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进
题记: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011年11月,中华慈善总会把慈善文化进校园,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校园中弘扬社会主义的慈善文化,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有关《决定》,发展、繁荣慈善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
跨入2012年,浙江省臺州市黄岩区慈善总会会同区教育局,在全区46所中小学有步骤地进行“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两年来,先从6所中小学进行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区学校从三年级至九年级全面铺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为搞好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两个单位联合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学校要做到有组织领导、有专人负责、有时间安排。这项活动,既可以作为思想品德和综合实践课的补充,也可以作为学校或班级主题活动的一项内容,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外读本,开阔视野,提高境界。二是全面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出一期板报,献一份爱心,做一次义工,召开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每人写一篇读后感。三是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要把学好《慈善读本》列入平时对班级的考核,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和评选“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生的条件之一。四是教师要率先垂范,悉心辅导,带头写好一篇慈善文章。
据统计,46所学校召开《爱在行动》为主题的班会869次,刊出板报912期,学雷锋或参加义工活动53180人次,学生写出《慈善读本》读后感1380篇,41.4万字,其中44篇被《慈善》杂志刊登,教师写出慈善文章172篇,《慈善读本》心得交流会1104次。经过全区各学校的推荐、我会的筛选,历时三个多月,300余篇慈善征文的优秀文章与各学校慈善活动的精选图片汇集成册,同时,我会还与区教育局进行慈善征文评选活动,举办了颁奖仪式。全区42000余名师生用爱心和真诚谱写中国“慈善梦”出彩的华章。
我们先后订购了54910册《慈善读本》赠送给全区中小学师生。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慈善文化进校园”,使中小学生懂得慈善、学会慈善、宣传慈善、感恩慈善,校长、教师率先垂范是关键。慈善让世人感怀、感动和感激。《慈善读本》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朴素教材。突出校园慈善文化特色是重点。“慈善文化进校园”从中小学生抓起,培养一颗颗慈善之心,达到春风化雨、春雨润人之目标,培育慈善之心是目标。“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慈善理念扎根校园,与校园德育内容相结合,围绕“慈善”主题,兴起了校园慈善文化教育的高潮。该项活动2014年荣获了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慈善项目),2016年,我会是《慈善》杂志推荐的慈善文化宣传的三家先进典型之一。
(二)
2015年5月,我们在茅畲逸夫小学成立“慈善关爱留守儿童之家”。随着“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推进。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我区西部山区的留守儿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深化“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和帮助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让慈善文化伴随留守儿童成长。“慈善关爱留守儿童之家”携手“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成为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心理咨询、活动辅导的场所。学校还成立了若干社团,充分挖掘教师特长各校外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尽力让留守儿童的个性得到张扬,也进一步推动了留守儿童教育和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相结合。该项目还获省、市慈善总会“为了明天——关爱留守儿童”专项资金的资助。同时,还获得中华慈善总会“爱心图书室”项目捐赠的3700册中小学课外图书。2016年12月2日,台州市在茅畲逸夫小学举行了以“让我们一起爱你”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现场推进会。
茅畲逸夫小学就是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典型学校,留守儿童率高达92%(其中双亲外出占58%)。受小山鹰成长规律的启发,我们把学校的留守儿童喻为“小山鹰”。基于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百年积淀的办学思想,我们提出了学校留守儿童应该具备的三大核心素养——自理、自信、自强,即为小山鹰精神,作为小山鹰成长的航标和丰翼行动的指南。2016年,从三年级至六年级全面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如同全区其他学校一样,为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校园中弘扬社会主义的慈善文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形成学校鲜明特色的慈善文化。
2017年,我会又拨出专项慈善资金,在上垟乡中心小学建设“慈善关爱留守儿童之家”。上垟乡中心小学地处西部山区,学校共有学生225名,其中留守儿童有109名,占学生总人数的48%,“慈善关爱留守儿童之家”设立图书阅览区、才艺展示区,让每个在校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得到身心全面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2018年,我会在宁溪中心小学、屿头小学各建立一个“慈善关爱留守儿童之家”。这两所留守儿童之家获批全省“为了明天——关爱儿童之家”创建点。2019年建设上郑乡、平田乡慈善留守儿童之家。省慈善联合总会秘书长助理黄燕和林峰一行人赴我区考评指导第二批“关爱留守儿童之家”项目。2020年,我会在富山小学建立了“慈善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富山小学“慈善关爱留守儿童之家”的成立,实现了我区西部六乡一镇留守儿童之家的全覆盖。同时也有力推进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
(三)
