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中的应用探究

2023-08-05 09:14:43☉邵
小学生 2023年6期
关键词:微课知识点探究

☉邵 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充分体验到微课的便利性,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前就要准备好视频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使用微课时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及能力进行探究,避免出现理解速度较慢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节奏,或者已经掌握的学生浪费时间的情况。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模式刻板、课堂学习氛围不活跃的问题,学生们难以实际体会到数学应用的乐趣,并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而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书本练习与教师讲解的有机结合,它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可以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点拨和总结,为学生打好数理化学习的基础,助力学生学业的提高。

一、借助微课创境,激活逻辑思维

通常在小学数学的授课里,教师采取的授课手段难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被动接受各种公理和推论,对待公式全部使用死记硬背。[1]而微课则给予了师生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对知识点的初步理解。基于此,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只需要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解答即可,既节省了时间精力,又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教学《不等式》这节课时,关注到学生对于“不等式”的概念比较模糊,便借助微课创设下述教学情景:小明和小强在操场上打篮球,小明总共投中了6 个球,小强总共投中了12 个球,那么谁投中的球更多呢?这样的案例展示较为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获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同时,案例内容也较为贴近学生的生活。由此可见,教师使用对学生通俗易懂的事例来完成授课知识点的引入,能够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的氛围,使其主动想象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基于此,学生就可以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给出直觉性的解答,在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之时,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个时候恰当地引入“不等式”的知识点,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学生说小强投中的球更多,教师就可以从具体的数字入手,给出“>”和“<”的定义,并通过让学生比较6 和12 的大小,完成对学习成果的验证。

上述案例中,微课的融入起到了创设学习情境的作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快融入学习中,从而使其逻辑思维获得进一步的激发。

二、借助微课引探,培养逻辑思维

在以往教学课堂上,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普遍存在课堂教学主体通常是教师而非学生的现象。同时,由于教师主导的局限性,其对于教材的运用以过度的习题讲练为主。[2]这样填鸭式的教育不仅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更使得学生的学习道路变得较为狭窄。因此,教师应将课堂学习这一环节交还给学习的主体,即以学生为主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地位得到提升与巩固,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温床”。

例如,教师在教学《克和千克》这一节课程的时候,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感受“克”与“千克”这两个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质量观念,从而在比较大小、用对单位等方面建立一定的思维逻辑,实现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由于生活情景的创设需要一定的道具和时间,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利用微课加强对课堂时间的支配。在上课之初利用多媒体,引入以下微课片段:一角硬币大概有一克,请问一克的黄豆大概有多少粒?让学生找到一角硬币和黄豆,自己来比较二者的重量大小。基于微课的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便顺利展开。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揣测一粒黄豆有多重,接下来用天平向学生展示具体的重量。随后,教师再使用两袋各有500克的食盐,让学生把它们放到天平上进行观察,引导学生们思考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并最终总结出1000 克等于1 千克的核心知识点。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梳理了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微课练习,训练逻辑思维

在微课优势被大力传播的同时,教师应意识到,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重要性与便利性,因此在教学策略改革实施方面,也开始了新的尝试。[3]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将微课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并将数学教学的特殊性与之结合,从而采取应用题解答与微课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学知识进行自查自省,从而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并加以反思与改进。教师通过微课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既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把握,也帮助学生在系统化解题模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在解题探究中获得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

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这节课时,需以常见的案例或是生活元素对较为丰富的生活问题进行训练与讲解,加强学生对于周长计算方法的认识,以及对计算公式的全面理解。基于此,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准备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在课堂探究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和周长,并猜测它们之间可能的关系。学生对于这样的动手环节较感兴趣,很快便测量到位并做好记录。同时在小组讨论中,通过数据的对比发现基本的规律。例如,长方形的周长是其长和宽之和的2 倍。基于此探究活动,教师便以微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将解决问题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结合,采取创新性的授课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遇到瓶颈时,还能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采取鼓励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再以微课的形式,强调知识重点,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进行“收尾”。同时,教师还可在课程的最后留下启发性的小问题,如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区别在哪儿?你能在生活中找到需要如此计算的真实案例吗?这样的环节,不仅能够检验学生们这节课的学习情况,也能为日后的教学方式提供反馈,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

上述案例中,微课与课堂环节的融合恰到好处,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知逐渐深刻。基于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得清晰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教师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目的。

