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元
(山西省三农政策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马铃薯是山西省主要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居全省第4 位,是传统的优势和特色作物。山西省发展马铃薯产业拥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十三五”以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山西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提高,为全省粮食连续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发展马铃薯产业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1],趟出了一条马铃薯产业发展“特”“优”之路,为山西省一产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早在2000 年山西省就制定出台了《“十五”期间山西马铃薯产业发展意见》,并在全省开始组织实施“马铃薯战略”;从2010 年开始,山西省政府把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作为全省八项强农惠农政策之一进行补贴;2011 年山西省政府又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建设内容进行重点支持;2012 年山西省政府又将马铃薯种植纳入粮食补贴范围;2015 年中央将马铃薯纳入主粮化战略;2021 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连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山西省“土豆革命”行动方案的通知》,这些举措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山西省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地形复杂,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海拔高、气侯冷凉、光照充足、病害少,产量高。主产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集中在7-9 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与马铃薯生长发育需求吻合,很适合马铃薯生产,是马铃薯种薯和加工原料薯最理想的生产基地[2]。地域优势比较突出,山西靠近京津,交通便利,在马铃薯营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山西马铃薯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而表现为块大整齐、观感好、表皮光滑;无污染、病虫害少、退化轻,产品质量好;干物质含量高、鲜食沙软爽滑,口感好。深受消费者青睐与喜爱。
山西是我国马铃薯的主产省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到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的7%和5.6%,成为仅次于玉米、小麦、谷子的第四大作物,在全国种植面积排第11 名,平均亩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间全省马铃薯播种面积为15.67~16.80 万hm2,播种面积分别为12.35 万,13.62 万,15.11 万,17.58 万,17.93 万hm2,平均播种面积16.24 万hm2,667 m2产量由2016 年的756 kg,逐步提高到2020 年的1 115 kg。2021 年,据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播种面积达到18.40 万hm2,总产量达414 万t,平均产量1 500 kg。
随着马铃薯种植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2010 年以来,在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项目的带动下,马铃薯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主产区面积不断扩大,基本形成雁门关、吕梁山、太行山三大马铃薯优势产业带优势区,3 个区域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省的90%以上[3]。全省马铃薯主产县(区) 目前已达到32 个,并全部集中在三大优势区。
目前山西生产中应用的主要品种有晋薯16 号、冀张薯12 号、青薯9 号、希森6 号、冀张薯8 号、同薯20 号、23 号、晋薯7 号、费乌瑞它、陇薯7 号等20 多个品种。其中,中晚熟、晚熟鲜食型品种主推晋薯16 号,晋薯7 号,冀张薯8 号,同薯20、23 号;淀粉加工型品种主推晋薯7 号、青薯9 号等;早熟品种鲜食型品种主推费乌瑞它、中薯5 号等;加工型品种主推大西洋、夏波蒂、旭美1 号、康尼贝克等。目前,全省马铃薯品种鲜食品种约占80%、淀粉加工品种约占15%,早熟及油炸加工品种约占5%。
马铃薯种薯繁育方面,山西省种薯生产历史久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2010 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和省政府持续的政策支持,山西省马铃薯种薯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脱毒种薯生产繁育体系开始逐步建立,初步形成了原原种(茎尖脱毒、组培、微型薯工厂化生产)、原种、一级种三级繁育技术体系;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已达年产微型薯7 000 万粒、原种3 万t 及一级种薯18 万t,促进了脱毒种薯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目前山西省一级种薯覆盖率达到60%。
近年来,随着脱毒种薯繁育技术的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加工型马铃薯基地的建设,种薯包衣、起垄栽培、中心指针式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全程机械化技术在生产实际中得到推广,从根本上提升了马铃薯种植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使山西省马铃薯生产水平有了突破性发展,为种植合作社和农户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但新技术推广主要在有条件的马铃薯专业公司、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规模化种植的地方实施,大部分仍以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为主。
