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框架与话语建构

2023-08-04 21:35王旖旎谭敏
对外传播 2023年7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人民日报

王旖旎 谭敏

【内容提要】俄乌冲突对国际局势造成了严重冲击。《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的报道建构了积极努力的劝和者、命运与共的合作者、以人为本的关怀者、国家统一的捍卫者以及美式霸权的谴责者五类中国国家形象。这五大框架的构建使用了多重隐喻塑造国际关系与彰显国家定位、多元论据全方位立体展现中国国家形象和引用中國特色话语传播中国话语体系这三方面的策略,对主流媒体关于国际战事报道的话语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包括引用中国特色话语传播中国话语体系;多元论据全方位立体展现中国国家形象;多重隐喻塑造国际关系,彰显国家定位等。

【关键词】俄乌冲突 国家形象 《人民日报》 新闻框架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提出

2022年初,俄乌冲突爆发,世界核大国美国和俄罗斯卷入其中,人类社会陷入多重安全困境。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要求中国制裁俄罗斯,又试图把中国描绘成“支持俄罗斯动武的盟友”,台独势力也妄图将台湾问题和乌克兰问题相勾连,鼓吹“两国论”,试图分裂中国,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和国际关系格局愈加复杂。中国政府在此期间积极回应国际关切,于2023年2月先后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两份文件,为国际社会解决当下俄乌冲突等全球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系列治理思路。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抹黑中国形象的行径,中国政府公开揭露美国滥用政治军事、经济金融、科技文化霸权的种种恶行,主流媒体持续报道这一战争事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动设置议程,积极引导国内和国际舆论。

《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是中国对内对外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中文日报,其报道及言论被认为是直接传达中国声音的政治风向标。因此,本文以《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关于国际战事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2022年2月24日至5月24日之间《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关于俄乌冲突的新闻报道、社论和评论为样本,分析其关于俄乌战争报道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框架,管窥中国在重大国际事件中的自我定位与国家形象传播,为此类重大国际叙事找到可借鉴的话语策略。

二、俄乌冲突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框架

《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在俄乌冲突议题报道上展现了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了积极努力的劝和者、命运与共的合作者、以人为本的关怀者、国家统一的捍卫者以及美式霸权的谴责者等五种国家形象。

(一)积极努力的劝和者

《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在报道俄乌冲突时采用了“积极努力的劝和者”的形象话语框架,即报道中国希望俄罗斯和乌克兰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两国的利益冲突,而非通过军事手段和武力手段加剧双方的冲突。

“劝和”类报道多采用外交部发言人的信源,通过外交部发言人的政府官方话语表明中国立场,表现中国致力于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大国形象。例如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回复记者关于乌克兰问题时说道:“希望双方继续保持对话谈判进程,寻求照顾双方合理安全关切、实现欧洲共同安全、有利于欧洲长治久安的政治解决之道。”①《人民日报》还将中国积极劝和的举措形容为“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用以表现中国作为劝和者的正义性与正确性,展现中国具有长远眼光与大国格局。报道体现了中国践行联合国宪章精神的原则,呼吁俄乌双方进行谈判、对话和合作,共同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呈现了中国积极作为并竭力号召各国的劝和者的国际形象。

(二)命运与共的合作者

俄乌冲突造成的政治、经济、军事影响广泛,国际秩序受到深远影响。面对俄乌冲突,中国政府同各国政府就乌克兰问题进行交流,通过外交对话推动乌克兰局势缓和下来。《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积极报道中国同各国领导人或外交部官员的对话交流,展现中国同各国团结合作的姿态,强调中国是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合作者,在俄乌冲突中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致力于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类报道将世界各国比喻为“命运与共的大船”和“机器”,呼吁各国要“同舟共济”。《人民日报》在描述各国之间的关系时提到,拆掉任何零部件都会使有机一体的机器运转出现困难。这些比喻和描述展现了世界合作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世界大国,需要带头讲平等、讲诚信、讲合作、讲法治。只有坚持合作共赢、共同践行多边主义,才能解决冲突,实现共同繁荣。

(三)以人为本的关怀者

在报道俄乌冲突产生的人道主义危机中,《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较少直接描述俄乌冲突造成的人员伤亡与其他人道主义伤害,而是强调中国的撤侨行动和对乌克兰援助这两个方面,建构了“以人为本的关怀者”的中国形象。

《人民日报》在《你的身边有我们,你的背后是祖国!》这篇报道中,采用“生命援助”“爱心接力”等词组表现在俄乌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和中国政府援助的积极意义。在俄乌冲突发生时,中国政府第一时间组织撤侨行动,保障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凸显了中国对于人民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中国政府“安全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和原则。中华民族的意识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心中,使得中国人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存在精神联系,官方力量与民间力量的相互配合,促成了多次撤侨行动。

