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海基后勤”对我海上保障基地建设的启示*

2023-08-04 21:20周麟璋
舰船电子工程 2023年1期
关键词:海基半潜船后勤保障

朱 柯 周麟璋 张 齐

(陆军勤务学院 重庆 401331)

1 引言

随着国家战略空间和海外利益的不断拓展,中国海军走向深蓝、走向远海已成为必然,远海军事行动离不开持续、高效的后勤保障[1]。美军“海基后勤”为其远洋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深入研究分析美军“海基后勤”理论与实践,认真学习借鉴其经验做法,建设符合我军特色的海上保障基地,对于提升我海军海上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海上保障基地的功能及应用分析

海上保障基地,是在海上为武装力量提供各类后勤保障的浮动型基地,是破解远洋军事行动海外落脚点和补给基地严重缺乏的难题的重要手段。建设海上保障基地,必须厘清海上保障基地的功能定位,认真分析典型运用,才能有的放矢。

2.1 海上保障基地的功能分析

海上保障基地应在不依托岸上基地的前提下,在指定海域为任务部队提供与岸基相同的后勤保障。因此,海上保障基地应具备野战综合保障基地“供、救、运、修”功能。

1)物资海上储存与补给

根据海上军事行动后勤保障需求,在预定海域储存任务部队遂行任务所需油料、淡水、干货、弹药等物资;在不依靠岸基码头的情况下,在海上接收物资,为任务部队和任务舰艇进行海上补给。

2)伤员海上救治与后送

在海上实现疾病诊治、手术治疗、病房收治、健康体检等功能,具备外科急救手术、损伤控制手术、重症监护与复苏等能力;对重伤员实施以手术为主的救治措施,实现稳定伤情、安全后送。

3)兵力海上投送

为直升机海上起降提供平台;运送军事行动任务所需人员、各种武器装备;搭载登陆艇、气垫登陆船等小型两栖作战舰艇,实现兵力“由海向陆”“由舰到岸”投送。

4)海上人员休整

在海上为参加军事行动的人员提供住宿和临时性休整,确保人员保持和恢复战斗力。

5)装备海上抢修

在海上为舰艇、车辆、武器装备提供临时抢修和战损抢修。

2.2 海上保障基地的典型应用

2.2.1 两栖作战后勤保障

两栖作战,作战空间广阔,多种作战行动交织并行,参战力量高度合成,部队长时间、远距离脱离后方,物资消耗量大。两栖作战后勤保障地位突出,主要保障模式有编队伴随保障、战区岸基保障、前沿预置保障、远海空投保障、海上基地补给等[2]。海上保障基地可将物资储存分发、卫勤救治等兵力置于登陆作战战区以外的海域,可实现“超地平线”的后勤保障,提高两栖作战后勤保障基地的机动性、灵活性、安全性,同时减少陆基设施的建设。

2.2.2 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

1)护航行动后勤保障

目前,我海军远海护航行动后勤保障采取以伴随保障为主、岸基保障为辅模式,护航过程中适时在一些友好国家港口停靠实施补给。然而,担负伴随保障的综合补给舰,不能实现兵力投送、人员休整等功能;动用他国港口需通过外交部门协调,有时还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限制。中国海军第一批护航编队到达亚丁湾后,61天没有靠港补给,两艘战斗舰艇在护航全程124 天都没有靠港[3];2020年初,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严重,海军护航编队全程170天未靠港休整[4]。

2)撤侨行动后勤保障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赴海外经商、务工、学习、旅游。同时,海外中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遭遇侵害的可能性增大,海外撤侨行动时常发生。撤侨行动通常面临远离本土、时间紧迫、撤离人员多、危险不确定性等问题,2011年利比亚撤侨,中国共调派182 架次中国民航包机、5 艘货轮、24架次军机、1艘护卫舰,并租用70架次外航客机、22 艘次外籍邮轮、1000 班次客车,共撤出35860人[5]。2015年也门撤侨,中国海军首次直接靠泊交战区域港口,安全撤离621 名中国公民和279 名其他国家公民[6]。这两次撤侨行动,由于没有海上保障基地,护卫舰受自身保障条件限制,或为撤离行动提供掩护,或将侨民撤离至附近港口,撤侨实际由民船或客机转运回国[7]。海上保障基地可为撤侨行动任务部队提供基地化后勤保障,为撤离侨民提供临时生活服务。

