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礼萍
[摘要]虚拟形象在儿童期刊中具备较强的情感氛围带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价值,期刊社通过对虚拟形象的深度开发能提升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延长期刊的产业链,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文章探讨儿童期刊中虚拟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路径两个方面,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期刊社打造虚拟形象产业链提供参考。
[关键词]虚拟形象;儿童期刊;文化IP;传播研究
虚拟形象是一种简单、直观的基于图像的视觉传达符号,它摆脱了文本语言的束缚,有效地传达了产品或品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1]。虚拟形象具备较强的情感氛围带动能力,因此儿童期刊经常运用虚拟形象所表达的语言、观点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同时,虚拟形象还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让读者能全身心地投入阅读过程,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目前,不少儿童期刊设立了一个或多个虚拟形象,通过深度开发、商业化运作,不仅提升了期刊的品牌影响力,还延长了期刊的产业链。但儿童期刊通过打造虚拟形象IP,实现跨领域发展的路径还有待探索。文章就形象塑造和传播路径两个方面尝试对儿童期刊的虚拟形象做出探讨。
一、虚拟形象在儿童期刊中的价值体现
虚拟形象在儿童期刊中具备较强的情感氛围带动能力。虚拟形象可以作为“小伙伴”,陪伴儿童阅读成长;也可以作为助手,帮助儿童阅读;还可以作为“意见领袖”,引导儿童阅读。由于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特征,因此儿童容易将虚拟形象具化为自己身边的某个人,对其产生信任和依赖感,虚拟形象发出的语言、表达的观点更容易使儿童产生情感共鸣。
虚拟形象在儿童期刊中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在审美活动中,儿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审美过程,基于自身审美偏好将自己与审美对象的情感相互作用,把自己想象成审美对象,并将自身的情感、性格、理想等移情于物,同时将审美对象的情感吸收到自己身上,通过审美想象获得愉快的审美感受[2]。例如,《作文大王》中的虚拟形象“阿木老叔”获得读者的喜爱,编辑部经常收到读者寄给“阿木老叔”的信,以及以“阿木老叔”形象而创作的漫画作品,甚至还有读者为“阿木老叔”鸣不平,要求给他加工资。在这个过程中,“阿木老叔”虚拟形象已经跳脱出期刊,被读者投射了自身的情感体验,读者通过对“阿木老叔”一系列的想象,使自身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
虚拟形象在儿童期刊中的长期存在、频繁出现,使其已成为期刊社强有力的文化IP。期刊社通过虚拟形象文化IP更易于建立起与读者的深层情感连接,并通过对虚拟形象文化IP进行深度开发、商业化运作,延长期刊的产业链。例如,《幼儿画报》打造的“红袋鼠”虚拟形象,不仅贯穿于期刊中,还被应用于期刊社的数字化开发,在官方网站、有声书、动画产品、游戏产品等都可见到“红袋鼠”形象,由此建立起了“红袋鼠数字生态王国”。由此可见,虚拟形象的打造不仅有助于儿童期刊的出版发行,而且给期刊社带来新的文化产品开发机遇,推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二、儿童期刊中虚拟形象的塑造路径
将虚拟形象打造成为儿童期刊文化IP,实现期刊社跨领域发展的关键在于虚拟形象的塑造应具有辨识度,这包括外塑造在和内在塑造两个方面。外在塑造,即视觉设计要符合儿童的审美特征,通过打造虚拟形象使其具有趣味性和色彩的鲜明性,从而在视觉上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内在塑造,即虚拟形象的精神内核要契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塑造虚拟形象独特的性格特征,使其与儿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一)外在塑造:视觉设计要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
儿童期刊要塑造一个具有辨识度的虚拟形象,应考虑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与成人之间的差异,以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儿童审美一般从对形象的感受开始,对形象的偏爱是儿童的天性[3]。例如,儿童喜爱卡通形象,迪士尼通过将老鼠卡通化,创造了“米老鼠”形象,由此“米老鼠”虚拟形象风靡全球近百年。除了对形象的偏爱,儿童对色彩的偏好也呈现其年龄阶段的明显特征,鲜明艳丽的颜色、强烈的色彩对比能让虚拟形象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能迅速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
