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2023-08-06 19:48:44曾丽华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育人文学

曾丽华

(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根本任务。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全国各高校全面展开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九大核心问题,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重点,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各高校聚焦课程思政建设,注重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19年,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报告将“未来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纳入未来十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心转向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教育的内涵发展。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正是为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成为贯彻教育强国方针的首要任务,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这些都显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不容置疑。

从现状看,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在社会现实层面,新时代的大学生熟悉网络平台的信息检索,广泛接触多元文化。但是,面对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一些学生容易受到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有的注重个体的感官享受,极端维护个人利益,有的片面接受西方文化思想而未能辩证、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意蕴和现实意义。大学阶段的年青学子,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培育还处于提升、巩固的过程中。为此,在外国文学课程中重视思政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必要任务。每一位教师都要实践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助推思政教育质效同进。

从课程设置层面看,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也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外国文学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外国文学课程的内容涵盖了从古至今的东西方文学,时间跨度大,内容广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基本上以文学史为脉络,梳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解读并分析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2]。阅读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能够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与知识储备,巧妙自然地实现“以文育人”的思政目标。此外,外国文学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面镜子,可以通过这面镜子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本质特征。

二、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

和其他课程思政一样,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3]。目前,外国文学课程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外国文学史》,该教材将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合并为一个整体,建立东西合一的外国文学史结构体系,有利于东、西方文学在一个整体结构中互为参照,东西呼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揭示了文学的发展规律[4]。所以,外国文学课程教师要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体现课程的张力,深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对外国作家作品精辟而深刻的论述,已经成为我们鉴赏、评论外国文学的理论范本。如1859年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评述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人物性格被写得太抽象了,提出创作应该“更莎士比亚化”的观点[5]。“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总结,值得各国作家借鉴学习。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恩格斯赞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集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全部历史,可从中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6]。马克思、恩格斯这些评价,成为世界近现代文学创作与文艺评论的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为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落实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立场和文化自信,正确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7]。同时,还应在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基础上,实现课程社会价值与个人的人生价值的结合。

三、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旨在将思政的内容和元素隐性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和层面,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的正向引导,实现专业传授与思政渗透的深度融合,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目前思政教育在高校外国文学课中的渗透并不到位,或是教学内容仅限于文学欣赏,或是教学方法单一机械,或是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未能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为此,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先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媒体为手段的“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明确德育目标

立德树人,树人的前提是立德,这个目标应该非常明确。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必须要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师——德才兼备的“大先生”,也就是“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的师资。外国文学课程教师要强化课程思政的意识,转变教学理念,挖掘思政素材,明确德育目标,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注重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通过培训和引导,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强化课程思政意识要落实到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外国文学课程教师要立足思想政治的高度,从教材中提炼思政的元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外国文学作品蕴含着大量的正能量元素,为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教学目标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如《荷马史诗》《堂吉诃德》《哈姆莱特》《简·爱》《战争与和平》《永别了,武器》《吉檀迦利》等经典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探索这些作品中的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类精神自由,可以获得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德国文学家、思想家歌德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1827年首次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的精辟论断,体现出宏阔的世界视野。他对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学极为推崇,诗剧《浮士德》中自强不息、勇于实践、精进不懈的“浮士德精神”,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典型概括。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名作,内蕴深厚,艺术成就卓著。托尔斯泰一生都在致力于“平民化”的改革工作,为农民子弟创办学校,探究人类生存状况和生命意义,追寻自我的道德完善。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积极促进东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呼吁“在亚洲,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这类伟大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和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家国情怀,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教师务必要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注重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引领。

(二)树立文化比较视野,注重价值塑造

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就有一个与本土文化比较的问题,涉及到文化视野。我们要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把外国文学知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批判地继承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就要树立文化比较视野[8],从比较中发现价值的异同,从而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目标。

树立文化比较视野,不仅要理解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且要理解拉丁美洲文化、非洲文化的特殊性,进而理解拉美文学、阿拉伯文学及东亚文学的特点。比如,中国古有“郑和下西洋”,今有“一带一路”的倡议,传递的是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目标。教师要通过梳理《奥德赛》《鲁滨逊漂流记》《黑暗的心》《白鲸》等作品,批判地指明西方海洋作品中的海盗精神与殖民意识。要直面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突,通过选取不同国别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中国神话故事中,盘古开天劈地,身体幻化为天地万物,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出为大众服务的社会本位的文化。希腊神话传说则体现“神人同形同性”的原欲文化及个体主义价值观。通过讨论《蜘蛛侠》《哈利波特》与中国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战狼》《攀登者》,比较中外影视作品所塑造的英雄人物,理解“英雄气概”与“奉献国家”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价值塑造,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形成比较与鉴别能力,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在教授美国文学“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作品时,教学设计紧扣“国家意识”,通过探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比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了不起的盖茨比》刻画了第一次世界战争后美国“爵士乐时代”享乐的潮流,反思社会浮华的表象下蕴藏的精神危机和美国梦的破灭。进一步将中国梦与美国梦进行对比,学生会发现二者的区别:美国梦是个人成功之梦,中国梦是国家、民族和人民之梦;美国梦的实现是个人价值目标的体现,强调个性张扬,而中国梦的实现则是依赖民众的奋斗,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学生能够领悟到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富强紧密相连,能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文化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认同。

