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凯丰
(中共黄山市委党校, 安徽 黄山 245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必须“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的时代化要求。回顾历史,我们党执政兴国大业始终围绕发展这一主题,遵循“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紧密相关性,两者的实现路径和具象目标实质统一,实现效果和作用机理相辅相成。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蕴含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宝贵经验。这一宝贵经验是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归宿的实践验证,开辟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彻底解放的中国化道路。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中国化的新时代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奋斗的根本价值追求和规律遵循。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中国化探索中,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响应人民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始终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主义者改造世界的动力源自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为谋求人类的幸福解放事业而奋斗,马克思基于社会现实的批判,揭露现实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非合理性以及对人的束缚,提出不仅要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由此形成的“全世界劳动人民创造世界的行动指南”[1],就是要彻底打碎一切禁锢人类的“枷锁”,最终“改变世界、解放全人类”,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一最高命题的实现创造政治、社会和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孜孜探索中,不断形成了不同时代的中国式表达。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所说的“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2]辩证地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路径。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的现代化不仅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3]。江泽民强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4]。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5]。党的十七大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入党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更加丰富,路径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6]“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赋予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一最高命题新的时代响应,这一论断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精神实质,形成了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化路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强调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阶段任务,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阶段任务、重大原则,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造,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跃迁。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社会形态,社会总是从低级形态向更高级形态发展的,并在发展中不断解放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当基本矛盾集聚到无法调和时,就会破除旧的体制机制,构建新的社会形态,为人的全面发展构建新的社会空间,这是社会发展所遵循的规律。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遵循社会规律。一是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向度看待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形态上升发展中,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不断和解,人在不断地了解自然、顺应自然,社会关系在不断地改良和重构。人类社会发展由“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性”再到“自由个性”,这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决定的,以物质性为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从“人的类本质”向度看待人的全面发展。人作为类存在物,在全面发展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不断融合,人在不断适应社会、适应生存中改造自身,“个人是社会之中的个人,社会之外没有人”[7],人的全面发展本质上具有顺应社会发展的自觉,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结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和需求来考虑。三是从“人的主体性”向度看待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本身,个体差异性和发展差异性,以及需求多元性要求每个人都能实现符合自身特质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类社会相对个体而言总是无限的,个体生命相对人类社会而言总是局限的,甚至是非常渺小短暂的,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无限的空间和无尽的需求。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8]。这当然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人的个体差异性与社会丰富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个体,顾及全体,坚持人民至上。由此可见,这是基于满足社会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深刻把握。
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并不断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从而持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9]这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对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指引下的具象要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此为目标。一是就美好生活本身而言,历史发展时代进步赋予美好生活新的内涵,不同个体不同境遇催生美好生活新的期待,美好生活在过去时、进行时、将来时中循环反复螺旋上升,形成人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二是就人的全面发展而言,人在异化的劳动和社会关系中消减幸福感,“人从与自然界的异化关系、从与他人的异化关系中解放出来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最后解放”[10]。把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目标,为人的全面发展校准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提供了源动力,能够将人从异化关系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能够切实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就人的主体性而言,这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落脚点。以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基于“人的类本质”特征,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增强主体性,能够自由能动地实现个体发展,推动实现“人性的完全复归和个性的彻底解放”,进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
人的全面发展源于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追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具体化形象化。在坚持人民至上的探索实践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规律遵循和实现路径更加清晰,为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中国式道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顺承前两次历史决议的基础上,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形成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1]6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2]139。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六个坚持”中的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性的根本价值,是对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把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者们在人的全面发展不懈探索中逐渐凝结成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经验总结、百年奋斗的制胜法宝,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1.坚持为“全体人”谋发展,以“全体的广泛性”为向度
