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磊 沈年华
摘要 本文基于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发现专业教师劳动教育经验缺乏、劳动教育教学元素挖掘不够、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劳动教育评价不全面以及场地不能满足劳动实践需要等问题,提出了提升教师劳动教育水平、深入挖掘專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专业教学与劳动教育全面评价及校企合作共建劳动教育基地等对策,以期为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11-0171-03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1]。课堂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涵。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2],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对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实践能力十分必要。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是有关园林植物繁殖、培育、栽植、养护和管理理论与技术的课程,它以园林植物学、气象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树木学及昆虫病理学等为基础,是5年制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开展植物栽培与养护专业教学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实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植物栽培与养护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基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教学提供参考。
1 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践
鉴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无锡开放大学修订了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相应的学分和课时,并要求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相关元素。经过前期调研和实践,将劳动教育和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中的播种、扦插、嫁接、除草、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和涂白等内容相结合[3]。例如,嫁接教学中以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难题,需要技术支持的真实任务来驱动教学。教学中借助平台反馈以学定教,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边界,结合无锡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专业学习特点,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开展项目化教学,以嫁接方案制订到方案实施为主线,以数字化教学平台贯穿教学始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任务。
教学过程中引入“大国工匠”李万君的工匠精神事迹,学长赵佳明的事迹等激励学生攻坚克难。嫁接过程中会使用到锋利的刀片,容易划伤手指,告知学生安全卫生是劳动者保障生命必备的劳动品质,在实习实训和将来的工作中,要服从指导教师、实习师傅的安排,严格执行有关安全规定,进入实习实训场地前,必须按要求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
2 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教师劳动教育经验缺乏
专业教师有关植物栽培与养护方面的知识丰富,但对劳动教育的内容、意义、价值等知识储备不够,对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如何把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教学实训过程中,如播种、除草、修剪等操作,学生会认为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又脏又累,甚至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而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疏导缺乏相应经验。
2.2 劳动教育教学元素挖掘不够
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多方面内容与劳动教育联系密切,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更新劳动教育教学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授课标准,对劳动教育元素的挖掘不够,教学设计缺乏劳动教育的自然融入,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配合度不高。例如,在“大树涂白”这一章节中,在以往的教学上,重视其原理、涂白液的成分、涂抹技术及劳动过程中的个人防护等内容,在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元素的深度上,可以涉及涂抹的均匀度、细致度,进一步提升到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上,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进一步缩小在质量意识、职业操守和应变能力等方面与用人单位期望之间的差距。
2.3 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单一
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多,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学场地影响和植物生长周期等的影响,教师往往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单纯通过讲授来传达相关的职业道德、操作方法、准则等,将工匠精神、劳动光荣等口号式的劳动教育硬搬到专业课堂上显得较为突兀,这种单一的教育教学形式难以满足劳动教育精神的培育。
2.4 劳动教育评价不全面
劳动教育评价不全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职业学校重视专业技能的教与学,而轻视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内容;②评价中劳动教育内容占一定分值,但是评价指标不全面,有些评价指标过于简单,某一块评分只给予简单描述和配分,给评价带来较大困难;③教育教学评价的主体实际以学生和教师为主,未有家长、企业的参与,尽管职业教育强调家校联系、校企合作,作为家长和企业还是会认为教育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
2.5 场地不能满足劳动实践需要
园林栽培与养护课程劳动实践需要的场地比较大,大部分职业院校实践场所面积难以满足劳动实践需求,例如植物栽植劳动,每人栽植2盆植物,40名学生就需要栽植80盆植物的空间,另外还需要堆放材料的空间,每个人的操作空间等。由于场地的限制,大部分劳动成为体验式劳动,学生不能很好地投入劳动过程,理解劳动的真正意义。
3 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对策
3.1 提升教师劳动教育水平
增加专业教师参加劳动教育的培训机会,深入了解劳动教育的内容、意义和价值,了解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教学的相关案例,加强劳动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培养。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教研室、思政教研室和劳动教育教研室成员的力量,共同研究劳动教育和专业课的融合教学方式,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公开课、示范课展示,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也可聘请企业师傅参与教育教学,利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强化对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创新精神的培育[4]。
3.2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深入挖掘并整合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中的劳动教育教学元素,修订课程大綱、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例如,“园林植物土壤管理技术”这一章节,在论述土壤的概念、相关特性时,围绕土壤特性内容可设置土壤松土劳动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强对土壤特性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5]。在讲授“施肥技术”这一章节时,可根据因不同的缺素或肥料过量导致植物生长异常的图片,对照植物缺素和肥料过量状况进行评价打分,可以直观看到肥料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植物生长发育不良,以此教育学生对待劳动要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在“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这一章节,设计校园植物修剪环节,分为操作小组和打分小组,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能以客观公正的标准来评价劳动,培养主人翁意识。
3.3 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
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解释者,然后是指导者、参观者,再是评判者、纠正者。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掌握好教学的节奏,使教学顺利进行。有效实现课堂翻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学专业知识。转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尝试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以情节引入、小组合作、行为体验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植物营养繁殖”内容时,设计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每个小组的实践内容(扦插、嫁接、压条、分生等),分小组进行实践,教师进行过程性专业指导,评价小组对每个小组的过程进行追踪评价。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热爱劳动、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在“植物保护地栽培技术”教学设计时,让学生到温室大棚进行植物养护,培养学生根据环境调整劳动内容的应变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劳动的辛苦和不易,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3.4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专业教学和劳动教育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关劳动教育的评价可以从崇尚劳动、安全卫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和精益求精等方面展开。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给予差异化的配分或权重,各指标给予详细的指标描述和相应的配分,便于评价打分。评价主体要有学生和教师的参与,也要有家长和企业的参与,将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相融合。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如职教云平台、泛雅平台等,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纳入考核,平台能够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至学生与教师,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方法。
3.5 校企合作共建劳动教育基地
校企合作对构建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重大。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与企业合作,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合作企业不仅能在劳动场地上给予学校支持,还能在专业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突出劳动的技术性和技能型,实现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谭章印.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及系统:N202110750326.6[P].2022-05-03.
[2] 陈曦.产教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探讨——以物业服务质量管理课程为例[J].科技视界,2021(36):107-109.
[3] 杨淑莉,王全智,解振强,等.新时代农业类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0):58-59,62.
[4] 李云梅,王妍新. 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23(4):99-103.
[5]陈娟娟. 对乡村游学课程中劳动教育元素的挖掘研究[J].漫旅,2022,9(8):68-70.
(责编:何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