(三)构建智慧课堂,促进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新时代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智慧课堂,优化教学流程,更新教学资源,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教师要有能力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多维度、开放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9]。

同时,要把课程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设计。外国文学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批评方法,准确理解和评论外国文学作品,增强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材把作品归类,分为不同专题进行探讨,如人性表现、爱情观、生命观、海洋意识、生态意识、科幻文学与科技伦理等专题。具体到每个专题研究,每篇作品可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例如,莎士比亚历史题材的戏剧作品如何反映现实?如何理解雨果创作中的人道主义?在学习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时,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拓展到生态文学的发展及其生态意识的变化。在学习科幻类文学作品时,则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联想,进行延伸探讨,如从《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一日长于百年》中的外星人,延展到《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机器仿生人,可以让学生在畅游科幻文学的奇妙旅程中,涉及到科幻电影创作及科技伦理等前沿话题,触动学生对人文与科技的辩证关系进行理性思考。这能促使学生确立现代思维方式,形成自主思维能力,真正体现了课程的立德树人的成效。

(四)侧重过程性考核,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需要灵活。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将音频视频、语言文字、话题讨论等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借助中国大学MOOC中的国家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实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还可以在“学校云”平台上,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以提升课程的深广度和教学质量。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平台的综合运用,可以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而完善和健全课程评价体系。

首先,利用线上学习,强化过程性考核。充分利用“慕课堂”中的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的内容安排,有效监测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为后续课程设计的优化提供有效支撑数据。课前预习是阅读作品和观看慕课视频,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课中话题以小组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讨论与分享中,互评成绩,了解相互之间的差距,促进共同进步;课后的话题主要以讨论和单元测验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阅读、提问、互评、测验等形式的过程性考核,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勇于创新,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意识,增强综合素质。

其次,借助多种考核手段,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合理安排评价在教学中所占的分量[10]。灵活开放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如运用问卷调查的教学反馈,期末的课程话题演讲,以及课程的汇报展演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检验教学效果,不断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经典阅读、话题演讲、诗歌朗诵、励志电影赏析等课程延伸活动。在话题演讲中,题目要求积极向上,富含正能量,如“献给自由的诗篇——普希金的《致大海》”“坚守信念与追求生命意义”“诗与远方——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自然描写”等。过程性考核和评价机制的探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热情,是外国文学教学中课程思政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

四、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育人成效

外国文学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育人成效主要体现在立德树人之“德”立得如何。文学是人学,外国文学作品表现了丰富复杂的人性。在阅读经典作品中,我们贴着生活去解读作品,运用共情能力展开教育,育德于教,实现文学的教诲功能。指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文学中的人性展示,形成正确理性的道德认知。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活跃丰盈的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思政教育视角下,外国文学的教学更注重文学的道德教诲功能,突出文学经典的人生启示和美学价值,传播社会正能量思想,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改革育人的主要成效。

外国文学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育人成效还体现在从世界文学的学习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中外文艺理论的互鉴中,用中国文论观照外国文学,将“兴于诗”“意境”等传统诗论融入外国诗歌的教学中。用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外国作品中的中国描述,极具现实意义。在笛福、雪莱、马尔罗等作家笔下,中国是停滞、专制、野蛮落后的负面形象;在曼德维尔、柯勒律治等作家笔下,中国是一个瑰丽奇幻、神秘富裕的“东方乐土”。不同时代作者笔下的中国形象描述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现象发人深省。被建构的中国形象是西方人眼中的“他者形象”。当西方需要“自我认同自我扩张时,中国形象就表现为其否定面”[11]。课程思政细雨无声的浸润,使学生对西方作品建构的中国形象的嬗变进行批判性思考,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此才能屹立于世界潮头。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学生建立起明确的文化认同,达成价值引领的课程目标。当前,在外国文学课程领域“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体现了我们坚定不移的民族文化自信[12]。广泛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改革育人的重要成效。

五、结束语

中外文学和文化思想在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外国文学教学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对话,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世界文学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明确德育目标,优化教学流程,将立德树人元素有效融入课程的教学目标,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统一。教育是国之大计。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大学教学要培育学生比较视野下的文化自信,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洞察国际事理,真正做到教学中“智育”和“德育”的融合,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努力培养一批信仰坚定的优秀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育人文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6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23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