3 美军“海基后勤”理论及实践

海基后勤,即海上基地后勤,可使美军实现超远距离兵力投送、“由海向岸”后勤保障等,为两栖作战及其他军事行动提供支援。美军为实现“海基后勤”能力,从理论、装备平台等方面开展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3.1 美军“海基后勤”的理论演变

美军“海基后勤”是其海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和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1971年4月,美军《陆战队公报》杂志文章《海上基地:真正的两栖作战》提出“不需要在滩头建立补给基地,而从浮动的基地上实施作战”的观点,首次推出“海上基地”概念,其本质是海上后勤基地化保障[8]。

1992年,美国海军发布《由海向陆——为美国海军进入21世纪做准备》,提出“由海向陆”概念。1994年,颁布《前沿存在——由海向陆》,强调“通过海上基地提高灵活性”。

1996年到2001年,美海军陆战队先后发布《从海上发起的战役机动战》《2010年及以后的海上预置部队》《海基后勤》和《陆战队21世纪战略》等顶层文件,将海上基地作为陆战队三大能力之一。

2002年,美海军发布《海军转型路线图》和《21世纪海上力量》,提出21世纪美海军必须具备“海上打击”“海上盾牌”“海上基地”三种核心概念,与此相适应,美海军为实现从“抢滩登陆作战”向“远征机动作战”的转型,提出“海基后勤”理论,强调依托海基舰船,对海上和岸上军事力量实施机动、快速、精确的后勤保障,从而减少对岸基后勤的依赖。

2006年,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联合发布《海基能力》,将海基能力概念转变成了条令文件,并在《海军作战概念》《海军陆战队作战概念》等后续一系列文件中进行描述,从而推动了美军各智库在海基能力及其运用研究。至此,美军各军种基本完成从海基后勤、海上基地到海基能力的认知,并逐步达成共识[9]。

从美军“海基后勤”理论演变过程看,无论概念称谓如何变化,其核心内容都是“从海上实施保障,减少对岸基后勤的依赖”。

3.2 美军“海基后勤”的装备平台

海基后勤在美军军事行动准备、部署、主导、稳定等各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实现海基后勤目标,美军不断论证设计相关装备平台,并通过实践检验,不断改进性能。

3.2.1 海上预置舰

美军于1979年11月启动“海上预置舰船”计划,1986年成立“海上预置舰队”[10]。美军预置舰以租用商业船舶为主,分为海上预置舰、后勤预置舰和战斗预置舰。海上预置舰主要用于支援海军陆战队,编为3 个海上预置舰中队,每个中队可运载陆战队1 个远征旅(1.73 万人)30 天陆上作战所需的装备和后勤物资;后勤预置舰主要包括油船、集装箱船、货船,主要用于支援国防后勤局、海军、空军;战斗支援舰主要用于支援陆军作战,储备美陆军两个重装师(3.4 万人)30 天作战所需的给养、油料、弹药及其他物资[11]。预置舰船驻留于世界热点地区附近,一旦需要,可就近对美军任务部队实施保障。海上预置舰队具备一定的物资储备能力和机动保障能力,但舰船对港口和码头依赖性大,在海外港口实施保障时,必须在征得港口所在国的使用许可或两栖攻击部队占领安全区域情况下进行;在无码头地域必须搭建临时码头,还需特种作业船辅助,不仅耗资巨大,还会影响甚至延缓军事行动的节奏。

3.2.2 海上浮动前进基地

1992年,美国国防部启动移动式海上基地(Mobile Offshore Base,MOB)研究,并拨专款予以支持[12],先后确定了海况、靠泊方式、飞行甲板、可移动性、可维修性等设计标准[13]。MOB 由多个半潜式模块连接而成,各模块具有其特定功能,但是,MOB 存在体积吨位过大、拼接时间过长、航速过慢、且易受打击、维修成本过高等缺陷。