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国际薯业博览会、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展示展销中心等营销促销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品牌营销网络。支持开设马铃薯特产店、主食产品直销点、营养配餐体验店、土豆宴饭店等;在美特好、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大卖场设立马铃薯专区专柜;鼓励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有实力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大型物流企业、城市社区、学校及酒店等签订马铃薯营销战略合作协议,扩大线下马铃薯市场占有率。
主要表现在山西省新品种研发推广滞后,除晋薯16 号在山西省种植面积占有重要地位外,目前山西省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以外省品种居多,如青薯9 号,冀张薯8 号、12 号,希森6 号等,而山西省自育品种(如晋薯7 号、同薯系列品种等) 相比省外品种推广面积还有一定差距;二是中晚熟品多,缺乏优质高产早熟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造成马铃薯集中在秋冬季上市,产品价格受内蒙古、甘肃等种植大省影响较大,2011、2017 年曾出现过鲜薯滞销的现象,导致丰产不丰收[4]。
整体生产水平较低,山西省马铃薯主产区气候条件差、土壤贫瘠,水利等农业基础建设严重不足,加上农民素质低,主要采取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短期内单产难以大幅度提高,产品品质也难以明显改善。
推广脱毒种薯是世界范围内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的最有效途径。但是,种薯生产成本高,加之马铃薯亩播种量平均达100~150 kg,导致种植成本相比玉米、小麦等作物高出许多,除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外,普通种植户多选择代数较高的自留种,亩产水平很难有较大的提高。目前,山西省脱毒种薯覆盖率只有60%左右,比全国其他省区还有一定距离。虽然通过中央和山西省财政的种薯繁育补贴的扶持,山西省马铃薯推广率从不足10%,提高至目前的水平,但自2016 年开始,随着中央财政马铃薯项目的取消,加之省财政资金由2010 年的1 500 万元,逐步减少至2021 年410 万元,基地面积随之缩减,供种量仅能满足播种面积的60%左右,致使山西省马铃薯种薯推广率一直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落后于甘肃、内蒙古等周边省份,距离山西省政府提出的到“十四五”末种薯覆盖率达到80%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山西省马铃薯贮藏和流通能力发展不足,鲜薯窑藏能力不到总产量的25%。丘陵山区种植户多用自建的小型贮藏窖,仅有少数专业合作社和大型马铃薯生产加工企业建设有专用的贮藏库,且存在入窖前未消毒杀菌、未晾晒挑选、入窖后管理措施不足等问题,导致产后损失较大。由于贮藏能力差,大部分马铃薯收获后只能选择直接出售,造成大量集中上市,销售价格被压低,严重影响了薯农收益。
目前,山西省马铃薯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生产规模不大,以粗加工产品如粉条、粉丝、粉皮和粗淀粉为主,加工转化率约为1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的水平。虽然近年来培育了除山西蓝顿旭美食品有限公司带动了加工型马铃薯种植推广外,如山西华进薯业、吕梁东裕薯业、平鲁区西虎界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兴加工企业,但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没有真正起到龙头作用。
我国2016 年出台《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将马铃薯列为与水稻、小麦、玉米并列的四大主粮之一。山西作为全省域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为全面推进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全方位高质量转型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2021 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有关政策,在行政审批、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招商引资等方面为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质的政策环境。
建立健全种薯质量检测与追溯体系,全面实行种薯质量认证制度。加强脱毒苗、原原种(微型薯)、原种、一级种薯全程质量管控,脱毒苗生产要确保茎尖脱毒干净,微型薯生产要确保网棚温室基质干净,原种和一级种薯生产要确保繁育基地土壤干净。加大对脱毒种薯的检验检疫力度,增加检测批次,做好生长期田间检查、收获前后检测、入库和出库前检测。创建山西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检测中心,完善病毒、土传病害检测室和马铃薯品质检测实验室及配套设备设施,开展检测检疫、技术咨询,业务培训等相关工作。强化种薯生产经营监管,完善市场监督管理制度、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质量追溯制度,严格执行不合格种薯降级或转商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种薯行为;持续加大脱毒种薯繁育支持力度,并逐步恢复并扩大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建设稳定的高标准种薯生产基地,进一步建立完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以马铃薯三级种薯繁育为例:667 m2原原种生产成本在4 万元左右,原种、一级种薯生产成本分别为4 500 元,3 000 元左右,而现行补贴标准为原原种每亩补贴1 万元,原种500 元,一级种薯近两年则取消了补贴政策,导致企业由于生产成本高,无力搞也不愿搞,种植户则因种薯售价高,而无奈选择种植自留种,阻碍了山西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壮大和种植户的增产增收。此外,还应建立健全脱毒种薯质量检测监督认证体系,在“十四五”期间应形成省、市及企业三级种薯质量检测体系,使全省种薯检测能力和种薯质量明显提高。
