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地方师范生培养策略研究

2023-08-05 05:48荣亚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9期
关键词:师范生师资学校

荣亚军,丁 一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通过多元化的学生课后服务,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减轻家长的工作负担。如何提升学生的课后服务质量,保证充足高能的教师供给是目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的价值及问题

课后服务作为国家“双减”政策下解决“放学难”这一民生问题的一条路径,让教育重新回归学校,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后服务[1]。通过提升学校教育的服务意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课后服务育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多元化地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特点,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课后服务是实现教育公平化的途径之一,大力推进学校课后服务可以满足家长对专业教育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劳动力的供给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虽然人口增长放缓的问题得到了政策支持,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在就业难的情况下既不退出工作又能兼顾教养儿童的问题。没有相应的教养政策支持,国家的人口问题难以得到较好的解决。部分选择多生育的家庭夫妻双方有一方退出了职场,选择照顾家庭;还有一部分家庭在面对儿童的教养问题时,选择了隔代教养或者校外培训机构教养等方式。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校外的课后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机构在托管教养的同时,是以营利为主,资质水平不一,特别是师资的供给参差不齐,给儿童的教育带来了隐患。此外,原生家庭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也是教育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会通过大量的经济投入将孩子安置在多学科的辅导机构和兴趣培养机构;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在教辅机构的选择上首先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市场在提供相应教育服务时会根据价格的高低为孩子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优质的教育服务势必会大量倾向于经济状况好的家庭。在这种市场调节下,课后服务将会给家长造成过重的经济压力,滋生攀比现象,从而产生不良的教育心态,特别是当家长将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强加在孩子身上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教育机构在谋取大量教育利益的同时,更倾向于通过更多的教育资本投入招收优质的教育资源以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因此,教育经济的不同投入更容易破坏教育的生态环境,最终导致出现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二、构建优质中小学课后服务需思考的问题

(一)学校需充分认识“双减”政策的意义

中小学课后服务是关系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利益的事情,也是“双减”政策下的支持项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督促构建良好的服务体系,随着校外培训机构的逐渐规范,校内服务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但在这个过程中,还应看到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部分学校存在形式主义现象,为应对检查而开展服务工作,占用课后时间开展课堂教学等现象仍然存在。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必须真正明白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意图,做好持续开展工作的心理准备。为杜绝应对政策的现象发生,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需要深入研究分析政策的内涵,设定清晰的服务目标,构建完备的服务体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确保课后服务有序开展,真抓落实,取得有效成果。课后服务作为“双减”政策的实施途径,学校在推行过程中需要有清晰的认知[2]。课后服务不仅是通过学校解决教育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也是让良好的生态环境回归教育、让学校在育人方面起主导作用的重要举措。因此,学校应该清晰认识到,课后服务的开展是对“双减”政策的有力支持,必须以学校为主阵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打造优良的师资队伍,联合家长力量,充分利用学校的软硬件条件等设计并开展服务活动,促进“双减”政策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提供多样化发展的课后服务内容

课后服务的工作质量与服务内容息息相关。如何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课后服务,内容的设计安排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不仅要满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社会技能培养的多样化需求。通过课后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还要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不同,对课后服务的要求也不同,教育应因地制宜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由于小学生的课后时间较宽裕、升学压力较小等特点,学校在提供服务时,应着重考虑其多样化的需求。在构建课后服务体系时,要充分利用当地少年宫、博物馆等机构,通过参观、探究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利用当地优质的文化资源,如茶道、剪纸、编织等活动供学生参与学习;利用当地群艺机构教师提供的戏曲、地方戏、乐器、舞蹈等文艺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和地域文化,将可利用的周边文化资源纳入课后服务体系,建立较为稳定的社会资源支持体系[3]。

三、课后服务中的师资供给问题

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开展效果如何?学生如何在服务中获取最优的教育?归根结底离不开师资问题。教师是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劳动是一项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每一位教师不仅承担着实施统一课程计划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着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技能技巧的任务;教师的工作没有严格的界定空间,校内外都是教师劳动的场所。面对繁重复杂的劳动,教师投入课后服务工作的精力相对较少,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研究如何提升课后服务的教学质量,往往使得服务效果流于形式。此外,如果课后服务在教师对应的绩效、薪金等方面的制度支持不够,教师的劳动积极性会受到限制。劳动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仅仅依靠教师的教育情怀维系服务,效果难以保证也就可以理解了[4]。课后服务中师资匮乏、形式单一、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往往使课后服务工作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家长及学生都会认为课后服务是浪费时间的表现,服务效果很难达到“双减”政策的要求。