3.2.3 机动登陆平台舰

2007年,美国海军提出机动登陆平台舰(Mobile Landing Platform,MLP)概念。MLP按商用船舶标准设计,拥有大型系留装置、舷侧斜坡、起重机、液货储存设施、医疗设备、住宿模块、车辆集结待命区、直升机着陆点等模块,其主要任务是提供从海到岸的物资运送,以减轻对国外港口的依赖。第一艘“蒙特福特角号”(USNS Montfort Point)、第二艘“约翰·格雷号”(USNS John Glenn)、第三艘“刘易斯·B·普勒”(USNS Lewis B Puller)分别于2013年5月、2014年3月、2015年6月开始服役。前两艘MLP 主要履行后勤职能,以“蒙特福特角”号为例,该舰基于“阿拉斯加”级商用远洋油轮设计,长233m,宽50m,满载排水量8.3 万吨,航速15 节,续航力9500 海里,可储备1439m3JP-5 航空燃料,450m3饮用水[14]。第三艘MLP 舰则被建成了作战基地,其主要执行支援海上反走私、特种作战、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

3.2.4 远征移动基地舰

2015年9 月,美国海军用字母“E”代表“远征支援舰”,将第三艘MLP 舰“刘易斯·普勒”号改称为“远征移动基地舰”,代号ESB,用于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各种军事行动后勤保障。ESB 配备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可为机载水雷对抗及特种作战提供支持;配备飞行甲板和机库,支持MH-53E 直升机起降;可提供住宿、工作空间和军械储存。以“刘易斯·B·普勒”号为例,该舰采用双层甲板设计,上层飞行甲板面积为4831m2,具备直升机夜间起降能力,拥有两个大型机库,配有JP-5航空燃料、零备件仓储设备。下层甲板由模块化集装箱任务舱组成,主要于存储作战支援装备、小艇和弹药。第二艘ESB“赫谢尔·威廉姆斯”号(T-ESB-4)、第三艘ESB“ 米格尔·基思”号(T-ESB-5)分别于2018年2月、2021年5月开始服役[15]。

4 对我军海上保障基地建设的启示

尽管我海军与美国海军的战略和作战构想不同,但随着我海军使命任务的调整,建设符合我军事行动需要的海上保障基地的需求日益凸显。美军海基后勤理论及实践,对我军海上保障基地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4.1 科学规划海上保障基地建设工作

4.1.1 确立理论牵引

美军海基后勤不是单一概念、装备的问题,其发展较为曲折。从提出“海上基地”概念开始,进行了长达20 余年的辩论,其间美国国防部、海军、海军陆战队、陆军等多次更改作战条令,最终统一思想,形成建设模式。我军必须以未来海洋战略和海上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现实问题为依据,构建符合我军特色的海上保障基地理论,包括建设指导思想、原则、建设方法、运用方法等内容,以理论牵引海上保障基地建设及运用的各项工作。

4.1.2 强化需求分析

以美军机动登陆平台舰(MLP)为例,概念提出后,经过验证、选型、设计、建造到交付使用,全过程中注重需求分析,对建造规模、功能设置、使用场景等都进行过论证,避免了建设的盲目性。我军海上保障基地必须以满足遂行我军海上多样化军事行动后勤与装备保障任务为目标。一是满足海上维权行动中大批量船艇在远海长时间执勤作业的综合保障需求;二是满足登陆作战行动中部队重装备过驳、岛礁卸载、伤病员救护、舰船拖救抢修等保障需求;三是满足海上搜救行动中人员救捞撤离、应急医疗救护、舰船援助拖救等保障。

4.2 灵活确定海上保障基地功能模块

美军海基后勤注重模块组合运用,海上预置舰由各种专业舰船组成,各舰船执行相应专业保障任务;远征移动基地舰舰载模块可根据任务需要安装与拆卸,安装野战医院模块,即可作为医院船使用;安装维修类模块,即可成为海上抢修船。我军海上保障基地亦可使用模块化、组合化形式构建,各种模块灵活搭配,以适应海上情况复杂多变、保障内容综合多样的特点。