四、借助微课拓展,加强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想要以更为恰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要帮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究学习,加深其对逻辑思维的认识,确保在接触到实际问题时能够产生思维逻辑意识,从而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清晰的思路,以此掌握基本的逻辑解题方法。但逻辑思维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不仅要尽量在课内教学探究中,融入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更要通过课外资源的运用,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加强,并积累一定的解题方法。而微课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共同发展的产物,因此其具有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储存优势,能够在教师的教学中承担教育资源搜集和拓展的任务。同时,微课在展示教学资源和引导学生思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要积极利用微课,将课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展开多样化的活动,为学生逻辑思维的加强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拓展空间。

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应当认识到,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更要以恰当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时、分、秒的概念,使其在学习之后,能够明显区分三者,并熟悉和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逻辑思维的培养。由于教材中的情境图以及钟表图都是静态的,学生并不能从中直观感受时、分、秒代表着什么。对此,教师便利用微课,对教材进行拓展,将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充分融合,将认识1 秒钟、1 分钟、60 分钟=1 小时作为知识要点,并突出其认识过程,将动态的、直接的画面向学生展现,从而促使其积极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教师在导入部分,可以一则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猜到谜底为“时钟”时,便能主动联想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与“时间”有关。基于此,教师在微课中可融入更多的钟表元素,帮助学生认识。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1 秒钟的概念时,可利用微课中的表盘,展示秒针的运动以及相应的一声“嘀嗒”,更为直观形象地为学生建立起“秒”的概念。接下来,教师便继续通过微课,以动态的表盘带领学生认识“分”,并体会表盘上大格与小格的意义。通过微课中动态的知识点讲解,学生可更为细致地了解每种格子存在的意义,从而对“时、分、秒”之间的联系产生了更为清晰的逻辑思考,也有效增强了其思维的逻辑性。

上述案例中,教师基于教材内容,将其中的情境图、钟表图等,通过微课呈现出动态形式,使得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得到了发挥。同时,微课也使学生在直观思维的作用过程中,逐步产生逻辑性思维,有效提升和加强其逻辑性思维。

五、借助微课共享,践行逻辑思维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展开,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价值的实现。基于此,想要真正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更要考虑到其对逻辑思维的践行需求。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和途径,更要帮助学生以“共享”学习想法、思路、方法等方式,进行更为高效的思维践行。“分享”可以是师生之间的问题互动,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想法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充分激发,便能更好地发散思维,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收获对逻辑思维的践行。而微课作为特殊媒介,能够为数学课堂营造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分享”更为全面,也更具意义。教师的问题,通过微课展示完整的解题思路,使得学生顿生“茅塞顿开”之感,从而将教师的问题分享作为逻辑思维践行的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思路分享,能够通过微课中明确的知识点更具联系性和深刻性,为学生逻辑思维的践行提供广阔的平台,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更上一层楼”。

例如,教师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应当认识到,学生对于新的“数种”学习常充满好奇,也因其数学思维的不成熟发展而常存疑虑。基于此,教师要为学生充分介绍“负数”,来消除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抗拒。在导入时,教师便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数?大家能讨论总结一下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教师对于学生的总结予以认可,并通过微课的形式,将各类数进行了展示和强调,为学生接下来的讨论学习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思路。接下来,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那么,大家从刚才视频的总结中,能看出各种不同的数的特殊标记吗?”学生随即认为,分数有“分数线”这一特殊标记,而小数则有“小数点”。基于此,教师便引入负数的“负号”,来帮助学生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而后,教师便结合教材中的例1,从生活元素入手,利用微课为学生突出相关知识重点,帮助学生对“温度”的读数和表示形式作出更深层次的了解。在此之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一段“天气预报”,要求学生将其中播报的温度进行记录,并在同座之间进行展示、交流及互相纠正。教师展示温度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读数练习。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了解到负数在表示温度时的特殊性,也为其后续学习“0 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逻辑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在互相之间的交流中,实现了逻辑思维的形成。

上述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微课的直观性、形象性优势,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分享契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实现对逻辑思维的践行创造了更为优质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微课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阐述知识点的同时,引入了较为生动活泼的具体案例作为导入,能够帮助不同的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节奏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学习,最大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整体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营造了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

猜你喜欢
微课知识点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2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06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00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