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璇
(青岛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抓好课程思政建设,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混合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实现传统线下教学与数字化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核心素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2]。在混合教学模式下加快课程思政建设,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教学载体,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运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法等实施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学中有思,学中有行,知行合一。
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的塑造期,更容易受到各种外来意识形态的影响,产生迷茫,所以需要帮助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混合教学模式下通过线上思政案例的导入、线下的讲授及实践两种途径,在课程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首先,混合教学模式使教学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课前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微课视频、参与思政案例讨论等,课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思政案例贯穿始终,课后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知识运用与思想升华,思政育人润物无声[3]。其次,混合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整合各家所长,为学生所用。加之线下教师面对面的讲授,使学生在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混合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将“学、思、行”有效结合。“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只有“学”,而缺乏“思”和“行”。混合教学模式丰富的线上资源可激发学生更多“思”和“行”的主动性,线上线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互动,并且通过线上的数据、线下教学的反馈、课后参加实践项目的效果等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运用的能力及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才是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首先自身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其次思想上要加强自觉的积极的自我塑造,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抓住课程思政建设的契机,发挥主力军作用[3]。实践发现如何在课程讲授中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而不是生搬硬套,强行植入,是当前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对政治理论、社会热点等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同时对课前导入、课中讲授、课后总结、实践及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课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智移云的发展为混合教学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目前比较成熟的在线教学平台,仅仅是围绕专业知识的讲授进行在线课程建设,很少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要使课程思政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充分运用线上和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将思政元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带动更多的学生研习,进而学生影响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实现混合教学模式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教学相长,必须对教学方法等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深化教学体系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来实现对知识的获取,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混合教学模式下通过两种教学场景的创设,将课程思政通过思政案例、小组讨论、现场连线、项目实践等多种方式贯穿于线上、线下教学过程,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目前而言,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普遍不强,高校需抓住课程思政建设的契机,充分运用混合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实现立德树人。
传统的考评体系是以平日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各赋予一定的权重来确定最终成绩的,更多的时候是一张试卷定乾坤。混合教学模式和课程思政引入,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评体系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考评内容中必须体现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运用、能力的考核,同时还要包括对思政方面的考核。考核的方式也不应该仅局限于期末考试,考核方式也应实现全过程、多元化。
课程思政为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了思想和理论根基,增强了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校从宏观管理层面和微观教学层面全方位着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使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高度重视,明确目标。高校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也是课程思政的践行者。认真学习研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将上级的政策指导和文件精神转化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指导方针,做到切实贯彻,认真落实[4]。对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加以调整,坚持加快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2.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面对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的能力体现在专业素养高、思政能力强、信息技术水平高等方面。(1)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高校首先需通过开展学者讲座、科研立项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始终对学科的发展及前沿有着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同时增强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使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其次需开展专项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与有经验的教师座谈,吸取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在流畅的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2)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政能力。首先,不定期地聘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各行各业先进代表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方面的培训、讲座等活动,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其次,组织教师实地参观革命老区等活动,使之切身感受,自觉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素养;最后,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专业课教师实行点对点的指导,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更多的思政素材,提高教师的思政能力。(3)掌握熟练的信息处理技术,为实现混合教学打基础。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技术。高校需加强对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培训,使教师具备处理各种文本、应用各种在线教学平台的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的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线上直播,录制视频课件,建立并完善思政案例库、线上试题库等,不断地进行线上资源的改进和完善,为混合教学模式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强化在线教学平台的搭建和推广。充分利用现有的在线教学平台,高校与之建立合作关系,或者高校根据自身需求构建本土化的在线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多种选择。高校通过不定期开展在线教学平台的宣传,使教师对各种在线教学平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在线教学平台的应用培训,使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各种在线教学平台的操作方法,进而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在线教学平台来开展线上教学。同时做好平台和教师之间的纽带,把教师、学生对平台的建议及时反馈给平台,平台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与改进,使之更好地为教师、学生服务。
4.深挖思政元素,构建在线共享思政案例库。课程思政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牵强附会,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挖掘思政元素要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职业道德、培养科学奋斗精神、增强人文素养等方面下功夫。教师在组织课程思政案例时,采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获取党中央先进的思想理论,提炼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部分,形成思政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多数情况下课程是以学院为单位开设的。不同的学院可能开设同一门课程。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可以通力合作构建在线共享的课程思政案例库为教师所用。这样既为开设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收集、整理案例方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集思广益不断完善充实案例库的内容。
实践教学中教师应从课前、课中、课后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教学改革,同时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1.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结合,不仅为学生查找学习资料提供了便利,还有利于学生、教师间进行线上交流。首先,鼓励学生实践操作,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设下悬念,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5]。教学中要多创设教学情境,有目的地设疑,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授知识时做到内容、形式上丰富有趣,用思政案例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把相关的知识学到手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通过学生线上作业和线下项目实践等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学习目的,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2.课前线上导入。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学习,并通过研究和合作解决相关问题,进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6]。课前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推送学习目标、专业知识微课视频和PPT、新闻热点、科研前沿,导入思政案例,发布学习任务[7]。让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头脑风暴开展小组学习讨论,后期课上以思政案例的小组汇报为基础展开专业知识的学习。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小组讨论效果进行记录并评分。
3.课中线下讲授。线下将研讨式教学法与基于问题的教学法相结合。教师首先以课前的思政案例中所提的问题为导向,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认真研读相关文献并收集相关资料,展开小组讨论,针对案例中出现的专业问题,理解其原理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6]。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政思想,通过学生采访、交流等多种方式深印于学生的脑海中。寓道于教,寓德于教,教学相长。
4.课后线上线下总结实践。课后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能力的提升。线上发布作业或试题,答疑解惑。线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项目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机会,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开展思政活动,通过学生的实践促使其形成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5.完善课程考评体系。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构建过程性评价、平日成绩、期末卷面成绩相结合的全方位课程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改变传统的以期末专业知识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将课程成绩的来源不再局限于卷面成绩。首先,加强过程性评价,明确考核指标并进行量化。根据课前思政案的小组讨论的汇报、课后作业、相关主题研究报告的完成情况以及对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的评价得出过程性评价结果。其次,对平日成绩进行细化给出权重。平日成绩不仅仅包括出勤,更应该将学生的课前微课视频的观看、上课的表现等考虑在内,予以量化。最后,期末试卷考核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水平考查。期末卷面不仅需要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运用政治思想来解决相关问题。考核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真正做到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大智移云为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契机和技术支持。同样混合教学模式为课程思政实现无痕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载体。高校和教师理当担起重任,有的放矢地全方位、多层面地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线上、线下两条路线,专业知识、课程思政两大板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承担立德树人赋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