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有维都林场 何允清
自脱贫攻坚战略落实以来,油茶产业成为多地区的重要扶贫产业之一,并且多地区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为了进一步降低产业投入成本,提升产业生产效率,对油茶的提质增效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同时,由于气候以及环境原因,油茶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犯,因此深入探究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油茶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对油茶进行研究成为茶农重点关注内容。
选地是油茶种植的关键内容之一。对比其他气候,油茶树更喜欢温暖且湿润的气候。因此,油茶树多种植于在我国南方黄壤或者红壤,地块应当就被土壤深厚且肥沃、保肥能力强、保水能力强、排水情况良好,同时地块的酸碱度应当处于微酸状态,pH 值应当在5 到6之间。由于油茶树喜欢温暖气候,因此在选择地块时,地块的海拔高度应当低于1000 米。同时油茶树还喜欢湿润气候,因此地块的年平均降水量应当超过1000 毫升[1]。同时满足两者条件,才能保证油茶树的丰产。在种植时,需要将油茶树置于半阳坡,由于油茶树后期需要阳光,半阳坡能够保证光照的充足性。
关于整地方面,种植者需要对地块进行整理,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和蓄水能力,进而为油茶树生长提供有利环境和帮助。如果地块位于坡度超过15 度的坡面,种植者需要采取环山水平梯的整地方式进行整地。如果地块位于坡度小于10 度的坡面,则需要利用全垦整地方式进行整地工作。
选择油茶种子时,应当优先选择无病虫害、生长旺盛的种子,并在每年冬季或次年春季进行播种育苗。通常情况下,应当选择普通油茶或者大果红花油茶进行育苗种植。为了进一步提升油茶的出苗率以及存活率,种植者可以合理利用薄膜育苗法进行育苗,即选择难积水、土壤肥沃、地势平坦的土地进行育苗,在进行播种之前,种植者需要提前对地块进行消毒,并将种子浸泡三天左右,随后阴干,再进行播种。在播种时,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撒播法或条播法,并且在撒种后需要在地块表面覆盖细土,细土的厚度约为4 厘米到6 厘米之间,随后浇水,保证种子和土壤密切接触[2]。
整形修剪是油茶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进一步增加树体的透光性,并促进油茶的光合作用,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升油茶的产量。在一年四季中,茶农应当在春季对多萌生枝进行剪除,仅留培养主枝即可。在夏季,则需要通过摘心或磨牙的方式,将养分集中,不能过度修剪。秋季修剪时则需要将多余的枝叶进行剪除,进一步改善油茶的光照条件,并强化耐寒能力,促进次年枝条生长,并进一步提升油茶的质量。修剪过程中,茶农需要在距离地面20 厘米至60 厘米的位置,保留至少三个主枝,保留的侧枝杆数量则根据树体的实际大小进行决定,如果出现枝条过长或过密的情况,以及重叠交叉的情况,则需要立刻剪除[3]。具体剪除位置可见图1。
图1 油茶修剪示意图
油茶的授粉方式属于异株授粉,能够通过嫁接的方式保留自身的性状。油茶本身没有休眠期,能够在四季维持常绿状态,因此,种植者可以在每个季节对油茶进行嫁接。但是对于油茶而言,最佳的嫁接季节为春季和秋季。嫁接时,应当选择年份在4 年至7 年的生幼树,或者一年期的生树苗,并保证树苗质量健康,没有病虫害。而嫁接过程中枝条需要选择抗病能力强、品种优良、产量较高的油茶树的枝条,并且枝条应当带有约10 片油茶树叶。油茶树的嫁接方法较多,比如拉皮接、嵌合枝接、缝接、插皮接等。在接穗存活且萌发生长之后,种植者需要将尼龙套和保鲜膜解除。
在对油茶进行施肥时,应当注意化肥中氮、磷、钾的配比。常用有机肥中氮磷钾的含量表可见表1。
表1 常用有机肥氮磷钾含量表
对于油茶树而言,氮肥能够有效促进油茶枝叶的生长,磷肥则能够进一步增加油茶果实的饱满度,钾肥可以帮助油茶提升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和坚韧程度。但是在施肥过程中,油茶树不是用氯化钾或者氯化铵肥料,安元素会降低油茶的品质和油茶的出油率。同时,由于油茶树,喜欢酸性土壤环境,因此施肥时也应当避免用碱性肥料,比如草木灰、碳酸钾、硝酸钾等。油茶树本身根系较浅,在施肥时应当尽量避免化肥被施于树冠投影范围中。如果是盛果期对油茶树进行施肥,则应当严格按照5:3:4 的比例调整施肥质量。