重点建设专用加工薯种植基地。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等项目建设资金,以提升基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为方向,建设3.33 万hm2现代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其中标准化现代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2 万hm2,高标准现代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1.3 万hm2。探索在晋东南、晋南地区建设现代加工型马铃薯夏季薯种植基地。到2025 年,建成100 个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的现代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鼓励互联网企业、平台型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为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技术、高素质人才、营销渠道、运营管理等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工艺,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力度,深度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均衡、养生保健、方便快捷的系列化产品及主食产品,延伸加工链条,提升马铃薯加工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研究制定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标准,支持平鲁区、河曲县、娄烦县、岚县等马铃薯大县(区),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适应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管理的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带动所在区域的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提升马铃薯品质水平,加强品种选择、种薯培育、田间管理、收获、储存、运输各环节精细化管理,强化质量监管,推行质量全程可追溯管理,保障马铃薯品质优良和质量安全。推动主产区创建省级马铃薯产业园区,推动马铃薯产业从品种研发、种薯繁育到精深加工、储运营销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缺乏必要的、合格的贮藏设施已成为制约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积极利用中央鲜活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扶持马铃薯加工企业新建、改建、扩建贮藏库,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马铃薯贮藏库(窖),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仓储设施建设。制定马铃薯贮藏技术标准,做好薯窖预处理、马铃薯预处理、择优去劣、分拣分级以及分类贮藏,加强贮藏期间的通风、控温、控湿。加快马铃薯采后及贮藏期间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推广抑芽防腐保鲜新技术应用。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对农户和企业的相关人员开展马铃薯贮藏技术培训,重点培训贮藏堆放标准、库容比、化学药剂使用方法、防治病害、控制温湿度变化等,培育一批马铃薯贮藏专业人员。到2025 年,全省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350 万t,贮藏损耗率下降5%。
实施“马铃薯+旅游”行动。依托马铃薯主产区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品牌建设,以中国·岚县“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活动为重要抓手,深入挖掘马铃薯观光、种植体验、加工体验、特色餐饮等多重价值资源,发展以观光、康养、研学为主的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打造“中国知名马铃薯文化旅游区”,提升全省马铃薯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重点支持马铃薯主产县(市、区) 充分利用马铃薯观赏性、生态性、营养性,结合周边自然生态风景区、历史遗迹区、红色文化区、特色旅游区,开发马铃薯游憩观赏、生态游览、农事体验等主题旅游线路产品,建设马铃薯主题美丽休闲乡村、精品民宿等项目,依托马铃薯种植基地、加工产业园,打造科普研学主题旅游路线,实现马铃薯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补充、融合发展。
实施“马铃薯+文创”行动。推动教育、人文、文化创意等元素融入马铃薯产业,鼓励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山西省马铃薯历史文化、种植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开展马铃薯产品创意、服务创意和活动创意。鼓励马铃薯主产区建设集马铃薯博物馆、马铃薯公园、马铃薯艺术区、马铃薯餐饮文化中心于一体的马铃薯文化园,促进马铃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马铃薯+餐饮”行动。在马铃薯主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布局中央厨房、主食产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配餐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积极培育“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餐饮门店、商超销售)”“中央厨房+餐饮门店(连锁店+社区网点+终端客户)”“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