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鑫
摘要: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是应对全球问题的中国答卷。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构件与主要环节,人文共同体以文明对话凝聚共识,以合作共赢规避冲突。中国与中亚国家地理毗邻,友好交往积淀深厚。近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在人文交流领域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本文探讨了人文共同体视域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人文交流的逻辑基础,提出开展人文交流的实践路径,以期在人文共同体理念引领下,持续构建语言文化互通、培育各国文化共识、丰富交流载体形式,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文共同体;中国;中亚国家;人文交流
当前,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相叠加,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世界秩序正在重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提出了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至今,其内涵意义不断深化。人文交流、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构成中国对外关系的三大支柱。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11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1]“构建人文共同体” 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蕴与内涵。中亚国家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处于地缘政治战略十字路口,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战略意义。自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以来,始终将中亚国家视为外交优先方向。2022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愿同中亚国家乘势而上,并肩奋斗,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2]民心相通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发展最深厚的力量,夯实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的民意基础,加速推动构建中国—中亚“人文共同体”。
一、开展人文交流的逻辑基础
“人文交流” 包含三个层面的交流,即人员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3]中国与中亚国家山水相连,国家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枢纽,中亚国家连接东西方,沟通南北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当下,在“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动下,中亚国家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 建设的核心区域与优先区域,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契机与保障。
(一)历史基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亚地区也是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据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局部地区就开始了文化的交流与联系。西汉时期,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连通了欧亚内陆的交通要道,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架起了沟通中西的桥梁,开创了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往的新篇章。在这条古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中亚地区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共同推动文明的进步、贸易的发展与技术的双向交流。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相继宣布独立,中国随即正式承认中亚国家的独立,并率先同中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建交初期,中亚国家领导人于1992年、1993年相继访华,高层互访是双方交往交融的政治基础,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现实基础
中国同中亚国家建交30多年来,在国际和地区组织、合作机制框架下积极互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除中立国土库曼斯坦外,其余四国均为上合组织创始成员国。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 倡议,得到中亚国家的积极响应,纷纷出台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 倡议积极相对接。“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建成了不同层级的战略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的建立提升了中亚国家对华的认同与合作,增强了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共同体” 的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的新进展
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加深,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深入。除了教育和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外,中国和中亚国家持续推进媒体、旅游、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了传统友谊,巩固了民意基础。
(一)媒体合作多元进展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媒体作为承载信息的载体,在增进互信、凝聚共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媒体合作日趋紧密,签署了一系列媒体领域合作备忘录及合作协议。在中国与中亚国家政府推动下举办了越来越多的媒体合作论坛。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广电领域交流密切。2022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举办了首次中国与中亚国家广电视听合作研讨会,共同推动媒体的务实合作。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与土库曼斯坦电视网络媒体开展积极合作,中国电视剧《我们的青春期》在土电视台播映,引起强烈反响。此外,中方还积极邀请中亚媒体来华采华。2019年,中方邀请由14家哈萨克斯坦主流媒体组成的记者团赴安徽、湖北、河南参访“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点企业和合作项目,将真实的中国介绍给哈萨克斯坦人民。媒体是舆论的引导者,是民心相通的“连心桥”,通过与中亚国家媒体合作,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有助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时代最强音。
(二)旅游合作深化务实
旅游是文化交流、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与中亚国家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辉煌的文明,具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古迹。中亚国家作为“丝绸之路” 沿线国家,致力于扩大与中国的旅游合作。疫情给中国同中亚国家旅游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未影响双方旅游合作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实施签证便利化举措。乌兹别克斯坦自2021年3月对中国公民实行为期10天的免签制度;自2022年7月,对因私人事务、商务活动和旅游等入境哈萨克斯坦的中国公民实施14天免签。二是加强旅游人才培养的合作。2021年7月,首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修班” 以网络直播方式举办,共同探讨旅游人才的培养及旅游的融合发展。三是进一步开放旅游投资。2022年9月,中工国际与乌兹别克斯坦旅游和文化遗产部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投资建设索道等旅游基础设施。疫情前我国出入境旅游总人数近3亿人次,旅游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平台。疫情即将结束,出入境游正有序恢复。加强中国同中亚国家旅游合作,开创人文交流旅游领域新格局。
