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锋,范 凌,范 静,温晓竞,焦 宏,张晓云,李建东,赵兰平
1.河北北方学院 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3.张家口市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重组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的知识,突出了整体概念,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该模式的理论教学目前相对成熟,且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器官系统整合教材可选用。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许多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1-4]。随着河北北方学院“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基于“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也在不断完善。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学生实验完成时间延长,实验完成效果欠佳。我们以呼吸系统机能学实验为例,探讨了应用机能学虚拟仿真平台和传统呼吸系统基础性实验进行虚实结合教学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8级器官整合班为实验组,2018级临床医学6班为对照组。实验组40人中男16名,女24名;年龄17~19岁,平均(17.92±0.55)岁。对照组36人中男14名,女22名;年龄17~19岁,平均(17.87±0.52)岁。2个班的学生均为高考统招一本招生,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及入学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个班为同一个教师授课,呼吸系统机能学实验学时数相同。
实验组学生应用机能学虚拟仿真平台和传统呼吸系统基础性实验进行虚实结合教学,学生课前在虚拟仿真平台上预习呼吸系统机能学实验内容并进行模拟操作,课中实际操作呼吸系统机能学实验,课后学生在虚拟仿真平台上复习和巩固呼吸系统机能学实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课前预习教材,课中对呼吸系统机能学实验进行实际操作,课后复习教材。比较2组同学实验完成时间、实验考核成绩。
实验组学生实验完成的时间为(172.83±12.67)min,对照组为(208.67±19.11)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实验组学生实验考核平均成绩(93.18±3.01)分,对照组(81.44±11.5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医学本科教育中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显著优点,每个学科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各自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便于实施教学与管理;缺陷为学科之间界限清晰,各学科教学内容存在较多重复,也存在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脱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知识框架,如生理实验课、药理实验课和病生实验课中一些操作技术重复出现,浪费实验动物等教学资源,同时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未得到充分锻炼,难以充分培养创新能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以器官系统为基础重新整合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的知识点,突出了整体概念,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系统教学体系框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在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模式下,整合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打破了原有学科界限,重新组建了机能学实验室,编写了《机能实验学教程》教材,包括医学机能学概述、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4个部分,开设新的学科机能学课程。新课程优化了实验动物的使用,加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力度,促进了基础学科之间的融合,也促进了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衔接,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1-4]。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学生课堂实验的完成时间相应延长,一些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实验,且操作不熟练,实验完成效果不佳。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了机能学虚拟仿真平台。机能学虚拟仿真平台是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创建的一个可视化操作环境,通过操作虚拟的实验仪器和实验动物,实现模拟医学实验的全部操作过程,利用虚拟实验平台,学生操作计算机可在没有真实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完成各种实验项目,取得等效的实验效果,是对真实医学实验过程有效的补充。该系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反复学习和操作,达到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教学目标[5-6]。我们课前让学生在虚拟仿真平台上对呼吸系统的机能学实验进行预习和模拟操作,课中实际操作实验,课后让学生在虚拟仿真平台上复习和巩固实验内容,结果表明,缩短了课堂实验完成时间,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提高了实验考核成绩,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明显加深,促进了理论和实验的结合。
综上,利用虚拟仿真平台结合传统基础性实验进行虚实结合教学,实验教学效果良好,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科研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