《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还关注了中国援助乌克兰的人道主义行为,多次报道外交部关于解决战区人道危机的倡议,以及中国向乌方提供多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向接受大量难民的欧洲国家提供物资的举措,展现中国对于深陷战争中的人民的关怀。

(四)国家统一的捍卫者

俄乌冲突爆发后,台湾民进党当局企图将乌克兰问题和台湾问题挂钩,进而宣扬“两国论”,美国政客与媒体也借机渲染大陆对台的军事威胁。因此,《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对俄乌冲突的报道也涉及到台湾问题。面对美国和台独势力的挑拨抹黑举动,《人民日报》报道了中国国防部、外交部和国台办针对台湾问题的发言,体现了中国作为“国家统一的捍卫者”的形象。

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驳斥民进党将台湾问题和乌克兰问题相勾连的举动,称其“蹭热点”“碰瓷”,美国利用台湾是在“打台湾牌”,台湾变成了美国的“战略棋子”,而台独分子想倚靠美国来谋求独立的行为是将台湾作为美国的“战车”,而最终将使得台湾滑向“灾难深渊”。在此类报道中,我国官方发言人多次严正声明一个中国原则,反复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必然统一,‘台独’分裂没有出路”。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保持着“国家统一的捍卫者”形象,展示了在国际风云变幻时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五)美式霸权的谴责者

在此次俄乌冲突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供给乌克兰大量的军事武器,使得俄乌冲突朝着长期化、激烈化的态势发展。《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中不仅报道了中国缓解俄乌紧张局势的行为,同样也展现了美国的“拱火”行为,多采用“美式霸权的谴责者”框架,谴责美国的霸权行径非但不能使俄乌冲突得到和平解决,反而会加重这一地区的矛盾,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仍然秉持冷战思维,为了维持自身世界霸主的地位,主导全球秩序,把持北约造成俄乌关系紧张。“美式霸权的谴责者”框架主要在于强调美国、北约等对俄乌冲突事态的负面作用,从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多维度剖析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在谴责美式霸权的同时,中国也提出了关于国际社会维护和平稳定的全球安全倡议,进一步呼吁和平解决俄乌冲突,重申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和局势稳定的重要性。《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在谴责美式霸权的同时凸显了中国热爱和平、坚持合作的形象。

三、重大国际事件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构建策略

《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关于俄乌冲突的报道主要建构出劝和者、合作者、关怀者、捍卫者和谴责者的话语框架,多角度、立体化的话语构建为我国主流媒体在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上提供了启示。

(一)引用中国特色话语传播中国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能够展现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想文化理论体系,中国的思想文化理论体系决定了中国话语体系的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②在俄乌冲突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通过运用中国政治话语概念和引用中华传统的词句来构建和传播中国话语体系,传达中国政府态度,积极塑造国家形象。

中国政府在多个外交场合针对国际社会中的冲突和难题提出倡议并积极实践,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俄乌局部战争冲突频发之当下,作为中国全球治理核心理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回应全球性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不断重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同时大力报道中国政府的治理理念,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应该”、缓解乌克兰人道局势的“六点倡议”和破解安全困境的全球安全倡议等,为人类命运共同这一中国全球治理的核心概念作了细致阐释,也为国际社会解决俄乌冲突和未来的全球安全难题提供了系统思路。

《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在俄乌冲突的报道中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成语短句来描述相关国家及国际局势。如“隔岸观火”“火上浇油”“火中取栗”等隐喻类成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俄乌战争中各方的作为。还有许多刻画中国国家形象的词句,多为正面积极的成语,短促有力。例如“中国是加强全球治理的中流砥柱”,将积极正面的传统成语与中国形象相互关联,突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表达中国态度时,运用“以和为贵”“同舟共济”等成语传递中国重视和平,拒绝战争的一贯形象。《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将中国传统话语融入新时代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当中,构建和传播了具有历史底蕴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二)多元论据全方位立体展现中国国家形象

在论据的使用上,《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使用了许多客观、详细的事实论据,包括调查数据和权威文件,信息来源不仅有国内官方政府,还有国外专家、官员及媒体,通过多样化的论据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

首先,援引多方主体言论、多角度呈现中国相关的国际舆论。关于俄乌冲突的报道除了引用中国领导人或外交部发言人的言论,传达我国官方的声音,还引用国外专家、官员或媒体的观点,多角度展现俄乌冲突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一方面,报道引用多国专家学者与国外媒体的观点展现出国际舆论对于美国的批评,为中国谴责美式霸权提供了有力论据。《“美国要对乌克兰危机承担主要责任”》这一评论标题直接引用美国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的话,以专家视角来分析战争局势;另一方面,引用国外专家对中国的评价,通过第三方话语客观地展现中国在俄乌冲突战事中所起到的建设性作用。如引用乌克兰政治分析家伊利亚·库萨的评价称,在此次危机中,中国扮演的角色是建设性的。