除此之外,适当在化肥中增加添加剂,也可以从不同方面为油茶树补充营养,比如将尿素作为添加剂,可以为油茶补充氮源营养。具体添加剂种类和用量可见表2。
表2 添加剂种类和用量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常见病,并且具备传染能力。在发病初期,仅仅会在油茶果实的表皮上呈现黑点。随着油茶生长,黑点会逐渐发展成为圆形斑点,最终导致油茶果实出现开裂现象以及脱落现象,从而使油茶的产量降低10%到30%。
茶农对油茶炭疽病进行防治时,应当提前在播种之前对种子进行拌种,采用0.2%退菌特可湿性粉剂进行处理。而在发病后6 个月至8 个月的时期,则可以利用波尔多液搭配茶枯水、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对油茶进行喷洒,喷洒三次左右即可使油茶炭疽病痊愈[4]。如果油茶已经处于发病十分严重的情况,则应当对其进行砍伐,随后通过补种的方式再种植,避免其他油茶受到传染,影响油茶产量。
油茶软腐病的发病率约为20%,但是在发病严重的地区可以达到90%,发病后会对油茶的产量造成极大影响。通常情况下,油茶软腐病是由油茶黑黏座孢霉引起的,具体表现为油茶叶片、叶缘、叶尖部分出现圆形斑点或半圆形斑点,并且呈水渍样。如果没有及时救治处理,则斑点会逐渐衍变为黄色斑点,引起叶肉腐烂、叶片脱落。油茶的果实受到软腐病侵害之后,同样会在果皮表面呈现水渍样斑点,并逐渐扩大、颜色变深,随后在3~5 天内出现果肉腐烂、脱落的情况[5]。
对油茶软腐病进行防治时,茶农可以通过增施化肥或修剪枝叶的方式进行预防,降低油茶出现软腐病的可能性。如果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则需要利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按照1:1 的比例进行混合,随后在天气晴朗时对油茶林进行喷洒,达到灭杀黑黏座孢霉的目的。
油茶毒蛾也可以被称为油茶毛虫,通常成虫的体长约为10 毫米到12 毫米,每年油茶毒蛾可以繁衍2代至3 代。初龄的油茶毒蛾主要危害叶片下的表皮以及叶肉,而达到3 龄之后,油茶毒蛾则能够取食整个叶片。通常情况下,油茶毒蛾的幼虫会在树冠顶部聚集,具备集群性特点。除此之外,油茶毒蛾还具备趋光性的特点,会在枯叶层以及土缝中结茧化蛹,而第三代幼虫则在土中化蛹。
对油茶毒蛾进行防治的主要方法包含三种。首先,茶农可以选择生物防治技术对油茶毒蛾进行防治。即利用油茶毒蛾的害虫和天敌对其进行防治,必要时可以强化对油茶毒蛾天敌的保护,从而有效消灭油茶毒蛾,为油茶提供安全保障。其次,茶农可以选择物理防治方法对油茶毒蛾进行防治。如果是3 龄前的油茶毒蛾幼虫,可以选择敌百虫或者杀螟松对油茶毒蛾进行灭杀,同时也可以选择利用肥皂水,将幼虫浸泡在肥皂水中,实现杀虫效果。最后,茶农还可以选择物理防治方法对油茶毒蛾进行防治,主要是利用毒蛾成虫的趋光性特点,展开人工捕杀。在捕杀过程中,茶农应当注意做好灭蛹工作,避免次年油茶毒蛾再次对油茶进行侵蚀[6]。
作为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油茶的种植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具备较高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油茶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发展过程中,病虫害成为影响油茶质量和发展的罪魁祸首。因此,本文对油茶提质增效栽培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随后油茶常见病虫害以及防治手段进行了一一列举。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对油茶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从而降低油茶受到的影响,进一步推动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进而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油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