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龙刚 (郑州速达工业机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且能科学运用于企业内部各业务中的重要管控工具,内部控制在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面对全球化经济和激烈市场变化的冲击,企业要想稳定高效发展就务必要加强内部控制的应用,确保其作用能够科学合理地发挥;企业还要树立科学的内部控制观念,深入全面地分析内控实施存在的问题,从而对风险问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作为一项现代化企业管理工具,内部控制在增强企业运营管理效果、提高内部审计水平、强化财务管理效能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指企业为提高自身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自身经营过程中采用科学系统的手段对内部业务运行进行高效地控制管理,同时有效整合内部重要资源,从而保障自身持续发展。而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企业还需遵循科学、系统、严格的执行原则,务必重视内控工作人员对业务工作实施的科学性、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发挥以及独立审计部门、审计机构等的监督作用[1]。因而,企业全员都应注重内部控制使用规则,科学利用其管控功能,从而为优化企业各项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注入动力。
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应用能够通过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作用,提高各部门管理人员的风险管控意识,及时察觉相关业务的高风险节点,从而制定科学的防范目标予以应对。内控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降本增效,确保企业的资金安全,共建稳定的内控环境。通过科学采用如监督管理、预算管理、内部审计等财务内控工具,有助于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发觉财务风险进而出台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内部控制工作实施还可以降低企业长期负债风险概率,从而促进有形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风险因素的控制和监督力度的加大也有助于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提供给全员一个科学良好的操作平台。
内部控制具有规范性、系统化、控制管理的特点,其通过加强内控环境建设、财务风险防范、审计监督管控、制度完善等提高各财务业务实施全过程的科学性,明确各部门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内控环境的建设有助于全员更好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风险防范手段的完善有利于确保各业务流程安全,审计监督的管控可以进一步贯彻内控安全性原则,增强内控执行稳定性,制度完善也有利于推动财务业务部门工作更加规范地运行。因此,企业要用好内部控制,全面认识到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系统化管控作用。
当前对于以维修制造为主的制造企业来说,在自身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内部管理者不够重视内控环境的营造,各部门有关内控制度实施缺少话语权,而内控制度的实施以及运行环境的搭建最科学的做法应是全员参与,并非某管理人员的一人决策。其次,企业在有关内部控制的实施细则中并未将其与战略目标以及员工的薪酬绩效考核等相联系,这就导致优质人才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工作人员无法完全利用积极性提高内控效率。同时企业有关内控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也不够完善,不少企业管理层不重视内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而造成不少员工不能全面认识内部控制的情况。
此外,企业内部员工缺乏内控意识,并未建立良好的内控理念,管理人员也未发挥引导作用,主动引导全员重视对内控制度的学习。这就造成很多大型生产企业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不仅浪费了内控工具成本,也影响了企业总体发展。
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的组成部分,风险防范在保障企业正常运行和提高财务工作稳定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防范的好坏某些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水平。但不少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机制仍旧不完善,或是因内部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在财务运营过程中缺乏风险防范思维;抑或是未成立科学的风险节点预警机制,不善于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对风险的管控。反而是不少企业被动地处理风险,甚至出现因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而导致的相关部门停滞现象[2]。例如,某制造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大,内部下辖的单位部门多,虽也制定了有关内控的风险防范机制。但由于内部人员整体的风险意识不足,对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机制的内在联系理解不深刻,再加上并未及时全面地梳理各生产部门、采购部门、技术部门以及销售部门等的风险问题,对出现的风险问题认识不深入,最终导致不同部门的成本管理存在很大误差,使企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新时期制造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内控监督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力不强的情况。企业内部员工在实施相应的业务工作时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和监管力度不够而造成监督效果远低于预期。同时良好的监督制度也需要工作人员高度重视,但相关制造企业的监管部门员工上进心不强,对监督重点和风险问题节点没有进行充分且深入地梳理,最后导致整个业务链风险频发。另一方面,在监督分工问题上部分企业存在分配不合理导致责任模糊。例如,像家族合资或股东合伙企业的运行模式由于受特定原因限制,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则会导致企业的利益分配会存在不公平情况,再加之内部管理人员责任感低,分工不明确,最终造成问题出现时无法找到责任人,给企业内部控制落实带来很大负担。
当前,不少制造企业由于考虑节约成本,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的因素,对内部控制中的内部审计工作仍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各审计小组的组织结构、运营模式都许久未及时更新,造成内部审计管理体系滞后,难以适应新时期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工作。其次,很多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监督工作时,并未结合相关规定和行为指南,而是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进而造成审计工作缺乏权威性[3]。再者,是企业审计人员不善于科学评估风险和原有的审计体系,未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不利于企业审计工作在各项业务中难以顺利开展,最终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