(三)醫疗卫生合作以人为本
健康无国界,是人类共同的追求。2020年,在首次“中国+中亚五国” 外长视频会议联合声明中提出:在卫生健康领域打造中国—中亚高效合作伙伴关系。[4]为落实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成果,2022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中亚健康产业联盟,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医疗卫生领域合作注入新的动力。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与中亚国家守望相助,积极携手抗疫。在疫苗的国际合作中,中国重组新冠疫苗已于2022年12月在乌兹别克斯坦启动国际临床的Ⅲ期试验。此外,中国同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分别于2020年、2022年建立传统医学中心,为传统医学交流合作与增进当地百姓福祉作出积极贡献。2022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远程医疗合作平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心和中亚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启动建立,加强跨境医疗合作,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中国积极同中亚国家在卫生健康领域开展合作,取得了突破性和示范性的成果,增强了中亚国家获得感,拉近了用健康联系起来的情感。
三、加强人文交流的实践路径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人文交流合作中开展的各项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与目前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中国与中亚国家还应在构建语言文化互通、培育文化共识、丰富人文交流的载体和形式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构建人文交流合作新格局。
(一)构建语言文化互通
语言互通是开启民心相通的关键基础与重要保障,有助于增进国家间的双向交流与相互理解。在构建中国同中亚国家语言文化互联互通中,一要优化我国高水平语言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开设俄语专业院校较多,开设中亚国家国语专业的院校寥寥无几。既了解中亚国情文化知识又具备高级语言输出能力的人才十分紧缺。外语人才作为接触外来思想的前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声音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要坚定外语人才的文化自信,优化“外语+” 的培养模式,提升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高水平语言人才。二要提升中文在中亚的国际传播能力。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往来的密切,中亚国家学习中文的热情越来越高。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汉语的国际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现如今,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余四国均未将中文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在中亚国家大力推广汉语教育过程中,就教育内容及模式而言,还应继续合力编写本土化教材、完善“中文+” 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开发面向中亚国家的中文学习网络平台等,加大国际中文人才的培养。
(二)培育各国文化共识
中亚地区是多种文明的交汇地,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不同文明的影响。中亚国家民族众多,现有130多个民族,各国主体民族均信奉伊斯兰教。中国是儒家文明影响下的家国文化,提倡无神论。中国同中亚国家在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价值认同。并且,由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不足,中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较难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文明没有贵贱,应求同存异,且中国和中亚国家文化均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文化差异不应成为阻碍双方人文交流的壁垒。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倡议,“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的丝路精神,写入联合国决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等均赢得了中亚国家的赞成与认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国积极担当作为,获得了中亚国家的积极评价,这些均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的文化价值。中国与中亚国家应利用双方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现实需求,不断加强沟通,发掘文化共性,培育文化共识,增强人文交流的民心基础。
(三)丰富交流载体形式
加强中国同中亚国家文明对话,探索人文交流的载体和形式,形成多元互动、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拉近双方的认同感与亲近感。一是持续扩大人文交流规模。深化教育交流合作,加强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推动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快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强旅游、卫生、媒体、体育等领域互动,加大民间组织参与程度,拓宽人文交流路径。二是积极发挥重要人群作用。青年是人文交流的生力军,青年的人文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发展基调,搭建中国—中亚青年交流平台,提升人文交流活力。此外,留学生、华人华侨、跨国企业从业人员是信息的直接传播者及中国形象的代表,应充分发挥该类人员在人文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的连接纽带。三是不断创新“互联网+人文交流” 模式。在数字时代,互联网无疑成为推动人文交流的重要支撑。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建立和完善中国—中亚国家信息共享平台和人文交流平台,探索信息时代民心相通的新路径。
四、结束语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但和平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携手合作共赢、增强文明互鉴的愿望不会改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人文交流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助力器”,为夯实民意基础、提升国家形象、构建国际生态起到显著作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为双方关系发展定向把舵,我们要持续开展中国与中亚国家间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加深民众间的相互理解,推进人文交流的务实合作,书写构建中国—中亚“人文共同体” 伟大历史征程中的全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11-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11/10/c_1126723118.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22-01-20].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zyjh_674906/202201/t20220125_ 10633561.shtml.
[3] 许利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路径与机制[J].新视野,2014(05):119-123.
[4] 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中亚五国”外长视频会议联合声明(全文)[EB/OL].[2020-7-17].http://www.scio.gov.cn/31773/35507/ htws35512/Document/1683743/16837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