2017年6月22日,浙江省“慈善文化进校园”现场会暨推进示范省建设会议在我区启动。与会人员认为将“慈善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慈善,培养情操,其工作经验和实践成果对于其他学校有借鉴意义。为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延续与深化,2017年10月,区慈善总会与黄岩区教育局联合发文,根据中华慈善总会与浙江省慈善总会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示范省建设的合作意见,浙江省慈善总会在全省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要求以《慈善法》为指导,以学校为阵地,将慈善教育与德育教育、学科教育、特色教育相结合,利用现代宣传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培育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区慈善总会向城区六所初中(实验中学、城关中学、东浦中学、南城中学、西城中学、北城中学)赠送《慈善读本》(初中版)初中新生人手一册,要求每个学校要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出一期板报,献一份爱心,做一次义工,召开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每人写一篇读后感。本学期结束前,每个学校选送“慈善”为主题文章,以学校为单位,以电子版本形式发送到区慈善总会,区慈善总会将择优推荐给《今日黄岩》报、《慈善》杂志刊登。区慈善总会还将联合区教育局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鼓励奖100名,予以奖励和表彰。鼓励教师参与,设立教师慈善征文奖,名额和奖金另定。
2378名新生开展了一学期的慈善文化教育。六所学校精心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慈善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学习辅导,每位学生和部分教师撰写了一篇“慈善”为主题的文章,选送了100多篇慈善文章。其中14篇慈善文章刊登在2018年第三期《慈善》杂志,优选部分慈善文章在《今日黄岩》报“慈善专栏”上刊登。2019年第一期《慈善》杂志的“慈心善语”栏目,收录了我区两条师生《慈善读本》读后感中的言语。
(四)
自2019年开始,我们又在全区中小学(3—9年级)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建设。为继续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贯彻落实《慈善法》第八十八条: 国家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为继续传播慈善文化,让慈善文化继续走进校园、继续扎根校园,区慈善总会和区教育局将北城街道中心小学列为2019年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建设试点学校。树立典型,总结经验,普及全面。
黄岩北城街道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前身可追溯到南宋时期的翠屏山樊川书院、石龙书院,南宋思想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学校具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强大的师资队伍。多年来,学校恪守“重素质教育,创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坚持以“智慧寓言,点亮生命的北辰”的办学特色。以“寓言与学科教学整合,寓言与校园文化结合,寓言与校园德育相融合”为实践方向,让孩子们感受寓言的魅力,学会求真向善。学校相继获得“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培训基地”“中国寓言文学创作基地”等称号。
一年来,北城小学“慈善文化进校园”创特色,校园盛开慈善寓言之花。“慈善文化进校园”,通过慈善读本的学习,慈善之花开放在同学们的心坎里。四(2)班林奕瑄写了寓言《慈善之心》,明白了“最好的帮助不是那冷冰冰的金币可以换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這才是世间最温暖的慈善”。六(1)班张美琪的《大树与种子》,懂得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呀!奉献是不分多或少,而是看他究竟有没有那般无私”。五(6)班林梦夕的《黑玫瑰》,知道了“做人不能只看外表而随意嘲笑讽刺,要看内心深处的才华和那内心深处的美”!三(5)班俞晰淳的《小山羊救小兔》、三(5)班冯江洁的《一对好姐妹》,都感悟到“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这是我应该做的”!四(1)班林鸿坤的《善良的人总有好报》,看到了“这是播下爱的种子发芽了呢”!六(1)班符斌龙的《给予就是快乐》,明白了“给予就会受到别人表扬给予才会使自己快乐”。四(1)班周何雅的《真善美》,告诉我们“真善美比外表的美更重要。所以我们要用知识丰富自己,而不是用装饰品来装饰自己”。四(2)班叶炳宇的《真正的慈善》,明白“慈善不仅仅是施舍、给予,它还有更高一种境界,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活动,广大学生接受了慈善文化的洗礼,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
进入2021年,北城街道王林小学接受的浙江省教科所和台州市教科所关于《城郊小学善育研究》教育课题研究,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影响下,在省市课题的引导下,学校积极组织老师开展各项善育研究,已经取得了15项市级善育实践活动课题成果。王林小学深入开展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研究,围绕一个中心、通过五条途径整体推进校园慈善文化建设。一个中心即以《城郊小学善育研究》课题为中心;五条途径就是挖掘善育内容、打造育善环境、塑造向善师资、开展为善活动、构建崇善课堂。
“善育”就是对师生进行以“善”为核心的教育,引导学校师生明善、向善、行善、扬善,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努力完善自我,让善成为一种优秀品德的教育。力求把孩子们浸润在向善、向好的氛围中,从小播种一颗正能量的心。几年来的思考沉淀和探索实践,王林小学以“以善育人,打造宜学校园”为办学目标,逐渐形成了以“厚德尚善,润泽人生”为校训,以“行善如水,善满校园”为校风,以“严谨谦和,博学善教”为教风,以“励志笃学,乐学善思”为学风,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为办学理念的思想体系。
学校善文化建设坚持“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理念,通过善教育,打造善文化,让师生存善心,有善念,行善举,做善事,成善人,扬善学。“存善心”是指具备一颗善良之心,相信我心本善、善心永驻。“心”明才能“行”正!在追善源、挖善根的基础上,首先在全体师生中积极推行善的教育。“有善念”是指拥有善的信念,不为名利所动,不被功利所驱。“行善举”是指躬行善的举止,一言一行、接人待物,都应避恶从善。“做善事”是指多做善的事情,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成善人”是指以古今善者为榜样,成就仁爱之心,使己成为厚道之人。“扬善学”是指将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在民间不断传播,不断发扬光大。
在善育理论研究的同时,王林小学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善育实践活动,例如节日教育活动、主题班会活动、成立“小义工”组织、制作慈善手工书……通过活动,孩子们在寻善、思善、画善的实践过程中理解善、积淀善。回眸校园,满眼是花儿吐艳,春意盎然……
行文至此,谨以当年写给北城街道中心小学的《愿孩子们 心中闪烁北辰》这首诗作为结尾。中华慈善 源远流长/慈言善行 浩瀚海洋/人生慈善 从小培养/树木育人 渴望能量/慈 为仁爱之心/善 乃济困之举/那是 人与人互助/那是 心与心慰藉/让爱心植根在心田/让慈善花开满校园/愿孩子们 心中闪烁北辰/绽放生机盎然——心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