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自由之路

2023-08-04 21:35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学艺祖师悟空

【阅读导引】卡尔维诺在其《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提出了14条经典作品的定义,如:“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它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

在当下看来,《西游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其中的孙悟空集动物性、人性、神性于一身,是一个尤其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艰苦的求学路之前,孙悟空身上体现出的主要是动物性,他“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頭;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有这样一张丑陋的嘴脸,他的旅途注定会充满坎坷。他艰难求学的过程也是他走向世俗化,尝试拥有人性的过程,但是他的追求不止于此。《西游记》所写的取经历程(包括悟空求学)可以看作是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和升华的历程。作者汲取当时的文化思潮,取代了繁琐而严密的教义教规的演绎,强化了信仰、意志、道德感和人的主体精神,混合了明中叶后期儒、佛、道三教教义教规的神圣感和严密性,升华出一种超越特定宗教的自由心态。作者以神话隐喻人类精神世界,构建了流动的神魔观念,而这里的神与魔的界限又是相对的、变化的,可以互相转化的。

孙悟空的神性体现在他为了求真、求学愿意付出一切的极其坚毅的决心上。而求学、取经的艰难历练,就是通向自由的磨炼之路。《西游记》发掘了深层的精神意蕴,借神话故事思考人的心性、信仰、意志力和生命力。在天庭做官是孙悟空被规训的世俗化的尝试,而大闹天宫则是它野性生命力的爆发和宣泄,是他自我探索之路上对权威的反抗,而历经艰辛修成佛后的从容,则是在经历了寻求信仰和理想磨炼后的成熟。孙悟空最吸引人的就是他蓬勃的生命力,当这种精神指向对理想百折不挠的追求时,他才能焕发生命的辉煌。

【作者简介】六神磊磊,本名王晓磊,腾讯“大家”专栏作家,新华社重庆分社资深时政记者,获2016年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个人新媒体”等奖项。

【附文】

孙悟空最大的优点

六神磊磊

一说孙悟空,孩子们都很喜欢。猴子的优点很多,比如本事强、有个性、朋友多、门路广。电视里的猴子还很帅气,美猴王嘛。都对。

然而,要非常负责地告诉各位,孙悟空身上还有一种最特别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品质,一种极度宝贵和了不起的精神。

它很不容易被发现,甚至连猴子自己都故意掩盖。你如果拿它去夸奖猴子,他都会说,我不是,我没有,别乱说,否认三连。

就是孙悟空的学习精神,或者说求学精神。

说白了,就是求学压倒一切、真理压倒一切,为此可以吃苦,可以丢面子。

各位是否注意到了一个事实:在西天取经之前,猴子自己已经取过一次经了?

问一个问题:孙悟空学艺,是件很容易的事吗?

许多人可能会说,容易啊,找个老神仙,开个后门,七十二变、筋斗云,分分钟就学会了。

那么请一起回到原著,来看看真相。

事实上,孙悟空的求学之路非常艰辛痛苦。整个求学过程,时间之漫长,跋涉的路程之远,对意志的考验之艰巨,一点不亚于后来的“西天取经”。

现在的孩子要卷,还真不一定卷得过猴子。

先说他的求学时间,真的非常长。

多少年?至少二十年,远远超过后来“西天取经”的十四年。

《西游记》原著里说,孙悟空先是渡海到达南瞻部洲,他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

八九年时间,寻遍天下,一无所获,然而他放弃了吗?没有。

又过了几年,从南瞻部洲重新漂洋过海,到了西牛贺洲,才找到了斜月三星洞,等于是考进了正规学校。孙悟空自己说:“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已经苦寻了十几年。

那么猴子学艺走了多远呢?有原话:隔了两重大海,一座南瞻部洲。已经超过了西天取经的十万八千里。

西天取经,只是从南瞻部洲走到西牛贺洲。而猴子学艺的路程更远,是从东胜神洲到南瞻部洲,再到西牛贺洲。

这个距离,远到连菩提祖师起初都不相信,连呼:打出去!这猴子胡扯!怎么可能走这么远。

然而这个猴,没有保镖,没有菩萨罩着,就靠一腔孤勇来了。

拜入学校,一切才刚刚开始。

电视剧《西游记》剧组为了节省篇幅,仿佛悟空一拜师,祖师就传给了他一身本领。

实际上原著里说了,他拜师入校后,什么都没学到,又苦等了整整七年,才学了长生法门。

而后又熬了三年,祖师才传授完七十二变和筋斗云。此时已经过去多少年了呢?至少是二十年。二十年时间,放在今天,都够把研究生读完了,这么一算,你还觉得悟空学艺是件容易的事吗?