对于新时期下企业如何应对内控问题带来的冲击,是当前急迫要解决的问题。各企业可以在深入分析自身内部发展情况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学习由COSO 与IIA 共同提出的内部控制“三道防线”模型,即运营管理、风险管控、内部审计。各模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一定的联系,企业应根据“三道防线”模型详细梳理自身内部各业务发展流程,理清内控制度观念,明确划分内部控制各岗位的职责,从而优化企业的整体运行框架及其效率。由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制造企业在新时期下,应及时更新传统的内部管理观念,营造科学的内控环境。要成功将“三道防线”模型落实到位就务必要先构建基本的内控环境,再提高行为主体的内控意识。
首先,企业管理人员要理清自身角色定位,明确自身的职责要务;企业应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可以在原有组织结构上对问题岗位业务等进行调整,对不同的岗位设立相应的会计岗,提高其财务工作规范性。
其次,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薪酬福利+绩效考核的激励制度,并将其与其员工内控工作实际相结合,对内控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予以一定的奖励,物质上精神上亦可。同时还应重视企业内部控制有关文化建设的工作,可以通过不定期宣传内部控制重要性相关政策和举办一些内部控制知识比拼大赛等活动提高内控制度的传播效果。
此外,提高全员的内控意识也是重要任务,提高其内控意识就应将内控理念落实到制造企业内部业务运行的每一环节和每名工作人员上,可以制定重要岗位轮岗制,让员工体会不同岗位内部控制的意义所在;管理人员也应及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确保全员都能跟紧上级步伐,为推动内部控制高效落实提供重要保障。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要有效落实内部控制就应先完善“三道防线”模型的第一条:运营管理。要确保制造企业运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就应提高其运营过程的稳定性,即完善企业的风险管控机制,对风险预警机制进行优化。首先,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如生产人员、质检员、采购员、销售人员等要全面梳理内部业务运营管理存在的潜在风险点,企业要培养全员的内部控制思维,全员都应承担内控和风险管控的职责;加强一线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培养力度,培养其能够识别预警风险的能力,并在遭遇风险之时要及时上报管理者。其次,管理人员要详细对第一道防线的运营管理进行分类,可划分为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沟通、监督活动。每一类又要详细列出相应的主要内容,例如在进行风险评估时,管理人员应先阐明内控目标,细分各项目标指标,再可借助信息系统智能化精准识别并深入分析风险,在一系列整理后再根据风险评估体系科学评估舞弊风险,进而再识别和分析重大的业务变化。此外,在进行内控制度实施时,要确保实施的规范性和灵活性[4]。例如,以风险防范体系为参考、以风险数据信息为基本,在面临不同的突发状况时也要进行及时调整政策。企业应将风险管控作为自身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全员都应重点加强风险管控工作,进而有效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作为第二道防线的风险管控部分,企业就应从科学系统的监督体系完善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加大企业内控监督力度与制度建设,并借助信息系统精准监控风险,明确实施内控策略,提供风险专业知识,实施严格的内控政策,科学收集监督信息,从而确保企业全员对风险和内控有一个完善的统一认识。同时还要将绩效考核体系纳入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中,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加强内控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风险管理工作要做到合规性,要利用计算机系统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管理人员应要明确内控策略实施的细节,确保全员都能学习到专业的风险防范知识;并且因组织规模、行业因素的差异性,企业在制定监督体系和实施内控政策时应明确各责任部门职责,避免因权责问题而造成麻烦。
最后,风险管控的工作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为提高风险防范效率,应主动参与到管理层对内控制度和流程的设计和建立中;并要及时上报潜在风险和异常问题,优化现有的风险管理框架;为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员工应严格监控内控全过程,并及时将内控效果与管理层的预期进行比对;企业要为风险管控人员提供风险专业知识和内控风险防范指导培训[5]。工作人员应提高自身识别和监控风险的能力,对各业务和财务风险要有敏感性,确保在风险出现第一时间可以将其的伤害降至最低。
作为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监督业务落实、确保业务实施稳定性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一,内部审计在运行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注意审计工作范围应涵盖企业各方面业务运营,在风险管理和提高内部控制效率方面进行重视审计;并且要明确内部审计与运营管理和风险管理在管理职责要相区分,切勿形成分散交叉的责任制,那将既不利于审计工作的落实,也会影响内部控制整体发展水平。第二,优化现有的审计工作组织结构,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审计机构的方式,内部审计主要负责内部业务如生产、检验、采购等过程的监督控制工作,外部专业的审计机构应对企业的整个运营管理进行审计,并对各部门的相应业务进行一对一审计,确保业务实施全过程的安全性[6]。此外,还要对审计工作进行创新应用,企业可以顺应新形势发展探索其信息化建设模式,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在对相关业务财务数据进行整理时可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如SPSS/SQL 等工具对其进行聚类、回归、排序及其反复比对等方式,利用数据可视化呈现相关业务之间的联系和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内部控制对于提高制造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作用,新时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善既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要提高全员的内控管理意识,科学合理使用“三道防线”模型。深入梳理各防线工作要领,在将三者相联系的同时也要明确区分其存在的区别,通过这些联系与区别再制定进一步的发展策略,加强内部审计科学性实施;此外,企业还要培养一批具备全能型知识的高水平人才,毕竟作为战略支撑的人才能够很大水平提高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高效落实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