从马克思人学革命所创立的科学的个人观来看,“人民至上”不是西方倡导的极端个人主义下的“个人至上”,“人民”是由“每个人”构成的“全体人”。全体人追求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描述的未来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13],“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要实现全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由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才能得以实现。未来社会就是要追求“个体”自由发展与“全体人”的共同发展相统一,“全体的广泛性”实质上形成了共产主义者本身与人民的融合统一,因此形成坚持人民至上的最终价值归宿,这是永远不可颠覆的价值真理,为了“全体人”共同发展而进行的一切活动必然会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拥护和坚定支持。
2.坚持“自由全面”的发展,以“个体的全面性”为向度
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能遮蔽个体特点,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是人的主体性全面发展、独特性充分发挥,每个人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不能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对立起来,“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15]。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人的类本质,人的先天“自在性”与社会系统需求的“自为性”和“自觉性”相融合,不断实现由“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变,以此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发展不仅在于“个人的自由性和全面性”的程度,还在于个人的社会关系丰富程度,“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6]295。必须不断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外部条件,不断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增强人的自主性和存在感。“个体的全面性”就是以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特长喜好,充分而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在自我价值的追求中,劳动已不再是人的负担,而是人的需要。
3.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以“人民的主体性”为向度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人们对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认识不同,经历了神主宰、王权主宰、人民主宰等阶段。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7],这里的两个“绝大多数”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运动的“主体”和“对象”的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的体现。毛泽东同志早就洞察到中国劳苦百姓只能依靠自己谋求自身解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2]16。马克思主义者最终形成了人民创造历史、决定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和实践逻辑。坚持人民至上,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来推动历史改造世界,必须坚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此逻辑下循环释放人民的主体力量。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全体的人、最广泛的人的发展,也必须是每个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每一个体能够作为主体参与发展、创造发展条件、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整个过程都必须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一百年来,在解放人和发展人的进程中,坚持人民至上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始终践行的根本立场,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充分的实践依据。
1.民族解放,重构人的全面发展制度基础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环境受到极大破坏,作为“自然的人”所必须的生命生存安全受到威胁,作为“社会的人”所应有的思想意识受到禁锢,自尊心自信心濒临危机。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坚持人民至上,主要任务是破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构建能够促进全体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境遇下,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有局限的,人的发展以提高革命斗争能力为重点,以增强荣辱感使命感、提高民族凝聚力为主,这是破解当时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的需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向度来看,旧中国劳苦大众的发展方向比较单一,发展内容不够全面,但“人的全面发展”所蕴含的“主体的人”的广泛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展,“绝大多数人”都在为创造全面发展新空间而努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不断增强“主体的人”的全面性,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同时也不断增强了“主体的人”的个体发展,培养了具有革命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最广泛的人。
2.个体解放,建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初步具备了政治、制度、社会基础,但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持续奋斗。要在“一穷二白”的现实基础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中国人民政治、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成了迫切需要。政治上要实现国家独立、人民民主,经济上要创造物质财富来满足生活保障,个体生活追求上,每个人都要有学习文化受教育的权利,如此才能实现人的个性独立与能力解放。从“人的全面发展”向度来看,突出“社会的人”的社会主义性质,人的发展朝着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方向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劳动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曾因现实基础和曲折历程受到局限。但是,这一阶段“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不断趋向统一,塑造社会主流意识引领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统一奠定了基础。
3.物质解放,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明显提升。人的物质需求、社会关系不断丰富,“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明显得以发挥。同时物质需求、思想活动的多样性凸显出“个体的人”的独立性、活跃性、差异性,也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人的全面发展关乎理想信念、道德素质、守法意识等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漫长渐进延续发展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显著特征。改革开放前人的全面发展的曲折局限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不稳定现象有一定的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思想混乱。邓小平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18]这一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四有新人”的发展导向。从“人的全面发展”向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促进了“人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的发展”,“自由发展”作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路径得以发挥,人的多样性特点、多元化发展不断丰富,为“物化人”向“文化人”转变,“僵化的、‘单向度’的人”向“能动的、全面的人”转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4.精神解放,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人民至上,丰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理念,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时代新人,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实现路径更加清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社会必要,也有了现实可能。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16]330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有不同的测度标准和实现效果,资本主义国家受私有制、阶层固化、集团利益博弈的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局限,社会主义社会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既尊重了“自然的人”的独立性,又遵循了“社会的人”的群体性,将个人修养、家风传承、社会责任、国家社稷融合统一。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构成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发展促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正在不断推进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每个人都能通过自身奋斗追求幸福,实现自我发展。放眼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将国家治理、社会进步、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如此高度的统一。
