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类型化发展探索
——以《扬名立万》为例

2023-08-04 05:07:09孟赵育瑶郭玉琼
声屏世界 2023年5期
关键词:类型化孤岛

□孟赵育瑶 郭玉琼

作为悬疑类型影片,《扬名立万》运用孤岛模式,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孤立、封闭的别墅中,遵循“案发—探案—破案”的叙事顺序,穿插闪回、悬念、反转等叙事技巧,继《风声》《十二公民》之后再次开启我国孤岛模式悬疑类型电影的探索,为国产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的类型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

孤岛模式悬疑电影:概念释义和发展现状

孤岛模式又称暴风雪山庄模式,首次运用于1933 年埃勒里·奎因的推理小说《暹罗连体人之谜》,后1939 年在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无人生还》中产生了一套完整的叙事体系。孤岛模式意味着故事发生场景具有孤立性、封闭性,具体表现为一群人聚集在孤立、封闭的空间内,离奇事件陆续发生,凶手隐匿其中,众人需要进行搜证、推理完成自救。悬疑片是商业电影类型之一,往往以曲折跌宕的人物命运、扑朔迷离的情节变化和有待揭示的事实真相来吸引观众,使观众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中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本文综合“孤岛模式”和“悬疑电影”两个概念,以“孤岛模式悬疑电影”指称运用孤岛模式叙事体系的悬疑电影。

从埃勒里·奎因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孤岛模式一经运用,便在英美国家引发悬疑侦探小说创作高潮。孤岛模式悬疑小说《无人生还》首次出版即收获超一亿册的销量,随后1945 年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在美国拍摄完成电影《无人生还》,孤岛模式出现在银幕上,被更多人熟知并受到广泛关注。《无人生还》此后被苏联(1987 版电影)、英国(2015 版英剧)、日本(2017 版日剧)、美国(2020 版电影)等改编翻拍,孤岛模式悬疑影视作品创作渐成气候。以《无人生还》为开端,欧美国家经典孤岛模式悬疑片佳作频出,如1957 年米高梅公司的《十二怒汉》、2003 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致命ID》、2007 年帝门影业公司的《迷雾》、2010 年派拉蒙影业公司的《禁闭岛》、2017 年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的《东方快车谋杀案》、2019 年福克斯探照灯影业的《准备好了没》与狮门影业的《利刃出鞘》、2020 年二十世纪福克斯新版本的《无人生还》、2022 年二十世纪影业的《暂无出口》等。其中,《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北美取得1.02 亿美元票房,全球票房达3.52 亿美元。《利刃出鞘》全球票房达3.13 亿美元,在2020 年获第92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绝大多数获得高评分高票房的孤岛模式悬疑电影都出自美国,原因如下:首先,具有发达的电影工业体系和成熟的电影运作模式的好莱坞为孤岛模式悬疑电影在美国的发展提供了经验积累、技术保障和产业链条支撑;其次,美国孤岛模式悬疑小说、剧本的成熟发展为同类型电影改编奠定基础。上述市场反响热烈的影片大多由脍炙人口的原著小说改编而成或精良的优秀剧本,这使得改编电影在叙事上具有完整的故事结构与丰富的情节内容计。在传播效果上,由于原著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而改编电影的群众基础也坚实,电影从拍摄到上映全过程都会受到广泛关注。最后,孤岛模式悬疑电影满足了美国观众的观影需求。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及人们娱乐、审美需求的提高,电影类型越发丰富多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迎来持续时间最长、破坏力最强、影响力最深远的经济大萧条,出现了公司倒闭、工人失业、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出现偏差,靠政府救济金支撑的民众沉溺在消费的快感中。这时候,具有“造梦属性”[1]的电影成为美国民众的“避风港”,[2]民众的精神需求与华尔街的金融支持使电影产业与美国经济呈现出反增长的趋势,经济危机反而助推美国电影业的发展,成为好莱坞制片厂制度与类型电影形成、发展的动力。美国电影反映社会焦虑的悬疑恐怖作品创作风潮顺势而出,为希区柯克进入好莱坞将悬疑电影类型片发挥到极致做好了充分的市场准备。希区柯克自1940 年执导《蝴蝶梦》开始,不断推动后经济危机时期美国悬疑类型电影的繁荣,让美国民众得到视觉效果与心理效果并重的娱乐和审美体验。在类型化发展过程中,美国悬疑片将犯罪、神话、民俗、动作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衍生出推理类、神秘类、孤岛类等多种子类型。孤岛模式悬疑电影在1945 年出现于美国大银幕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该类型电影通过限定空间带来的代入感与重重悬念带来的紧张感,能有效转移战后民众的恐惧和痛苦心理,释放民众普遍的焦虑、压抑等情绪,因而备受青睐。希区柯克悬疑电影创作传统、好莱坞类型电影生产基础、美国观众对悬疑电影的观影习惯等成为孤岛模式悬疑电影在美国长盛的推手。

