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日,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宣布,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而在此之前,她早已载誉满身:2005年获得由《科学》杂志评选的“青年科学家奖”;不满30岁即被聘为清华大学博导;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她以《归去来兮》作为自己演讲的标题:“在科研上不断探险是我最痴迷的游戏、是我生命的底色,会坚持到生命最后时刻,这不叫梦想,是我的日常。”
关于自己走上科研道路的原因,颜宁在电视节目中说是对万事万物的好奇。自从初中知道了细胞,她便产生好奇:细胞是什么样子?宇宙是无穷的,什么叫无穷?宇宙到底有没有边?“好奇”為科研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就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不明白,所以很多科学家,一直试图张开人类观测这个分子世界的眼睛。”
不仅仅是好奇,颜宁也付出了足够的心血和努力。在清华大学,颜宁没有限定工作时间,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起码有14到16小时。甚至除夕夜还在办公室写论文,年夜饭一吃完,就又回办公室,把论文写得差不多了才肯回家过年。
2014年1月,她带领着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成功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领域最受瞩目的课题——GLUT1结构解析。她和学生查阅文献,终于找到突变方法,使GLUT1在还能工作的前提下将它们的速度放慢了几千倍。这背后,是无数个浸泡在实验室、与书本和试管为伴的日子。
科学对她的吸引力,来自“问题得以解答”的种种具体的快乐。至今,颜宁还有个让她着迷的终极问题:生命和非生命的边界在哪里?一个个分子,没有生命,组合在一起,如何能有机地去利用这个能量?科学世界纯粹而辽阔,吸引她不断探索,在时间的广袤原野里,清晰打下自我坐标系。
自由自在、自得其乐,是颜宁多年来的写照。
她穿着随意、说话随心、做事随性,认为生活要努力去扩展生命的宽度,多去经历和体验。在科研工作之余,她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不时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对不平之事仗义执言,为女性群体的困境发声,让人们透过屏幕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科研工作者——并不都是严肃、刻板的,而是多元包容的学术共同体。
这份天真率性,让她在科研中追求极致,也让她每次面临人生选择时都听凭自己的内心。颜宁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去清华任教,第二个梦想是去普林斯顿做科研,跳出舒适区,去开始一些新的方向,前两个愿望都实现了,第三个梦想便是在实验室育人,那种传承的成就感甚至已经超越了做出科研突破的快乐。所以听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建的消息,她立刻向普林斯顿大学递交了辞职申请,回国任教,让更多年轻人去拓展自己的天空。
在《归去来兮》中,她这样说:“我能有今日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很幸运地始终处在最适合做科研的环境里,我很希望能将这幸运复制延伸。深圳是梦想之都,我的梦想就是经过我们一代人、几代人的努力,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在生物医药的版图上,当大家说起生物医药的大湾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东半球的这里!”
【速写文段】
“人生价值如何实现”是无数人追问的问题,颜宁归来,是一场适逢其时的双向奔赴。好奇心让颜宁踏上科学之路,而她的经历,也为当下青年展示了一条全新的人生之路:不懈的实践是坚定的脚步、思考的罗盘。做选择时,要尽量遵从内心,一定要自己做决定,并勇于为自己负责。
【适用话题】这声音,从未止息;奔赴;我向往____的人生;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