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瑞
摘 要:新时代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挑战依然存在。中国的警察机关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民警察自身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素养和信念。具体而言,人民警察的政治属性、职业要求和个人意识形态修养的内在性,决定了其需要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念;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舆论引导职能客观上需要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拥护;人民警察身负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职责,更需要个人具备丰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素养。
关键词:人民警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素养;意识形态安全
中图分類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0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是指有利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实现和维护统治,且被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守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不受威胁的相对稳定安全的状态。新时代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却依然存在,并呈现更为复杂之势。作为党和人民的“刀把子”,警务机关和人民警察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身负意识形态功能。其政治属性和职业要求、政治舆论引导职能及个人意识形态修养等都要求其具备丰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素养和坚定信念。
一、人民警察的人民性和职业内在要求决定了其需要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念
(一)人民警察的人民性决定其需要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念
就政治属性而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警察跟其他国家机器一样,是阶级统治的工具[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我国的警察在党的领导下行使各种职能,维护人民利益,自然也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因此,我国的警察天然具有遵循党的领导,并具有人民性的政治属性,因而也被称为人民警察。在党的历史上,作为人民警察机关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安机关,自成立之初就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履行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公安组织机构,继续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并坚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武装整个公安队伍和人民警察队伍。“坚持从政治上建设和掌握公安机关,引导全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由此可见,政治上,人民警察的人民性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
(二)人民警察的职业要求决定其需要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念
在具体的执法出警过程中,作为党和人民的“刀把子”,人民警察也必须保持鲜明的人民立场、国家情怀,进而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立场。这既可保持其坚定政治立场,确保公安姓党,又可在其行使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治理职能之时对民众形成意识形态的正向影响。
首先,人民警察,特别是作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公职群体之一,基层公安民警其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偏向、话语的政治倾向等都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相关认知。若在与群众接触过程中,公安民警表现出明显的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偏向,甚至充满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道路、模式的抱怨和指责,则会直接向民众传递出关于国家相关方面的负面信息。民众会认为,公职人员自己都不认同的理念、制度、道路和规则,为什么让我们遵守和拥护。其次,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以确保在相关执法过程中不被意识形态违法犯罪分子所影响而产生信念动摇。在意识形态领域,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激烈的博弈,受境外部分别有用心的NGO(指由西方国家、政府或民间团体资助或者直接领导的本国或别国非政府社会组织)和国内部分所谓的意见领袖和网络大V的影响,部分民众过度迷信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制度模式和国家体制等,并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和独特国情,将西方的价值观和制度模式作为尺度衡量中国的相应方面,从而认为中国的民主模式、政治经济制度和国家体制等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而进行攻击,达到一定程度势必踩踏法律红线。所以人民警察在处置这类警情时,不可避免地要与相关违法犯罪分子有你来我往的思想沟通和观念碰撞,有些此类犯罪分子甚至有着较高的文化层次和理论素养,可能在被处置过程中还试图说服和影响处置警情的人民警察。
二、人民警察的舆论引导职能客观上需要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拥护
(一)我国的人民警察肩负着舆论引导职能
我国的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无论在任何时期都肩负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舆论引导的职能。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全面提升政法干警的法律政策运用能力、防控风险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舆论引导能力。”[3]其实,人民警察舆论引导不仅关涉警察机关和公安民警的执法威信和形象,更关涉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
首先,我国的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必须做好舆论引导,这是人民警察的职责,唯此才能有效维护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执法威信和形象[4]。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的产生和普及,信息传播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民众关心国家大事、参政议政、针砭时弊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由此对公权力批评、监督的舆论也极为活跃。由于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执法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公众关注度极高,因而易于引发涉警舆论事件。积极的、建设性的涉警舆论有助于促进公安工作的开展和公安事业的进步,从而有助于提高公安队伍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则利用民众对涉警事件的高关注度故意炒作和丑化人民警察形象。这样的涉警舆论则会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执法威信和形象带来极大损害。这就需要公安机关有效应对涉警舆论,对之进行正向引导。其次,我国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包括所有的警务人员)的舆论引导能力,影响我们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在我国,人民警察是代表党和政府执法的,是党和政府的“门面”,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就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不当的涉警舆论其直接后果是损害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其延伸效应就是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5]。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表面看是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和警察的评价,说到底则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评价。因此,这种评价的好与坏,不仅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和公安干警的信任度,若负面评价过多过滥,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可能会产生由于公众对公安机关及党和政府的不信任而衍生的对公权力的对抗情绪,这种情绪的进一步扩散可能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因此,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舆论引导极其重要。
(二)社会主义舆论引导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基础
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要履行好舆论引导职能,需要人民警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人民警察只有在理念、思想、心理、情感、意志和行动上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在工作中做好人民群众的舆论引导工作。