4.2.1 物资储供模块

物资储供模块是物资海上储存和综合补给的平台,主要由综合补给舰、油船、干货船、集装箱船等构成,具体应依据物资类型和储存管理要求确定。油料储供模块,应以综合补给舰为主,运油船、油化船为辅构成;淡水储供模块、弹药储供,模块以综合补给舰为主;干货储供模块,可由干货船、集装箱船构成。

4.2.2 海上卫勤救治模块

海上卫勤救治模块以医院船为主,亦可通过其他船舶加装医疗设备改装而成,并按国际法规定,船体水线以上涂成白色,有红十字标识,悬挂本国国旗,且在桅杆上悬挂白底红十字旗。卫勤救治模块应有专科救治设备,多种救生设备器材以及良好的生活设施。

4.2.3 运输投送模块

运输投送模块是由海上运输、由海向岸投送的平台,主要由半潜船、高穿梭运输船、大型滚装船、干货弹药船、驳船等构成。

4.2.4 装备抢修模块

装备抢修模块以修理船为主构成。设船体、机电、武备等修理车间;配备发电机组、空压机、精加工机床等设备;设置仓库,用于储存工具、备品、材料等;可提供维修工具、配件及各种材料。

4.3 大力研发海上保障基地装备平台

海上保障基地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装备平台。美军海基后勤所需装备平台主要是已有船型改装,这样既节约了经费,又缩短了建设周期。我海军海上保障基地装备平台的研发,应借鉴美军经验,并充分结合我军未来海上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实际需求,量力而行。

4.3.1 利用半潜船改装

从源头上追溯,美军的海上基地船是由半潜船发展而来的。半潜船的主要优点在于:一是甲板面积大,既可停放各种作战车辆、气垫船,又可作为直升机起降的飞行甲板;二是通过压载水调整来改变装货甲板的水线高度,可不依托岸上码头实现各类重型武器装备和物资的卸载;三是配有先进的动态定位系统,能使船舶稳定定位于任何预设位置,便于其在海上与其他船舶对接。我国具备半潜船制造能力,已拥有数十艘民用半潜船,中国海军首艘半潜船——“东海岛”号半潜船也于2015年7月开始服役[16],某民用半潜船于2020年参加过海上直升机起降、补给训练[17]。因此,我海军已具备将半潜船改装成海上综合保障基地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4.3.2 利用民船改装

美军海上预置船队所租用的民船都是经过改装的,机动登陆平台舰、远征基地舰也都是基于已有民船设计方案改装的。我国民船资源丰富,在改装为国防用途方面进行了不少实践。民船改装方案有两种,一是改装在用民用散货船或大型集装箱货船,二是以民用散货船或大型集装箱货船为母型进行有限设计和建造[18]。针对不同的船型和战时运用要求,制定相应改装内容,主要包括船体结构加强;增加军用通信导航设备;专业保障模块预置等。

4.3.3 利用退役舰艇改装

美国海军曾将退役的“庞斯”号船坞登陆舰改造成海上浮动前进基地(Afloat Foward Staging Base,AFSB),供“海豹”突击队在一些热点地区使用[19]。我军可将退役的两栖登陆舰、登陆艇、工程船、交通艇等改装成海上保障基地的装备平台。改装时应注意:一是视情拆除舰艇原有武器装备,以增大装载面积;二是适当加装吊装设备,以实现物资装卸功能。

5 结语

建设海上保障基地,减少对岸基后勤保障的依赖,是提升海上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在认真分析美军海基后勤理论和装备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军未来海上军事行动的现实需求,构建符合我军特色的海上保障基地。

猜你喜欢
海基半潜船后勤保障
维修型半潜船推进器辅助锚泊定位能力分析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装备走向智能化
全球半潜船运输行业竞争格局与前景
北斗三频海基JPALS无故障导航算法
半潜船改装及起浮“世越号”稳性校核
浅谈广东省海洋观测网体系建设
宋楚瑜、王金平、夏立言是海基會接任人選?
半潜船压载空压机螺杆咬死故障处理
金门岛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主要教训及启示
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