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庙与近代慈善事业

2023-08-05 15:31罗丹
慈善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庙大修国学

罗丹

古老文庙向近代慈善机构转型

文庙,又称孔庙,是纪念和祭祀春秋时期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场所。天津文庙位于天津老城东门内,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1436),经过明清两代不断增修,于清代雍正年间形成府、县两庙并列的格局,由此奠定它成为现今天津市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且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的基础。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列强侵略及科举制度废止、封建王朝告终,天津文庙建筑园林多次遭到损害并长期失修。

进入民国时期,天津文庙仍然赓续祭孔传统。然而,由于时代和世风的变化,文庙必然受到影响,其内部功能和社会作用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由明清两代法定的也是实际的天津地区教育中心和文化中心,成为近代以教育和文化为主的慈善事业基地。

1913年,在天津县视学兼劝学所总董华泽沅的主持下,天津八大家之一“乡祠卞家”的卞会昌奉其母史太夫人遗嘱,在文庙明伦堂开设了卞氏私立初等小学校,帮助因贫寒而失学的子弟。它是利用古老的天津文庙建成的典型的近代教育慈善机构。

文庙向近代慈善机构转型,还体现在救助灾民方面。1917年夏秋季节,因华北地区普降暴雨,海河流域发生严重洪灾,天津全市数十万民众流离失所,城市功能陷于瘫痪。10月底,因天气寒冷,而各处灾民多有露宿,警务部门在文庙等处临时搭建房屋,将他们设法安排住进,以免冻伤冻死。商团还辅助红十字赈济会,先后向住在文庙里的灾民发放了数千个窝头。至11月中旬,天气严寒,当局便将供奉孔子像的主殿大成殿亦收拾出来,留养那些露宿在文庙院中的灾民。

在这次重大灾难中,文庙成为天津最重要的灾民收容所。占用文庙这样供奉“至圣先师”的名胜古迹临时安置灾民,虽属迫不得已,但在相关部门实行管理及接受社会慈善组织赈济方面,还是体现出较以往更多的有序与有效,显示出慈善事业近代化的诸多优势。

崇化学会不收学费

崇化学会,是民国时期天津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国学组织,也是具有明显慈善性质的义务教育机构。崇化学会总共存在24年,其中有十余年设在天津文庙。

1927年,有鉴于“中国教育近年取法欧美日求改进,而于国学不暇兼顾,致乏通才”,近代著名教育家、诗人、书法家严修(范孙)联合华世奎、林墨青、赵元礼等34位发起人,在其私邸蟫香馆创办崇化学会。

崇化学会的创办宗旨是“延国学之坠绪,衍固有之文化”“为童年储师资,为学子谋深造”“讲求国学,补学校之不及”。命名为“崇化”,则是取自汉武帝元朔五年丁巳六月诏“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之意。学会建立讲习科传授国学,敦请硕儒章钰(式之)为主讲,学员于训诂、义理、辞章分修。

1929年,崇化学会首席董事严修去世,学会工作由华世奎主持,迁至特三区二经路天津行商公所。

1935年,崇化学会迁至天津文庙,以明伦堂为主要基地开展活动。学会扩充组织,开办初级讲习科及学术讲演会。后来陆续成立国学讲习科、国学讲习科夜班、国学专修科。1942 年,华世奎去世,李琴湘、金浚宣等继续主持学会工作。

天津沦陷后,崇化学会“不受日伪补助,不受日伪指导,不收学费,所聘讲师亦甘于尽义务,领导百数青年穷力读书,借以保存国粹,维持民族命脉”。抗战胜利后,崇化学会因此得到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1947年,李琴湘、孙正荪等创办天津崇化中学,1952年更名为天津市第三十一中学,1959年迁入新校址,2006年恢复崇化中学校名。

至1951年停办,崇化学会历经四任董事长,始终如一以“发扬固有文化”为宗旨,24年不改初衷,讲授、辅导研究《论语》《孟子》《诗经》《尚书》《尔雅》《史记》《汉书》等中国经典文献,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经史研究者。

崇化学会办班招生不仅不收学费,学员学得好还有奖励。20世纪30年代,曾经依据“学力积分平均数”分档,90分以上六人,其中排名第一者奖银十元,第二至第六奖银八元;80分以上五人,各奖银六元。这充分体现出崇化学会作为社会义务教育机构具有明显的慈善性质,不仅在天津教育界和文化界口碑炳隆,也成为全国利用文庙故址推行文教事业的楷模。