从20 世纪中期的反特务谍战片到20 世纪末的刑侦案件片,再到近年方兴未艾的烧脑犯罪片,悬疑片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虽未成主流但并不缺席。2009 年上映的谍战片《风声》可谓国产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的开山之作,传统谍战题材与外来新颖的孤岛叙事模式相结合对观众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影片最终取得2.35 亿元人民币的票房佳绩。2015 年,徐昂导演翻拍米高梅公司的《十二怒汉》而成的《十二公民》上映,在中国大陆累计票房1402.6 万元人民币,这是继《风声》之后我国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的又一次尝试。在国产孤岛模式悬疑电影在沉寂五六年后,2021 年《扬名立万》突围而出,又一次引发关注。当然,相比国外同类作品层出不穷,国产孤岛模式悬疑电影尚处于探索阶段,远远未能满足民众的观影需求,发展空间依旧很大。

《扬名立万》与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的类型范式

类型电影可以视为格式塔,即“以类型观念作为指导,按照各种不同类型(或样式)的既定要求而创作出来的影片,注重影片制作标准化与格式化的把握”。[3]悬疑电影作为类型电影,通过逻辑推理和情节反转制造戏剧性,叙事呈现模式化,人物呈现复杂化,悬念设置技巧突出。《扬名立万》结合孤岛模式叙事体系,严格遵循并明确示范了悬疑类型片范式。

别墅:悬疑电影场景空间。别墅、古宅、厂房、村寨等是悬疑类型片常见的故事发生地,当情节局限于这类场景空间时就形成了孤岛模式,如《扬名立万》的故事发生、推进、完成全过程几乎都在别墅之中。在民国时期的上海,一群失意的电影人应制片商之邀来到曾发生过凶杀案的别墅。一行人进入别墅即进入孤岛环境,失去社会文明规范的保护,孤立、封闭的空间不仅带来悬念,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这群电影人围坐在长桌旁梳理案情、编写剧本,打算通过拍摄“三老案”在电影史上扬名立万,而凶手正与他们共处一室。制片商要求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完成剧本,否则谁也出不去。骇人听闻的凶杀案、陌生的受限空间、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的关系将人物的不安情绪不断放大,给影片带来悬疑色彩和戏剧冲突,也引发观众的推理猜测。

相似的情景也出现在电影《无人生还》中,职业各异的八个人物收到欧文夫妇的来信,被邀去小岛别墅开派对,晚餐后八人围坐在长餐桌旁等待主人的归来,一则指控十人(八位客人与两名仆人)杀人罪行并要求偿命的广播打破了平静,八人惊慌失措想要离开又因海上天气恶劣被迫滞留,就此展开对欧文夫妇的死亡留言的探寻。两部影片都以别墅为叙事空间,叙事主线都是人物围坐长桌旁展开对事实真相的推理,以此不断推进情节,有限的空间限制了人物的行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爆发、膨胀,直至高潮点得以释放。显然,从场景空间来看,《扬名立万》是标准的孤岛模式悬疑类型片。

