进行恰当的干预和影响,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就很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变成‘香蕉人’,西化现象严重”[6]。 最后,文学是人类集体智慧的凝练和结晶,从文学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获得新知、陶冶情操、洞见真知,英美文学课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天然的纽带关系。

二、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定位

2020 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指出英语文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文学基础知识,提高理解、欣赏和评价英语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能理解英语文学的基本要素;熟悉英国和美国的文学传统;通过文学作品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社会、文化及其历史传承;掌握文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7]。 课程目标既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有分析和评论等高阶思维能力的拓展和提升。 在此基础之上,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具体的德育目标,以实现专业知识教授与价值引领双向结合。 专任教师必须熟悉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的方针政策,了解思政育人理念,能够根据专业特色熟练地与课程思政要求相结合,挖掘英美文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当代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历史知识部分制作成微视频上传到学习通平台,让学生提前观看并了解具体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及对该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课上,教师先就知识性的内容进行测试和问答,这个环节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确保和督促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课堂的第二个环节为应用和分析,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和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载体是著作选读部分,强化知识性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第三个环节为评价和综合,思政元素的融入主要在这一部分实现,主要通过引领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国文学和英美文学进行对比学习和研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 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实践

现就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具体教学内容组织为例进行阐释:

«贝尔武甫»是英国文学史中的第一个阶段即古英语时期最古老、最长的较为完整的民族史诗,讲述了斯堪的纳维亚的英雄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为人民的安居乐业不惜牺牲自己的英雄事迹。 以往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对故事构成要素的记忆和掌握、艺术特点的了解以及古英语时期文学特点在这部作品里的体现等。 在课程思政课堂上,除了要掌握前面所提到的常规内容和知识要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教材中的节选部分,总结贝尔武甫身上的宝贵品质和特征,即敢于迎接困难、主动承担责任和勇于与反动黑暗势力做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 课堂讨论环节要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忠臣良将和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浩然正气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后辈子孙学习的榜样。 学生们也会联系实际,在时事新闻中举例子,比如在国家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的普通人身上所体现出的无惧无畏的“逆行者”的平凡英雄形象,进而凝练出当今时代所需要的英雄品质,即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的平凡英雄。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崇尚英雄精神,奋发进取,在未来的工作中努力展现自身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身的力量。 课堂整体气氛和谐活跃,思政元素和课程特色深入融合,话题的拓展自然妥帖,既有语言知识的夯实和提高,又有思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加强了学生的制度自信,实现了思政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同向同行和有机融合。

中古英语时期杰佛雷•乔叟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清晰地展现了中世纪时期英国的社会全貌,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也是英国诗歌的奠基之作,尤其是故事前的«总序»最为精彩。 «总序»中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人物素描的艺术长廊。 首先出场的是骑士,他人品出众高尚,自从军以来就驰骋于疆场,待人彬彬有礼大度豪爽,珍惜荣誉节操和骑士风尚;然而从外表来看,他却朴实无华、一身布衣。 在课堂上,除了强调常规的知识性内容,还要探讨乔叟对安排人物出场次序的深意所在,即对骑士高贵精神的深刻认同和对他崇高品质的高度赞扬。 进而要对话题进行恰当拓展并深入讨论,如我国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李小文,衬衫、马甲和布鞋是他最多的着装,但却一掷千金创办基金会帮扶寒门子弟。 每天馒头配开水的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他的数学天赋令人震惊但平时却深居简出、直率朴素;还有我国航天幕后英雄女总设计师容易等。 对当代杰出人物品质的探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真正的价值是在平凡的岗位做出卓越的贡献,拥有人格魅力远比华丽的外表更为重要。

在17 世纪英国文学著名玄学派诗人邓恩的代表诗作«死神,莫骄狂»中,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将死神描述成某种神灵,而他正在与其对峙且不露丝毫怯懦。 从传统的视角来看,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死神的到来会引起人们极度的恐惧和担忧;然而在他看来,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它只是人们通向永恒的灵魂觉醒的必经之路。 如果在课堂上只是侧重修辞、结构以及诗歌格律的讲解和分析,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机械。 把作者直面死亡的坦然态度作为课堂上深度探讨的主题,让学生通过文化对比来比较中西方诗人和哲学家对死亡的思考和看法,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对诗歌的理解也能更为深刻。 在实践的讲解中,教师要求学生提前查阅中国文人墨客关于死亡的诗歌,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并讨论,他们有提到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袁枚的“顾我于今归去也,白云堆里笑呵呵”以及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 在聆听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对死亡这个他们觉得陌生和遥远的话题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搜集中国文学史中关于死亡话题的诗歌,并比较其中的异同,再加上思政元素的融入,切实拓展了文学课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深受欧洲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个时代的作家们崇尚表达与措辞上的协调、统一、和谐与典雅,并在所有文学形式中设定了规矩和框架,在文学创作中强调相关的整套的创作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内容较难,理解起来存在障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入了古代汉语诗歌的介绍,如什么是格律诗,即形式有规格、音律有规律的诗歌,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格律诗对诗的行数、字数或音节数、词语的对仗以及诗句的排列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之后引导学生回忆并查阅在中小学阶段学过的唐诗宋词并背诵其中的名篇佳作,有对中国诗歌很感兴趣的同学会还深入查阅和学习,在课堂上做精彩的展示和分享。 在学习英国文学的同时也能回顾和温习中国文学的相关的内容,使得课堂的中西文化、文学元素平衡,这也有助于他们建立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因为学科差异,英语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和不专业,或者是无法权衡专业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之间的关系,抑或是对课程思政缺少融合意识,这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政理论学习,使之入脑入心,才能保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适时、适当地嵌入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使得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教授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二)系统科学地设置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要打通各个课程之间思政目标设置的壁垒,加强各专业课程教师、课程组之间的合作与协商,开展各类相关的教研活动,切实打破各个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更科学更有体系地设置思政目标和拓展思政目标的层级,从而更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变化的时代和新时代的学生特点,任课教师一定要勇于创新、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态度,敢于打破千篇一律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尝试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发挥学生能动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之间形成顺畅的互动和有效的沟通交流。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有目标的设置就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估目标的达成度,因此,教师要有效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多维度评价学生的课堂和课外表现,科学地评判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政治素养是否达标。 同时,教师也要设置科学的评价标准,勤于记录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度与表现,以更客观地评判学生的思政意识和素质。

五、 结语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 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必须要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的高阶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文学课本身的特点和其培养目标都和课程思政建设深度契合;加之,多项研究表明,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8],即不能用英语流利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而教师精心设计、仔细探索和挖掘思政元素,设置科学合理的目标,在课堂上讨论与思政相关的话题,可以弥补学生这方面的欠缺[9]。 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的认知以及政治素质的提高。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文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需要文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