乡贤捐修天津文庙

近代以来,天津文庙逐渐成为以教育和文化为主的慈善事业基地;同时,文庙本身的维护与修缮也得到天津先贤及社会各界的无偿资助与义务奉献。

如本文开篇所述,由于列强侵略及科举制度废止、封建王朝告终,天津文庙建筑园林多次遭到损害并长期失修。幸运的是,在北洋政府时期,天津文庙不仅得到直隶省长曹锐的重视与保护,而且还由于他的倡议,在20世纪20年代得到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曹锐(1868—1924),字健亭,天津大沽人,他是曾任民国大总统的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四弟。1916年,曹锟任直隶督军。1918年,经曹锟保荐,曹锐被任命为直隶省长。曹锐对教育、文化事业多有作为,亦曾多次主动为维护文庙利益办实事。

1922年6月,黎元洪复任大总统,曹锐被免除省长职务。但是他的经济根基和社会影响仍然存在。在他的积极倡议与持续努力下,天津各界纷纷响应,天津文庙大修工程终于在1923年正式启动。

1923年8月13日《大公报》报道,“天津文庙自曹健亭提倡改建以来,于是一般阔人大老无不闻风加入助款”。可见曹锐号召力之大。此前,同年5月,文庙岁修办事处会议确定,由曹锐负责选定监工人。同年6月11日《大公报》报道,“本埠邑绅对于修理文庙事业捐款筹划,无不特具热心,尽力维护。曹健亭氏亦出而提倡。溯自圣庙开工以来,曹绅除阴雨不能到场督率外,余日無不在烈日尘嚣之中到场指挥各工人工作,以免偷工减料之弊,而求圣庙得永久之坚固,殊为热心云”。可见曹锐实际上担任着文庙大修工程的总监工,而且付出了很大精力。

1923年3月11日下午,天津绅商学界人士在东马路宣讲所举行会议,研究文庙大修之事。据《大公报》报道,“到会者有严范孙、杨敬林、华壁臣(世奎)、魏信臣、李子香(士铭)、黄月庭等约数十人。以本埠文庙房间以及泮池年久失修,均已渗漏,破坏不堪,观瞻上难期美感,即遵崇之道亦不无遗憾,当由大众讨论重行修葺”。与会者当场带头捐款,“其泮池由黄月庭先生认捐五十元。其房间工程所费颇巨,由杨敬林劝募,严范孙、华壁臣、李子香诸先生每人先捐洋五百元,以后岁修每年各捐二百元。又张信臣君临时捐洋二百元。其余认捐者极为踊跃”。文庙大修筹备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月18日下午,天津各界代表人士再次开会继续研究文庙大修之事。“到会者,曹前省长、严范孙、华壁臣、孙子文、赵幼梅(元礼)、邓澄波、林墨青、华芷龄等四十余人”。会议讨论了经费、工程及常年管理等问题。“查每年修葺文庙,向省库拨款。现既有官绅各界捐款,辅助修理,并可由县自治费项下拨款,或请县公署筹款,并请芦纲公所担任常年经费。众无异议。工程问题,候款项结束请楚,再讨论兴工……提议本会名称为文庙敬事会。全体赞成。计当日捐款者:曹前省长五千元,李子香五百元……”随后成立了文庙岁修办事处,负责执勤、接受捐款、购入建筑材料等日常事务。

至1925年3月,天津文庙大修主要工程已经完竣,用去工料费大洋九万六千一百余元,尚欠款六万余元。因此时曹锐已经去世,包修文庙的工头提出继续呼吁捐款,弥补工程欠款。

像严修、华世奎、林墨青、赵元礼等天津近代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年曾在府学或县学入泮,对文庙有着深厚的感情。民国时期,文庙成为这些传统文人格外珍视的精神家园。在20世纪20年代的天津文庙大修中,这些乡贤勠力同心,认捐劝捐,解决困难,维护秩序,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成为天津社会公益事业的模范带头人和积极践行者。◎

猜你喜欢
文庙大修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养心殿大修的故事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文庙开笔大典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茂名式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