“案发—探案—破案”:悬疑电影叙事顺序。 类型电影往往遵循固定不变的叙事程式。常规悬疑电影多以“案发—探案—破案”的顺序叙事,展现主人公陷入重重迷局并坚持不懈探寻真相的故事。《扬名立万》严格遵照此叙事模式,并在其中穿插巧合、闪回、反转等推进情节发展。这群电影人意外发现别墅是凶杀案的案发现场,为了自保也为了探寻真相展开案件搜证与分析推理。李家辉在情节发展中发挥“侦探”作用,其他人跟随李家辉的思路搜集证据、审问凶手、分析案情,一起接近真相。在探案和破案阶段,没有血腥、惊悚的画面,主要通过人物之间的讨论推进剧情,在不断的猜测和推理中把握线索,在疑问和反转中反复渲染悬疑色彩。探案、破案阶段则运用闪回交代之前的案发情况。众人查明真相后,齐乐山还原案发现场时也配合闪回夜莺入选花魁和齐乐山去舞厅寻找夜莺的场景,闪回手法的运用保证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与逻辑性。

悬念和反转:戏剧性元素的运用。 悬念与反转是常见的戏剧性元素,“‘悬疑’之于悬疑电影,就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般关键”。[4]悬念是指“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欣赏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代”。[5]反转是通过将故事情节反向转化来打破观众预期,以逆向性思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扬名立万》主要通过“制造悬念-解密-反转”来推进故事情节,影片共设置两个悬念与四次反转。第一个悬念在影片一开始,制片商约电影人开剧本会,场地却选在满地枯叶、破败不堪、毫无生气的别墅。镜头对比别墅宏大堂皇的气势与凄清寂寥的氛围,暗示别墅即凶案现场;第二个悬念是在分析案情过程中李家辉无意间发现齐乐山带着死刑犯的脚镣,这表明人物具有特殊身份,瞬间增加了影片的悬疑感。第一次反转是大家认可凶手齐乐山的陈词后,又发现其行凶动机并不成立,此前推理均被推翻;第二次反转为陈小达与李家辉在通风管道内发现一顶假发;第三次反转出现在齐乐山顺势借用众人的推理判断结果将凶杀案与法国医生案联系在一起;最后一次反转则是电影公映后李家辉发现夜莺尚存活于世,大家原本认为的真相只是部分真相,所有人都被带进齐乐山的骗局。悬念和反转的设计推动着影片的推理节奏,持续保持和增强影片的悬疑感,而孤岛空间的环境限制,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和刺激感,达到了观众情绪与故事情节的同步契合。

复杂性:悬疑电影的人物设定特征。 悬疑类型电影人物一般具复杂性,《扬名立万》中几乎每位人物都有复杂的经历,如李家辉因为勇于揭露黑幕而丢了记者的工作,只能转行当匿名编剧;导演郑千里追求艺术价值,但迫于市场转型做商业烂片;关静年被誉为默片皇帝,被时代抛弃而失业;制片人陆子野野心勃勃、八面玲珑,实则血本无归只能孤注一掷。影片中最为复杂的人物是齐乐山,他集凶手、复仇者和正义捍卫者于一身,为营救被三老迫害的夜莺,只身将三老杀死在别墅。他没有寄希望于警察,而是凭一己之力铲除奸恶。齐乐山是一名军人,有正当职业,当他面临法律难以清晰界定的犯罪行为时,自己就会充当审判者对犯罪者进行惩罚。齐乐山也扮演着复仇者的角色,其捍卫正义的过程夹杂着为夜莺报仇的私愤,他的行为既是对正义的追求,也是对正义的亵渎。

