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时事叙事是党史叙事的发展和创新,更能贴近当代大学生特点和符合时代变化的需求。文章从时代变化需求和大学生发展特点出发,论述了时事叙事的内涵和应用价值,并提出时事叙事在高校党史教育应用中要坚持好发展性、导航性两个原则,利用好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这几个途径,引领大学生从时事大事中摸准党的“脉搏”,切实体会其中的純粹信念和理想。
[关键词]时事叙事;大学生;党史教育;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8-0083-04
党史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是夯实高校这个重要思想阵地的主要抓手[1]。近年来,社会环境、高校体制、党建要求、校园文化、学生构成等的显著变化,对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方式方法提出了革新要求[2]。一般来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阅历欠丰,爱憎分明但易感性强,正值价值观和理念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高校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脉络,结合青年大学生群体特点,改变传统理念、不断创新和拓宽大学生党史教育路径。
一、当前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新任务
教育应以人为本,要因人而教、循势而育,党史教育亦是如此。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必须根据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当代青年所处的多元文化的时代大环境,才能起到教授知识和育人育才的效果。
(一)大学生党史教育要贴近青年学生的特点
按照发展心理学,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思维特点从二元论逐渐向相对性和约定性发展,更具辩证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同时,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也在建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与世界不断地对接、碰撞、融合,建立和巩固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评价“95 后”大学生:“他们朝气蓬勃、 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然而也是涉世未深,经验不足。”[3]他们既渴求知识又怀疑批判、既逐渐成熟又充满动荡、既拥抱世界又向往独立,正处在一个充满求知欲、矛盾性、动荡性与可塑性的年龄段。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既要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又要使他们入脑入心,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知礼明德、爱党爱国。这既是党史教育的任务,又是我国大学生个体成长的迫切需求。
没有理想信仰和发展目标的人生是空洞的、乏力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的大学生是缺乏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更不要说担当中华民族建设大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就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近年来,“空心病”“信仰危机”这些词屡见不鲜。2016年,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价值观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4],这是当代青年在探索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热点现象。部分大学生因价值观和信仰缺失而迷茫、挣扎,甚至失去个体存在感和人生意义感。究竟为谁而活?为怎样的生活而奋斗?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部分青年学生的迷茫和困惑,也是党史教育入脑入心、灌根育苗的契机。也就是说,党史教育如何紧贴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引导他们将个人的成长与民族、国家的发展联结起来,帮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5],是个紧迫而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二)大学生党史教育要关注时事,响应时代发展的变化
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思潮对于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可避免。互联网和多媒体使得青年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趋于后现代——多元、反思、解构、建构、独立;同时,由于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的冲击,加之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环境相对安稳优渥,不能直观和深刻地理解党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和伟大功绩,部分大学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这是大学生党史教育不得不关注的一个时代信号。因此,党在当今时代的奋斗足迹,即党的时事应当成为大学生党史教育新的关注点。
党的时事是党的历史的一部分,它既是对时代变化的鲜活反映,又是对党史瑰宝的发展传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华民族解放、探索、建设、发展的每一天都是在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之中的,发生在当今中国大地上的故事,正是对党的历史的传承、发展和解读,因此,党史教育不能只拘泥于过去的故事,也要关注现在的事迹。由于生长时代和生活经历不同,当代大学生对过去已发生的事情无法感同身受,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今日,有太多的事情在他们身边发生和发展,站在时代洪流里的青年能真切感受党的力量。例如,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发生了太多的中国故事,大学生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应对和抗击疫情的卓绝成绩,使他们有契机去自我觉察、思考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认知、世界观和价值观[6]。因此,党史教育既要立足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的努力探索和卓绝奋斗,又要关注时事,解读和讲述当代世界中党的大智慧、大担当和稳健足迹,使得“党史”这本教科书更鲜活、更生动、更深入人心。