看剧照,你看当猴子知道真理所在的地方时,眼里满是那种渴望的光。

而且,猴子学习的课程也很多,根本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简单。

在南瞻部洲的幼儿园八年里,悟空具体学什么呢?

学说话,学礼仪,学吃饭,学穿衣……此时的悟空就像个刚到人类世界的婴儿,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

大家记得86版《西游记》吗?悟空在一个小饭馆里学人吃面,他不会使用筷子,被周围的人看笑话。

我们看着觉得很好玩,但这中间的甘苦,只有猴子自己知道。

而到了祖师的培训学校里,悟空也不是只学习长生不老、七十二变这几门主课就可以了,他还要学习很多其他科目,有语言课、礼仪课、道学课、写字课、诵经课,等等。

平时悟空也不能闲着,他还有很多体力活要干,包括扫地、锄草、养花、种树、劈柴、烧火、挑水等等。

一个猴,放着好好的山大王不当,远离家乡,远离小伙伴,只为了拜师学艺,一边要上十几门功课,一边还要做数不清的体力活。

再往下说,猴子身上还有几种精神,可能大家都没察觉。

第一就是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大家还记得猴子是怎么萌发了要求仙问道的想法吗?

是有一天孙悟空感叹“猴生”无常,终究会死去,再快乐的日子也有尽头。

那么多的猴子,都没有危机感,只有他孙悟空有。

第二,猴子有强大的执行力。

请问,求仙学艺的方法是谁告诉他的?是一只通背老猿。

书上说,猴群中跳出一只通背猿猴,它告诉孙悟空:世上有佛、仙、神圣三者可以躲过轮回,与天地齐寿。您可以去古洞仙山之内寻找。

石猴说干就干,立刻扎木筏出海,寻找老神仙去了,自此“猴生”迎来了伟大转折。

对比那通背猿猴,明明知道学习的门路,却不肯去求学,不肯去寻找,依然过他的普通“猴生”。石猴却抬腿就去了。

就像当初那么多猴子都好奇水帘后面到底有啥时,只有孙猴子说跳就跳。

又好比今天,知识明明到处都是,书店里什么书都有,一点不难寻找。可为什么仍然有的人有知识,有的人没知识?因为更多的人都是通背猿猴,没几个说干就干的。

最后还有一点,孙悟空为了学习,特别“不要脸”。

孙悟空给人的印象是挺愛面子的,后来谁要揭他短骂一句“弼马温”,他保准翻脸,可独独在学习这件事上,他特别“不要脸”。

也就是说,孙悟空对知识的渴求,对进步的渴望,对提升自己的决心,完全压倒了那一点点所谓尊严和脸面。

比如菩提祖师问他想学什么本领,他死皮赖脸,说就要学真功夫。

同学骂他泼猴无礼,上上下下都埋怨他,原著里说得更狠:众人都鄙贱嫌恶于他。

可猴子呢,只是笑着赔不是,心里却不以为意,半夜又找老师求学,觉都不睡,早早去“跪候”。

看见没,一旦可以学到真本领,他比谁都豁得出去,至于所谓面子,至于别人的所谓埋怨,我管你的?学到本事才是正事。

于是乎,天下无数猴子,无数的蠃、鳞、毛、羽、昆,偏偏就他成了孙悟空。

这猴子学成本领之后,假装不努力了,好像平时都只会玩,从来不勤奋;好像自己一直那么爱面子,不肯上进;好像自己一直都很懒散,那些超凡入圣的本事都是捡来的。

你要是信了,你就中计了。

所以明白了吧,家长和孩子聊到《西游记》,可以告诉孩子:齐天大圣,根本不是表面上那样懒散、贪玩、死要面子。

除了调皮、搞怪、折腾之外,他骨子里更是一只好学、勤奋、坚毅的学霸猴。

在和唐僧的那一次举世闻名的“西天取经”之前,猴子其实取过一次经了。他已是暗中发了弘誓大愿,是凭着一腔毅勇,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取来了真经。

有的人,后来太优秀了,你就看不到他的勤奋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

猜你喜欢
学艺祖师悟空
达摩祖师
清代悟空戏考述
“帅”悟空来也
小熊学艺
“悟空”之道
母鸡学艺
郑人学艺
悟空已被玩坏
发扬沩山灵祐祖师的“水牯牛精神”
“在最坏时候,懂得笑,哭得出”Wywan笔下的祖师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