这些经历复杂又身处困境的人物一开始面对危险时畏惧退缩,真相逐渐明朗后则陆续表现出对正义的向往与执着,这也印证了悬疑电影人物设定复杂化的突出特点。孤岛空间内人物行动之间的碰撞有利于展现人物的复杂性,而复杂化的人物设定反过来又增强了行动的戏剧性和可信度,使电影故事线从多重视角展开,这都强化了悬疑电影的类型特征。

暗色调镜头:悬疑电影的视听语言特色。阴暗的环境镜头是悬疑电影常用的表现手法,具有烘托氛围、暗示人物命运和情节走向、奠定主题基调、外化人物心理、增添紧张感等作用。《无人生还》中用别墅窗外电闪雷鸣的天空、瓢泼的大雨与汹涌的海水三种景观来暗示别墅内人物面临的凶险遭遇。导演为这些具有隐喻意味的景观镜头用上暗色调以增加观众的紧张感,如关静年、李家辉乘车到达别墅时,影片用了两个暗色调空镜头展现满地落叶与荒凉破败的别墅,有效营造出神秘不安的气氛,为后续揭晓此处便是凶杀案现场做铺垫。

非典型“麦格芬”设计:“麦格芬”的本土化表现。《扬名立万》虽然属于悬疑类型电影,但其内容展现方式又与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作品有所不同。希区柯克的电影以“麦格芬”的精妙设计著称,而“麦格芬”即“悬疑电影中角色们必须拼命追逐,可观众却可以毫不关心的东西”。[6]《扬名立万》中的三老案可视为导演设置的“麦格芬”,其是将电影人聚集到别墅的促因,是展开故事主线的引子,也是推进剧情发展的动力。但《扬名立万》中的“麦格芬”又并非观众“可以毫不关心的东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自觉地会跟随情节推进思考三老案的前因后果。“命案”是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背后常常关联伦理道德、法理法律、公平正义、行业规范等,《扬名立万》的观众显然无法忽视作为故事基础的“命案”,且这种非典型的“麦格芬”设计具有明确的社会警示意义。

通过对《扬名立万》故事场景、叙事顺序、戏剧构造、人物设定、视听语言、“麦格芬”设计等进行分析,可见其遵循了悬疑电影类型范式。电影创作上的范式化有利于形成电影类型,明确观众群体,精准市场定位,最大程度满足观影需求,达到预期的商业效果。无疑,《扬名立万》的成功实践对我国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的类型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产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类型化发展前景

类型化是电影商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电影商业化的重要手段,这是“商业电影生产自身的物质条件决定的”。[7]在当前中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关键时期,中国电影如何类型化发展以做大市场、提升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票房收入与市场反应来看,《扬名立万》是一部成功的孤岛模式悬疑电影,其既预示着该类型电影的发展前景,也为该类型电影的制作提供典范。

中国电影市场的转型升级。从《风声》到《十二公民》再到《扬名立万》,国产孤岛模式悬疑电影一再巩固国产原创的价值意义。同时期的中国电影市场经历转型升级,见证了国产科幻大片元年到来、国漫崛起、新主流电影爆发、“中国叙事”成为核心主题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与电影市场的良性升级让更多优质创作者被挖掘,电影人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每年不乏不倚赖流量明星和大制作的精良作品问世引发市场热烈反响的作品。这无疑为国产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类型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国产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类型化发展既要借鉴汲取美国好莱坞电影等的成功经验,也应立足国内社会环境,尊重民族文化和观众观影喜好,彰显该类型电影的中国特色,从而汇入电影的“中国叙事”体系。可喜的是,在电影《扬名立万》中,我国电影人已有意识地结合海外经验进行本土化尝试,例如对希区柯克电影的“麦格芬”设计进行本土化改造、褒扬中国文化传统的侠义精神。中国电影市场的转型升级撬动了电影工业的建构发展,更多资本和人才的加持也为优秀的剧本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电影工作者应抓住机遇更新电影观念,完善电影生产机制,加大创作投入,促进好莱坞类型模式与民族本土内容的结合。