二、党建领域时事叙事的内涵与应用价值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冲击应运而生[7]。这种思潮回应了“知识至上、信息爆炸、学习型社会”的时代特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8]。它倡导多元世界观,更注重自主性,并发展出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两条枝蔓。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为解构而解构,极具批判性、否定性和颠覆性;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更加辩证和积极[9],推崇多元和谐的整合性思维模式,是传统、现代、后现代和当代现实的有机整合[10],更注重为了建设而反思[11]。叙事方法就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方法。
叙事类似于讲故事,简单来说就是叙说已经发生的事情。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讲故事,叙事的表达内容和述说方法更具建构性和引导性。它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的是充满了“意义”的故事,人们在述说的时候,每个人的角度和理解不一样,往往会忽略或遗忘一些片段,而这些片段在故事里是真实存在的,且有可能是充满能量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叙事的方法,将已经发生的故事中那些积极的、有力量的、有意义的、具有内在能量的片段挖掘和呈现出来,引导个体增强信心、坚定信念、产生动力。
叙事方法也可以被运用到党史教育中,以“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为目的的中共党史叙事主张着眼于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创新理论和党建历史等叙事内容,运用历史、逻辑、比较等叙事方法,从“上—中—下”“历史—现在—未来”“外—表—里”的叙事角度彰显党史魅力。概括来说,党史叙事囊括了从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到基层生活的微观叙事,从历史回溯叙事到当代、未来实践叙事,从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叙事到中国经验理论叙事等叙事范围,更具宏观性。党史叙事不只要讲历史,还要着眼时事[12],因此,从党建领域来说,时事叙事属于党史叙事的一部分。时事叙事重点聚焦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些重大或重要事件,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引导大学生及大学生党员,从我党应对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事件中,切身体验党的力量、明晰党史传承,理清理想信念、擦亮导航新标。
相较于传统的党史叙事,时事叙事更适合运用于大学生党史教育中。
(一)时事叙事更为聚焦
青年学生正处于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日益走向成熟却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稳定,具有易变性。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确定性、怀疑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容易模糊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使其在多元文化下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信仰日趋弱化[13]。时事叙事的方法就是聚焦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大学生自身特点和需求,聚焦当前世界、当前中国发生或正在经历的重要事件和大事件,聚焦当下主体多元、信息变幻的时代大背景,细致解读、客观建构,擦亮青年学生的眼,帮助大学生群体拨开迷障、分清是非,看到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中的伟大功绩和无限智慧。因此,时事叙事是在当今多元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背景下,高校不断科学化教育培养体系、及时更新教育教学手段,有效帮助大学生穿越理想信念“迷津”的向导。
(二)时事叙事更有驱力
时事叙事既有“时事”的及时性、代入性和体验性特征,又有“叙事”的反思性、建构性和整合性功能,有助于大学生应对重大事件发生时的冲击性和无措感,及时帮助大学生以科学、理性的视角,将其所观、所感、所思进行呈现、澄清、解读、赋意、整合,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信念体系中。因此,时事叙事在引导和驱动大学生发展丰富对国家社会的认知、增加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同时,又教会了青年学生一种全面、积极、科学的方法论,使大学生能够理清迷思、探究真理、坚定信念、展望未来。这对处于时代洪流中的青年学生来说,是应对外部冲击和压力、“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非常重要的心理能量和心理资本。
三、时事叙事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和途径
(一)坚持发展性和导航性两个原则
1.发展性原则。首先,当前大学生党史教育所面临的环境(大学生个体特点和时代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用“时事叙事”这种更为适应变化发展了的环境的方法来进行大学生党史教育。其次,发展并不等于否定和抛弃原有的教育方式,“时事叙事”的方式是在“党史叙事”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也需要在其中发展成熟。因此,时事叙事并不是脱离党史谈党史教育,而是在用好党的历史这本生动的教科书的前提下,进入当代青年的话语体系,聚焦当前我党的大事、时事,将党的信仰和力量用新的故事讲述出来、传播开去。最后,发展性原则需要我们在党史教育中有“摆荡”的思维,以“现在”为关注点,在“过去—现在—将来”中来回穿梭,将党史长河中现在的足迹和过去的成绩串联起来、拼接成党的未来发展的蓝图,使大学生立足当下、由点及面,继承传统、展望未来。