四、师范生对高质量课后服务的支持保障分析

发达国家在课后服务的师资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英国建立了课后教师的准入制度,日本建立了社区志愿者制度,法国实施提前教师储备计划,美国吸纳各种类型的人群进行有效培训等,以此来补充课后服务师资不足的问题。我国在解决师资问题上特别鼓励退休教师、高校优秀学生加入课后服务中来,为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工作提供重要的专业化支持。地方师范高校有着较大的师资培养优势,师范院校应以中小学课后服务为抓手,通过实践充分发挥师资优势,不断优化教师培养[5]。

(一)课后服务活动助推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师范教育的育人方向之一是为中小学输送优质的教师资源。通过调研发现,首先,师范生对教育的认知更多是始于课堂理论学习,而关注教育、培养良好的教育情怀、坚定教育信念、养成良好的教育反思能力等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其次,参与过教育实习实践的学生更喜欢从事教育工作,其理论的学习状态优于未参加的学生,学生会带着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学习,学习的热情、深度、广度都有较大提升,对教育职业的热爱程度也优于未参加的学生。

(二)课后服务有助于提升教育实践的质量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实践提升认知,形成良好的能力。在教导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应积极创建良好的实践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教师教育实践主要通过深入中小学实践一线进行见习、实习与研习等方式开展,需要通过地方政府、学校与高校建立联系,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需要教学双方进行较为严密的对接,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较高。在某些情况下,学生真正能得到有效锻炼的机会并不多。课后服务作为一种与常规实习实践不同的实践方式,对教师教育师资培养及质量提升提供了另一种实践路径[6]。通过课后服务,以及教学部门的引导下,师范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其中,并且其束缚相对较小,有助于发挥专业优势。深入中小学一线了解学生、家长、学校等,不仅解决了课后服务的师资匮乏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也感悟了教师的职业以及对学生的热爱,体会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

(三)师范生融入课后服务,有效解决了师资结构单一的问题

相对中小学教育,高等院校学生具有专业性强、专业多样化等特点。以课后服务为阵地,建立多专业联动的教育机制可以有效解决服务中的师资匮乏和单一等问题。目前,中小学师资结构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艺术类教师比例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服务的需求。在师资匮乏的情况下,为响应国家号召,完成政策规定,各学校的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提供更多的文化课教师补足艺术课教师的不足,在专业受限的情况下,势必造成课后服务的质量大打折扣。有些地方的服务成了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辅导,内容方式较为单一,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课后服务质量不高,上与不上没有区别。同时,课后服务的质量不高也会引发部分家长及学生的不良情绪,这与国家的政策初衷是相悖的。地方高校不同的专业设置可以有效提供相应的师资,特别是体音美等艺术方面,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在实践中对其理论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以课后服务为抓手的师范生培养策略研究

地方高校应发挥自身的育人优势,以中小学课后服务为抓手,在新的实践路径中开拓教师培养新思路。

(一)双方共研共育,达成共识

地方高校在与中小学的合作交流中,应以共研共育、相互协商和相互交流为原则。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存在的问题,设计规划解决问题的方案。双方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合作的责任意识和持续改进并发展的观念,共同探索国家教育质量发展观、发展政策、人才培养目标等宏观问题。高校如何通过中小学校提供的阵地优化师资供给,供求双方通过共研共育,协商研讨方案,精准提供资源,促使双方在合作中不断提升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等。高校充分发挥政策研究的科研优势,通过教师学生研讨政策、宣传讲座等方式帮助中小学教育领导部门深入了解国家“双减”政策的意义及价值,不断推动中小学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二)实践“双师”指导的育师模式

高校在充分认识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学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对接,以缓解其师资单一、匮乏等问题。高校作为课后服务的师资供给单位,应加强教师培养的指导工作,对教师的选用采取严格的准入机制。在全校范围内优选有主动服务意识的学生,针对调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教师团队配置。在团队培养上,应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校的相关专家以集体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教育理论学习指导,同时邀请中小学一线教师针对课后服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并让学生预设方案,提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同步开展“双师”指导,教学团队将设计好的方案于实践中进行检验,不断创新优化“双师”指导模式。

(三)基于实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师范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地方等提供的实践平台,更要加强课程体系的优化。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实施多课程知识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设计、管理、沟通交流等能力。课程设置应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培养博学多才、一专多能的优质教育人才。整合课程资源、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模式,比如增设管理、设计、家庭教育指导等多种类型的选修课,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的融通,增加实践案例的探讨,通过课后服务等实践活动优化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四)问题导向,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高校学生的理论学习要通过在一线的实践教育才能引导其更深入地研究和思考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成长,深化学生的教育观念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和从教习惯,同时反思教育行为,总结教育问题。高校学生不仅承担理论学习的任务,还承担实践研究的任务,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总结问题、寻求答案。学生越是深入实践就越能在实践中发现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服务工作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实践道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本着开展研究、服务研究的态度,反哺教学与科研,促进学生成长。

猜你喜欢
师范生师资学校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学校推介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