观众群体的接受观念变化。电影创作者在不断把握观众的审美观念和娱乐需求,以此推动电影类型化发展。国产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票房收入从《风声》的2.35 亿元人民币到《扬名立万》的9.23 亿元人民币,不仅说明国民收入与消费能力提升,也显示出新时代观众接受观念的发展。

《扬名立万》成功的背后是“剧本杀”以高参与度、沉浸式、强娱乐性、逻辑性和社交性而在中国走红,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活动。《扬名立万》上线之初便被称为“剧本杀”电影,孤岛模式悬疑电影可谓“剧本杀”游戏的影像呈现,电影观众与游戏玩家一样沉浸在无处可逃的封闭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代入影片人物的情绪,真切体会人物的紧张心理。“剧本杀”游戏逻辑推理的推进形式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好奇心,而且可以缓解和释放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其角色扮演的体验方式也容易让年轻人产生共情,宣泄年轻人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绪,促进了年轻人自我真实个性的展示,因此成为受青年观众青睐的娱乐方式。《扬名立万》将孤岛模式“剧本杀”游戏搬上银幕并收获热议和好评,意味着很大程度满足了当前年轻观众接受心理中的“期待视野”。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西方悬疑文学传入中国并流行,新世纪我国出现了原创孤岛模式悬疑小说小风潮,作品如《惊魂十四日》《惊变23天》《钟塔杀人事件》等。孤岛模式悬疑文学作品为此类型电影积累了大量的粉丝观众,“剧本杀”游戏风靡、国内悬疑文学受众群体发展与《扬名立万》引发市场热烈反响,都表明观众期待国产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类型化发展。

经济价值显著。 电影类型化与电影商业化密不可分,实现经济效益是电影类型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扬名立万》票房成功直接向电影制作公司、投资公司显示出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类型化发展的经济价值。孤岛模式悬疑电影具有投资小回报大的显著特点,《扬名立万》仅需一栋别墅内的一两间房再加六位主演即可完成。由于场景相对单一且演员不多,与其他类型电影相比,孤岛模式悬疑电影拍摄支出大大减少,这也能够优化电影制作及营销等的资金结构,把钱花在“刀刃上”以得到最高回报。《扬名立万》投资不超过5000 万人民币,拍摄周期55 天,对照最后9.23 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可见低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尤为显著。可以说,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类型化也意味着为国产商业电影探索出一条高收益的发展路径。

当然,孤岛模式悬疑电影与其他模式悬疑电影不同,封闭空间的局限性是其吸引观众的关键,也对创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战。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展开叙事,让复杂人物集体出场,合理设计“麦格芬”,不断设置悬念和反转,恰当运用镜头语言,精准调动观众情绪,都并非容易的事。这是孤岛模式悬疑电影需投入的智力成本,而《扬名立万》显然提供了重要范例。

结语

《扬名立万》作为国产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的一次成功探索,开启了该类型电影的新纪元。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在“剧本杀”游戏的助推下,已经渐渐被观众熟知并认可。悬疑电影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是类型电影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孤岛模式悬疑电影通过特殊的场景设置将观众完全带入沉浸式剧情体验过程。在当前的中国电影创作环境和市场氛围中,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类型化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当然,人们应该看到剧本创作难度大,引发观众好奇心及探知真相的渴望这一剧作核心竞争力的欠缺,可能成为孤岛模式悬疑电影类型化发展的瓶颈,这就对电影创作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类型化孤岛
孤岛记
香格里拉(2023年1期)2024-01-04 02:47:50
孤岛脱困
不再是孤岛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行政法论丛(2018年2期)2018-05-21 00:48:36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从路况报道看广播“类型化”新闻的要素构成
传媒评论(2018年11期)2018-02-16 07:32:00
透过电影《八万里》浅谈西藏电影类型化思考
孤岛求生记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