1.注重形象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儿童审美心理中的一个明显特征[4]。儿童在看到有趣的事物时,注意力会被吸引,从而产生沉浸之感。儿童对虚拟形象也有着对“趣”的审美期待,有趣的形象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虚拟形象的设计要适应儿童的审美追求。
典型化设计是塑造趣味性虚拟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变形、夸张的手法将角色形象的主要特点进行突出和夸大表现,将具体形象抽象化表达,塑造出鲜明、有趣且容易识别的角色[5],可以有效增强儿童的视觉记忆。变形和夸张手法在虚拟形象设计上常表现为身体比例的失调,如夸大的头部与纤细的四肢形成强烈对比。例如,《课堂内外》中的虚拟形象“安奇奇”就拥有一个大大的脑袋,与身体接近1:1的比例,而他的四肢仅用细细的线条表示,忽略五指、关节、肌肉等特征,通过这样变形和夸张的手法赋予该虚拟形象十足的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
戏剧性的造型动作设计也是塑造趣味性虚拟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纸质期刊中,虚拟形象的画面是静态的,角色塑造需要依靠定型的动作来展现,为了吸引儿童的注意力,那么该动作的造型应夸张化、戏剧化,富有较强的感染力。夸张的动作可对儿童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引发其强烈的好奇心。例如,《课堂内外》的虚拟形象“安奇奇”会张开夸张的大嘴,更具戏剧性的是他还缺了一颗大门牙。这种戏剧化的动作安排创造了虚拟形象“安奇奇”的独特记忆点,凸显其调皮的性格特征。
2.追求色彩的鮮明性
色彩是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通常人在观察一幅作品时,色彩总能成为其对作品视觉形象的第一关注点,因此色彩对整个作品的视觉形象具有重要影响[6]。儿童对色彩的偏好随着年龄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特征,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来看,他们更倾向于欣赏鲜艳明朗的色彩,因为这些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氛围感染力,能够带给儿童愉悦、放松的体验。除鲜明的色彩选择以外,强烈的色彩对比也能产生视觉上的刺激,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其获得视觉乐趣。比如,《幼儿画报》的“红袋鼠”形象就是大面积的红色色块与小面积的白色色块相互碰撞,红色热烈温暖,白色沉静内敛,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色块面积对比能带给读者活泼灵动的氛围感,适合该刊定位的阅读对象3—7岁的儿童阅读。
(二)内在塑造:精神内核要契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儿童期刊中虚拟形象的塑造不仅需要外在美,吸引儿童的视觉注意力,而且需要独特的精神内核,契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保持虚拟形象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在儿童心中“活”起来。儿童根据自我认知习惯,将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事或物作为主角,赋予其人的情感、思维表达、行为能力,并与它们游戏、交谈[6]。根据儿童这一认知特征,从儿童身边熟悉的事物、人物所衍生的虚拟形象更易于使儿童产生亲近感,能促使他们在与虚拟形象的游戏互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培养情感。例如,《课堂内外》的虚拟形象“安奇奇”是一个一年级学生,他活泼机智又有点调皮。通过“安奇奇”的一系列性格塑造,儿童能够对“安奇奇”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塑造虚拟形象时,儿童期刊要通过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来设计虚拟形象的轮廓,使其在情感上能与儿童产生沟通,引发共鸣。
三、儿童期刊中虚拟形象的传播路径
儿童期刊塑造虚拟形象后,如何通过有效的策划、对接、经营,将其开发成期刊文化IP,继而转化成期刊社的文化生产力,促使期刊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文章从虚拟形象的传播路径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索。
(一)依托优质内容,强化虚拟形象