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更加呈现出它的具象性、普适性和丰富性。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能够推动社会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外部合力和综合能力,汇聚成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磅礴伟力。
1.顺应现实需求的具象性,激发人的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
人民群众在不断追求个体愿望、实现自我发展中创造历史。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主体是“许多单个意志”的人,是具有不同的需求、计划和愿望的人,实现路径是每个人都自觉地和有目的地活动,每个主体的能动作用都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为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因不同境遇呈现不同具象,个体在追求和实现自身需求中不断创造幸福、激发内生动力。“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19]14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12]140。奋斗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必然路径,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能够维护人民追求幸福的权利,创造人民追求幸福的机会,保障人民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持续激发人的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
2.顺应现实需求的普适性,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外部合力
从恩格斯的“合力理论”来看,个体力量如同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叠加汇聚成集体力量的合力线。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顺应了现实需求的普适性,将会消减无数个体的分力,提高合力集中度,实现个体意志和集体意志相统一。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12]31。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就是集中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形成最大公约数;以人的共同需求为出发点,找准了同心圆的圆心,将最广泛的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绘入同心圆内。救亡图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探索,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绘出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最大同心圆,都坚持了人民至上发展理念,在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中不断形成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20]235。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能将最广泛的人的全面发展之力聚合起来,形成推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磅礴力量。
3.顺应现实需求的丰富性,增强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低水平“有没有”的生存需要,转变为高质量“好不好”的生活需要,不断丰富的现实需求提高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质量与成色。一方面是个体的现实需求不断丰富,人的全面发展不同于剥削社会人的异化发展,当人的发展需求被异化为剥削者的需要,甚至异化成机器的附属品,自然会削弱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创造力,只有当“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1],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70美好生活越丰富,人的现实需求也越丰富,人的全面发展动力就会越足,能力也会越强。另一方面是整体的现实需求不断丰富,个体差异性和需求丰富性叠加成整个社会庞大的现实需求体系。科学理论和政策制度要发挥效能,就在于满足社会的共同需求,统一社会的共同意志,满足社会的多样需求,激发社会的创新创造,让现实需求和社会供给保持高水平动态平衡。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不再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这样就会增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能力。
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曲折、探索艰难,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遵循历久弥坚。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社会背景下持续创新不断发展,形成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样式”不断彰显中国式发展道路的显著优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外部条件、现实需求和衡量标准都在发生变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顺应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从人的全面发展到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般理论到具体现实的巨大跃迁,是远大目标与实现路径的有机统一,是一脉相承指导思想与一以贯之基本方略始终贯穿的一根理论红线。
党领导人民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丰硕的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但西方常以人权问题指责干预中国,极力虚无历史,试图瓦解和击溃民众意识形态阵地,掏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根基。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传承来之不易的实践成果,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坚持中国道路、传递中国方案。一方面要把握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关系。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和人民建立起了血脉联系,形成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经验,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坚持群众路线,瓦解了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进攻,这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成功之要。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要同社会进步、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人类命运联系起来,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全民共享发展、全面共享发展、共建共享发展和渐进共享发展;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路径,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保障,昭示中国之治,展现大国担当,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世界环境。另一方面要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继承和发扬来之不易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发展蓝图。一是继承理论成果,坚持一脉相承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者不断继承和扬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总结了各阶段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二是继承实践成果,坚持一以贯之的基本方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政治制度基础,构建了“人人尽展其才,人人皆可成才”的发展环境,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由全面的发展追求自身价值。三是擘画发展蓝图,坚持一张蓝图的千秋伟业。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坚持人民至上才能立足长远,统筹协调谋发展,形成个人、社会、国家、民族的需求相统一,不断实现人与人平等发展、人与社会融合发展、人的发展与国家社稷需要相一致。