首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郑永廷认为,意识形态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意识形态自觉自愿的认可、赞同、接受、遵从乃至尊崇,是主体对意识形态在心灵深处的相通相融和在情感、意识上的归属感[6]。依此剖析,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要履行好舆论引导职能,需要公安干警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认可、赞同和接受。只有这样,人民警察在处理日常工作与警情时,才能更好地履行舆论引导职能,发自内心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進行维护和宣导。其次,怎样才能使人民警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认可、赞同和接受呢?依据英国学者柯斯特提出的知信行理论模式(Knowledge- Attitude-Practice,KAP)的观点,知识、信念、行为之间存在依次递进关系;知识是信念的基础,信念是行为的动力。即对知识正确性和科学性的认可,会滋生对相关知识和相关知识所蕴含的观点、意识的信念和认同,而对相关知识、观点、意识的信念和认同又能激发认知主体对之的遵循和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之上的,是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检验的真理性理论和认知,能够激发认知主体对之的认可、接受、认同、尊崇和宣导践行。因此,人民警察只有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基础,并且真懂真信,内化于心,才能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念和认同,也才能在进行舆论引导时自觉地进行维护和宣导,并且因此而内生出说服力和影响力,从而产生传播力和引导力。
三、人民警察个人需要具备丰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素养
(一)人民警察要在政治思想上具备丰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素养和坚定理想信念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有着天然的关系,思想政治要素越稳定,其意识形态结构越稳定;思想政治结构出现了紊乱,其意识形态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意识形态安全则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7]。对于人民警察来说,他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就必须具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有的素养和国家政治信仰。
首先,人民警察要不断筑牢理想之基。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思想上领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魅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进践行,筑牢理想之根[8]。在政治、思想、心理、情感上强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与认同,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次,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形式上形成思想政治意志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三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信念之坚,思想之基,精神之牢,情感之真,行动之诚,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才能自觉抵制国内外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和防止腐朽价值观等因素的侵蚀,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
(二)人民警察要在实践中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管控力
在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情况下,面对国际上“污名化”“妖魔化”“西化”思潮暗流涌动。如何维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良好秩序和氛围,必须不断强化人民警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管控能力,才能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思想舆论生态,从而确保我国政治、制度、文化和社会的安全。
首先,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要德法并举。有法安天下,有德润人心。德法并举,社会安定,人心安稳。作为人民警察必须学法、懂法和守法、执法。对制造社会动乱或社会骚动、破坏社会秩序及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分子,必须依法执行,强化法律管控力;对西方反华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对境内组织和人员进行极端思想与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必须坚决打击和有力管控教育。在工作实践中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引领,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讲究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营造文明和谐、守法有德、风清气正、向上向善的社会道德生态。其次,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要把握好“网制”双全管控力度。网络走向智能化、精准化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会更加复杂化、多元化。人民警察必须积极做好抵御网络化中各种意识形态风险的挑战,建立健全和管控驾驭网络传播的体制和机制,形成“网制”双全的管控力度,这是网络“制”胜之道。在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意识形态领域总是伴随西化思潮的侵蚀和传播,人民警察应该强化网络的监管、监控力量,要创新网络传播的体制和机制,做到下“先手棋”,发展“红色地带”,打“主动仗”,压缩“黑色地带”,打击“假恶丑”,转化“灰色地带”,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能量充满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人民警察要强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亲和力的修养
亲和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走近人、感染人、打动人的前置条件。有了亲和力才能接触、沟通、交流、倾听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和动向,更好地疏导群众的负面情绪,培育健康、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首先,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厚植人文情怀。亲和力具有巨大的情感影响力,最能打动人心和感动人。人民警察在工作实践中,处处、事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厚植人文情怀和关怀,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由“改造人、教化人”的说教,转化为“关爱人、发展人”的情怀行动,用高尚的品德、人格的魅力、深厚的情怀赢得人心。其次,转化话语范式,寻找共同的接受和认同的情感叙事。有了共同的话语叙事,才能让人产生交流与亲近感。人民警察的外表具有一定的威严性,要对人改变其“严肃性”和“大先生”的形象。在与人交流中,要用百姓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大实话和大俗话;语言简明、清晰、精准,要与民众的认知、思维方式相结合,变“硬道理”“讲教育”为“情感叙事”“晓之以情”的真诚话语,增进互信,相互理解,赢得尊重。
四、结语
纵观社会主义国家兴衰存亡发展史,意识形态安全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幕就是从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被首先撕开裂口的。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作为维护社会治安,与民众直接接触最多的国家职能部门之一警察机关和人民警察,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上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其政治属性和职业要求、所承担的舆论引导职能,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职责,都要求人民警察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素养。只有这样,在行使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职能时,才能够更加坚定、坚决和有效。
参考文献:
[1]龙波.新时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构建方略[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9(3):104-108.
[2]苏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安工作论述的理论维度解读[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1,30(1):101-108.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杨山林.公安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着力点及实施路径[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1(5):103-109.
[5]李冀川.广东公安机关涉警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张平.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实证研究——基于知信行模式的理论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21(3):92-97+111.
[7]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2.
[8]庞陈敏.跟上新时代 干出新境界[J].中国民政,2017(21):24+26.
(责任编辑:麻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