在5G时代,信息内容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优质的内容则是稀缺资源,成为期刊社重要的优势之一。儿童期刊可以依托期刊社优质的内容资源,运用多种形式塑造和丰富虚拟形象的内涵,强化其在儿童心中的形象。在纸质期刊中,虚拟形象或是在各栏目中客串,或是单独设置为虚拟形象专属栏目。以虚拟形象为主体构建内容的栏目设置方式,在期刊连续性出版的特征作用下,能够持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读者黏性。在《课堂内外》中,虚拟形象“安奇奇”几乎在每页都有出现,除了客串各栏目,期刊还专门打造了《安奇奇爆笑校园》《安奇奇成语漫画》栏目。虚拟形象“安奇奇”通过在纸质期刊中频繁出现、打造专属栏目的形式,不断强化在儿童心中的印象。
儿童期刊可以内容建设为矩阵,扩大虚拟形象在同一期刊社不同品类刊物中的运用,通过长期稳定的传播提高虚拟形象与儿童的黏合度,在无形中建立期刊和儿童之间的联系。儿童在长期的阅读中,易对期刊的虚拟形象产生信赖感,这种信赖感也会随之延续到有此虚拟形象的其他刊物中,由低年段的刊物到高年段,由一本刊物到多本,这对期刊社来说无疑是转化率很高的宣传方式。比如,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幼儿画报》和《中国儿童画报》中都拥有“红袋鼠”虚拟形象,学前儿童订阅《幼儿画报》,对其中的“红袋鼠”产生喜爱,随着他们进入小学阶段,则可能因为对“红袋鼠”产生信赖感而选择订阅《中国儿童画报》。
(二)数字化多元开发,延长产业链
现今,儿童消费市场广阔,音频、视频、文具、玩具、生活用品等都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这些也是虚拟形象IP实现跨领域发展的天然载体。传统儿童期刊可以依托大量优质的内容资源,融合多种终端和新技术,实现数字化多元开发,构建品牌生态圈,延长期刊产业链。
音频作为一种内容载体,因不受时间、地域等限制,具有很强的伴随性,受到大众青睐。目前,基于传统纸质期刊内容的音频开发程度仍不高,但市场需求旺盛,开发价值较大。比如,《课堂内外》所在杂志社运用“安奇奇”虚拟形象,整合期刊资源,进行内容的二次开发,创作了“安奇奇”系列音频,在喜马拉雅FM平台上播放。例如:《安奇奇爆笑成语课》采取免费收听的模式,获得125.2万收听量;《安奇奇趣味诗词课》采取付费19喜点(1喜点=1元人民币)收听的模式,获得8.9万收听量。除音频以外,视频、动画、游戏等在儿童市场中都有强烈需求。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童期刊还可以借助VR技术创建具有互动性的虚拟形象,以构建多元化的虚拟场景,给儿童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通过虚拟形象文化IP的打造,以及由此建立起的品牌信任基础,期刊社可将纸质出版链接到数字化出版,在新媒体的运营中二次开发期刊品牌价值,延长期刊产业链。爆款的数字产品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也有助于期刊的品牌建立,从而提升期刊社的影响力。
(三)把握立身之本,实现良性循环
在兒童期刊中虚拟形象通过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输出,在儿童心中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基础和品牌忠诚度,期刊社对虚拟形象进行音频、视频、文创产品等数字化多元开发,丰富了其产品形态,虚拟形象的商业变现也由此开始。但值得注意的是,虚拟形象过度的商业化也容易带来消极的影响,不利于期刊品牌的塑造。目前,我国儿童期刊消费市场的开发程度仍不足,形式较为单一。儿童产品的开发要考虑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需要在具备娱乐性的基础上兼顾教育功能。儿童产品的消费对象是儿童,但消费的决策权一般在家长手上,而家长会更加注重期刊的安全问题、质量问题、教育功能。因此,儿童期刊虚拟形象的商业化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握儿童期刊以儿童为本位的立身之本,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才能使虚拟形象文化IP的商业化实现良性循环,使期刊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孙冰清.基于情感化反思层次理论的智能音箱视听元素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21.
[2]张秀双.儿童对动画片的审美偏好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音乐学院,2020.
[3]贺青.童心·童话·童趣:从儿童审美特点看儿童读物插画设计的要素[J].美术大观,2009(02):98-99.
[4]王灵云.基于心理学的儿童绘本创作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1.
[5]侍宏颖.基于儿童认知心理特点的绘本视觉语言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6]王彤彤.视觉文化视域下现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图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