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越来越丰富,呈现具体化、交织性、复杂性特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增强实践性,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共产党人价值观、治国理政方法论有机统一。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2]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在追求人类解放、探索社会规律中始终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人民广泛性不断演进,人民主体性不断彰显,就在于我们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二是坚持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是为了人民而发展,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相统一的发展,“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19]65,“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19]4都是为了人民,为了千家万户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全民共享的发展,是发展动力和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彰显人民的广泛性和主体性,依靠人的丰富性和创造力,全民共享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条件,在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中持续推进。三是坚持治国理政方法论。人的全面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必须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3]必须问需于民认识世界把握方向,这是治国理政的前提基础;必须问计于民系统谋划科学决策,这是决定政策的执行和效果的关键环节;必须问政于民改造世界服务人民,这是推进自我革命不断改革创新的动力之源。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所做的一切工作才能经得起人民评判、实践检验、历史考验。
新时代面临新的历史方位和国际环境,必须“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24]420。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遵循历史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一是遵循历史规律。人是历史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科技进步,人类正在更加深刻地认识过去,也在更加深远地影响未来。人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存在,个体追求自由发展不能跨越历史超越现实,不能以时下、局部的标准去虚无历史、质疑现实,应该将人的全面发展摆在整个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中去看待。二是遵循社会规律。人具有社会属性,随着现代社会智能化、全球信息化推进,人的社会关系不断变化,既要以人的全面发展来适应社会对人的全面性需求,又要以社会的丰富性来满足人的广泛性特征,从而“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三是遵循自然规律。人具有自然属性,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不断摆脱自然束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必须和自然相依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2]39,“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12]39。现代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不断增强,更加要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必须和自然相融合,不能漠视自然规律突破自然底线,人类一切活动都必须在生态承载范围内进行。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下,应该从“大历史观”和“全球观”的视角,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能为了当下人的发展而损害后来人,不能为了部分人的发展而损害其他人,不能为了人的发展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马克思认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5]526。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高度丰富的基础上。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偏低,而且区域、城乡、群体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2020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2.56∶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要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将浙江省作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来建设推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4]503,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支撑同向同行,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来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还要以共同富裕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多样化需求。首先,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上了共同富裕的突出短板,在数量质量成色上创造了奇迹,开辟了中国式道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兜底保障。其次,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解决区域和城乡间的不平衡问题、发展的不充分问题,构建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城乡间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强内生动力推进共同富裕,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共同的发展基础。复次,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三次分配制度,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红利,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必须不断推动共同富裕,丰富人的需求内容和层次,畅通向上发展的渠道,以基本需求保障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以价值追求遏制低层次的物欲需求,推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人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19]30。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了科学判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的论述精粹而丰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信息爆炸催化了美好生活的多元化标准和人民群众的比较心理,也催生了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人民有更多的美好憧憬和幸福期许,对美好生活的标准不仅是物资富足,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要追求公平正义的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突出了人民的“广泛性”和美好生活的“现实性”,让每个人都能结合自己的现实境遇形成对美好生活的合理预期并为之奋斗,如此才能汇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激发“人的主体”作用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论述突出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需求的“丰富性”,让人的全面发展与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高水平对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5]531。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在这样无数次拓展、迭代中不断丰富,必须不断增强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才能实现。在美好生活指引下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谋划长远有预期、系统全面有重点、稳步发展有制度。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将目标指引与阶段推动相结合,将全体人的推进和人的全面推进相结合,既要牵住“牛鼻子”,又要兼顾系统性;必须坚持底线思维与高线思维相结合,因人而异差异发展,保障发展的最低要求,不断拓展向上发展的层次和空间,既要营造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环境,又要激发每个人向上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必须坚持完善制度设计与合理引导预期相结合,既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又要引导人民形成物质获得、精神满足、价值追求相统一的全面发展新格局。
新时代,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与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标相统一,充分汲取理论与实践成果养分,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美好生活指引下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