2.导航性原则。所谓“导航”,是指引导某一设备从指定航线的一点运动到另一点的方法。在这里是指运用时事叙事的工具,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引导、指引、带领,使之达到一定的目的。时事叙事只是党史教育的一种新方式,它导航的目的地,即“到哪里去”的设定是不变的。我们运用时事叙事的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党史教育的 “导航精度” 无法及时跟上青年思维发展以及时代变化发展的速度[14],需要更精准、更有效的导航。时事叙事就类似当下的“实景导航”,在新时代的历史语境下,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提供识别度高、导引性强的“坐标系”,从而更为快速精准地将当代青年学生带领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因此,时事叙事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的运用就是经典党史叙事的发展和“守正创新”,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在党史教育的路径上不断创新、贴近时代、贴近青年,及时关注时事大事的发生、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前沿动态,不断更新党史教育的“导航精度”,保证党史教育效果。
(二)利用好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个途径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教师不能只是现有书本知识的搬运工,而要做好“教授知识”与“培育人才”的载体。同样,党史教育不能“照本宣科”地回顾历史,而应从党的历史故事联系到当前党的大事时事,讲清、讲透党的历史的起承转合,带领青年大学生从复杂与变幻的时代局势中摸清规律,在后现代多元与冲突的社会思潮中理清思路。因此,课堂教育中,教师要引入时事叙事的视角和方法,及时引导大学生将纸上的历史和身边的时事联系起来,弄清楚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明白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我们终将往哪里去。
校园文化是一个校园的群体文化和灵魂,也是国家精神和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对大学生来说,在校园文化中,鲜活真实的事例、身边发生的故事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在校园文化尤其是网络校园文化中要及时加入党和国家的时事、大事宣传模块,营造关注时事、正解时事的氛围,形成时代向前、青年向上的群体文化,引导大学生向党靠近、追求进步、全面发展。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也是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理论联系實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党史教育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奉献社会。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四个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大量大学生走出安全的居家隔离环境,成为志愿者,与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一起见证党和国家“人民至上”的价值诉求[15],感受党的脉搏和中国力量,这是最有力量的时事叙事方式,让大学生参与到党的大事、时事中,让党的信念和理想直抵心底。当然,时事叙事的方法运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除了参与进去,还要讲述出来、传播开去,真正使党史教育由理论联系实际,再由实践上升到灵魂。
四、结语
时事叙事是党史叙事的发展和创新,更能贴近当代大学生特点和符合时代变化的需求。本文从时代变化需求和大学生发展特点出发,论述了时事叙事的内涵和应用价值,并提出时事叙事在高校党史教育应用中要坚持好发展性、导航性两个原则,利用好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这几个途径,引领大学生从时事大事中摸准党的“脉搏”,切实体会其中的纯粹信念和理想。
[ 参 考 文 献 ]
[1] 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2-01-05(1).
[2] 史坤坤,周良书.习近平关于高校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论述[J].高教论坛,2020(7):7-10.
[3] 常江 . 同“95 后”一起構建生活和价值 [N]. 人民日报 ,2017-01-04(5).
[4] 大学生空心病: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EB/OL].(2016-11-29)[2021-09-21].https://edu.qq.com/a/20161129/015469.htm.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 (2014-05-05) [2020-03-10].http://edu.people.com.en/n/2014/0505/c1053-2497327276.html.
[6] 张文芳,同雪莉.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J].未来与发展,2020,44(11):88-92.
[7] 李晨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2):33-34.
[8] 陈媛.“教育的后现代转向”视域下开放大学的发展进路[J].成人教育,2020,40(11):17-24.
[9] 格里芬,等.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M].鲍世斌,等译.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01.
[10] 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 温恒福.建设性后现代教育论[J].教育研究,2012,33(12):23-28.
[12] 刘洪森.中共党史叙事略论[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12(3):75-82.
[13] 陈昌兴,干承武.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青年信仰危机现象透视[J].探索,2010(2):127-130.
[14] 李蕉.重构“历史坐标系”:中共党史教育的新时代演进[J].中共党史研究,2020(1):16-23.
[15] 张轶瑶,田海平.生命政治对国家灾难叙事的伦理审视:兼论国家“抗疫”叙事模式的道德正当性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20(4):11-17.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