其次,引用官方调查数据指出中国与俄罗斯、乌克兰两国经济联系紧密的事实,以及美西方国家实施单边制裁的不良影响,表明中国合作共赢的立场。例如,在报道中提及“一季度天然气实际进口量减少5.1%”,我国国内经济受影响;另一方面,相关报道也指出“美国对阿实施的经济制裁将导致的平民死亡人数可能超过20年阿富汗战争的总和”。通过数据论证了美国经济制裁等霸权措施不利于全球经济和世界和平发展。再如有报道提到“联合国190多个成员国当中,有140多个国家未参与对俄制裁”,用现实数据展示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制裁现状,彰显出中国保持对外开放合作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国际交往中,通过直接或间接引用事件相关的国际权威文件,有助于建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积极正面的形象。《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援引联合国章程等权威文件,并在报道中多次提及“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精神,传递出中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愿望。

(三)多重隐喻塑造国际关系,彰显国家定位

隐喻使人们具象的知识经验与抽象的政治观念建立联系,进而有利于政治观点的接受与传播。在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过程中,隐喻具有建构社会意义的功能,是建构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人民日报》采用物象、身体和亲缘化关系等多重隐喻来塑造国际关系,彰显中国在重大国际事件中的国家定位。

在国际战事上对物象隐喻的使用可以形象地展现各方势力及中国所处的位置。在俄乌冲突报道中有许多关于“火”的隐喻。将俄乌冲突看做一场区域性的战火,美国是战火的始作俑者,在国际社会上“四处放火”,挑起各国纷争。与此相反,中国是灭火者,积极号召各方共同致力于“降温灭火、维稳劝和”,希望俄乌双方“停火止战”;其次,在俄乌冲突报道中另一常出现的物象是“棋子”与“棋盘”,体现了国际关系的博弈。《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将乌克兰和台独分子比作美国的地缘战略棋子,美国利用其达成自己的军事和政治利益,而美国也把世界看作瓜分地盘游戏的“大棋局”。“火”与“棋”的隐喻建构了美国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的操纵角色,也表明了中国对美式霸权的谴责和守卫和平与国家主权的决心。

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身体是人类共通的物质实体,是最易于认知世界的隐喻方式。③在描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使用了“齐心协力”“携手前行”“守望相助”等身体隐喻,以具身的隐喻来表现国与国之间友好协作的关系,展现中国作为世界各国命运与共的合作者形象。同时也用“高举”“怀抱”“站在”“依靠”等身体动词传递中国坚持和平与关怀的理念。

在塑造国家形象时,人与人之间的亲缘化关系策略常被应用到国家关系的建构过程中,为国家的良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的接受与认同奠定坚实的情感和心理基础。例如,在描述整个国际关系时提到“国际社会大家庭”“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將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描述成“战略伙伴关系”,涉及国与人民的关系时说道“家的温暖”。通过一系列带有亲缘化定位的隐喻,《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构筑了一个国际大家庭的概念,中国与他国之间是互帮互助的伙伴关系,中国与人民之间是家与家人的关系,层层递进的亲缘化定位策略,展现出中国在世界关系网中的自我定位,同时也表现出其作为合作者和关怀者的形象。

四、结语

俄乌冲突并不是一场单纯的局部军事冲突,而是与中国政治、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国际事件,由此衍生出的国际舆论战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形象。主流媒体通过报道俄乌冲突这一国际战事进行话语构建,塑造与传播中国国家形象,首先对内传达国家态度,引导国内舆论,一致发声;其次对外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反击负面舆情,在国际舆论场上把握主动权。此次俄乌冲突报道不仅塑造了中国和平、统一、合作、关怀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还突出了美式霸权的谴责者形象,体现了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据理力争、坚决反击的态度,更加主动地把握话语权,积极传播我国的国家形象。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健全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20&ZD3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旖旎系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谭敏系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外交部:中方欢迎俄乌双方启动和平谈判》,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 xinwen/2022-03/01/content_5676326.htm,2022年3月1日。

②张广昭:《国际传播中的“概念创造”——基于习近平涉外演讲文本的政治话语分析(2012—2021)》,《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年第3期,第5-15页。

③丁汉青、揭其涛:《同一世界,不同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话语表达分析》,《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年第1期,第101页。

责编:霍瑶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人民日报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