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伟,戚 鑫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健康信息泛指与人们身心健康、疾病、营养、养生等相关的信息,个人健康信息是个人信息的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从网上获取健康信息。陈怡帆等[1]对合肥市居民开展网络健康信息调查,探讨居民互联网健康信息利用、健康理念与健康行为的关系,得出互联网健康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健康行为产生影响,但目前影响程度较小的结论。徐雨茜等[2]对杭州市滨江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信息素养与健康行为相关性的研究,发现居民健康信息素养与健康行为显著相关。在对湖北省居民进行的健康信息素养调查中发现湖北省城乡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高[3],这与不同省市开展的居民健康信息素养调查得出的结论一致[4-6]。大学生是居民中拥有较高学历且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之一,大学生的个体因素与网络健康信息的利用具有相关性[7],网络健康信息行为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行为可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提高网络健康信息素养,提升大学生的健康状况。针对齐齐哈尔市大学生的网络健康信息素养调查发现: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偏低,应努力提高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8]。
以蚌埠医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在线问卷了解医学院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的认知与需求、关注的网络健康信息内容、网络健康信息获取方式及网络健康信息评价,为医学院校开展网络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参考。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手机、微信、网页链接等在线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医学院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26份。
以《长沙市城市居民健康信息行为调查问卷》[9]和《广州市白云区社区居民网络健康信息行为现状调查》[10]问卷为参考依据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及网络健康信息素养能力两部分,其中网络健康信息素养包括大学生对网络健康信息认知现状、关注的健康信息内容、网络健康信息获取方式及对网络健康信息的评价四个方面。
使用Excel保存记录数据,使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对象共226人,其中男生95人(42.04%),女生131人(57.96%)。其中大一年级95人(42.04%),大二年级49人(21.68%),大三年级52人(23.01%),大四年级30人(13.27%)。
在性别对网络健康信息认知的影响方面,不同性别在关注的网络健康信息内容、网络查询健康信息的频率、网络获取的健康信息是否很好地解答了疑惑以及网络健康信息传播方面均存在差异(P<0.05)(表1)。
表1 性别、年级在网络健康信息行为方面的差异性
在年级对网络健康信息行为的影响方面,查询健康信息的频率(P<0.05)、最常访问的健康网站类型(P<0.05)、对网络健康信息是否可信的评价和获取的健康信息是否影响就医决策这几个问题(P<0.05)存在年级差异(表1)。
2.2.1 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认知现状
①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主动性 90.27%的大学生在遇到健康问题时会主动查询,9.73%的大学生没有主动查询的意识。调查数据显示,22.57%的大学生经常查询健康信息,69.91%的大学生偶尔查询健康信息,大部分学生查询健康信息的频率不高。②网络健康信息需求动机 只有8.41%的大学生选择习惯性关注,91.59%的大学生都是在有特殊需求的情况下才会关注网络健康信息(表2)。
表2 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需求动机
2.2.2 关注的网络健康信息内容
关注疾病症状的大学生最多,占比40.27%;关注食品安全、营养保健、减肥/美容的大学生分别占比17.70%、13.72%、11.50%;关注用药信息、医生/医院/药店等信息的大学生分别占比7.52%、4.87%;被调查者中无人关注医疗硬件/器械类的健康信息(表3)。
表3 大学生关注的网络健康信息内容
2.2.3 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获取方式
①大学生健康信息获取途径分析
互联网(手机/电脑)是大学生目前获取健康信息的最常用途径,占比72.12%,其次为咨询医生和健康书籍,分别占比11.95%、9.29%(表4)。
表4 大学生健康信息获取途径
②网络健康信息获取方式及网站类型分布
多数学生通过好大夫在线(21.24%)、搜狐健康(16.81%)和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16.37%)等专业的健康网站获取健康信息(表5)。
表5 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最常访问的健康网站
③网络查询健康信息的优点
86.28%和10.62%的学生分别认为网络健康信息最大的优点在于获取方式简便高效、时效性强;2.21%和0.88%的学生分别认为网络健康信息准确性高、便于存储。
2.2.4 大学生对网络健康信息的评价和利用
①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 调查显示19.0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健康信息大部分可信,65.0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健康信息部分可信,15.04%的大学生认为只有专业网站的信息比较可信,0.8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健康信息不可信。②网络健康信息解答疑惑情况 调查显示19.9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上获取的健康信息大部分能解答疑惑,79.6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上获取的健康信息仅部分起到积极作用,0.44%的大学生没有从网络健康信息中获益。③网络健康信息是否影响就医决策 调查显示49.12%的大学生认为获取的健康信息影响了就医决策,50.88%的大学生认为获取的健康信息没有影响就医决策。④网络健康信息传播 调查显示8.41%的大学生对获取的网络健康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不确定时,会在网络中传播或转载,91.59%的大学生对获取的网络健康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不确定时不会在网络中传播或转载。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途径,90.27%的大学生遇到健康问题时会主动查询健康信息,表明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认知能力较高,能够认识到网络健康信息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我国健康教育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当代科技已被大学生群体广泛应用。但大学生信息查询动机多是由于自己或周围人身体不适,才会查询健康信息,这与周晓英等[11]对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模式调查结论一致,习惯性查询健康信息的人很少,提示大学生在网络健康信息查询方面具有被动性。
大学生群体关注的健康信息内容与其社会角色相关,主要集中在疾病症状、食品安全和营养保健方面,未关注医疗硬件/器械类健康信息。关注的健康信息内容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更关注减肥美容信息,男生更关注食品安全和保健信息。
电脑、手机等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广泛使用对人们的信息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多数大学生通过健康网站或搜索引擎查找需要的健康信息,目前移动互联网设备已成为学生获取网络健康信息的主要方式,这也得益于移动设备的便携性、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在欧美国家,超过80%的网络用户都搜索过健康信息[12],但学生主动查询健康信息的频率很低,这与学生较少接触健康信息检索教育课程有一定关系。
大多数学生不会盲目相信网络上的信息,会根据相关标准对网络健康信息进行评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网络健康信息评估方面表现不同(χ2=19.584,P=0.021),年级越高,积累的经验越多,对健康信息的判断能力越高。
19.9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上获取的健康信息大部分能解答疑惑,79.6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上获取的健康信息部分能解答疑惑,表明网络信息可以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解答学生的疑惑。
网络健康信息利用能力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对健康信息的利用能力高于男性(χ2=6.756,P=0.034)。
91.59%的大学生对获取的网络健康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不确定时不会在网络中传播或转载,提示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健康信息道德意识,不会随意传播不确定信息,且女性网络健康信息道德意识高于男性(χ2=7.654,P=0.006)。
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素养仍有待提高,尤其是查找网络健康信息的积极性和对网络健康信息的评价、利用方面,可给予针对性的培训。今后,政府层面要不断强化对网络健康信息质量的监管[13],将医疗卫生研究机构作为网络健康信息发布的主体[14];学校层面要加强对健康信息人才的培养[15],同时有侧重性地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健康信息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