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党史学习教育铸牢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08-04 03:25陈敦山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党史西藏共同体

张 浩,陈敦山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P44)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理应将开展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党史中蕴藏着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素材和资源。在西藏高校开展好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挖掘整理党史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有利于引导各民族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推动大学生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西藏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P39),这为当前和今后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和我国“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现实国情提出的重要理论创新和现实命题。西藏高校开展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内在要求,也是抵御外部敌对势力分裂渗透的客观需要。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P34)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初心使命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同时对卓越人才的需求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新时代高校要自觉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历史重任呼唤时代新人,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西藏高校依托党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2]。同时,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凝心聚力,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内在要求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蓝图和目标,这是党中央赋予西藏新的历史使命,也是当前和今后西藏各项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指导工作,提出“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工作要求,为进一步做好西藏工作指明了方向。

西藏高校大学生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和西藏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先后于2018 年给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 周年致贺信、2020 年给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对西藏高校和西藏教育系统提出殷切希望。西藏高校依托党史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贺信、回信精神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有利于教育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增强“五个认同”,形成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的“铜墙铁壁”,促进西藏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有利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不断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全区各地区、各行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良好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凝心聚力。

(三)抵御外部敌对势力分裂渗透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年来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民粹主义等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全球疫情、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给世界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加剧。美西方国家始终不愿意看到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全面围堵和打压中国;西方国家也利用所谓“民族”“人权”等为借口不断攻击和抹黑中国,在涉疆、涉藏、涉台、涉港等方面频频发表不当言论,发出错误信号,妄图牵制中国的发展步伐;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不良思潮也不断粉墨登场,通过歪曲历史、恶意抹黑和污蔑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等手段,妄图消解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境外“三股势力”“藏独”等分裂势力也伺机在意识形态领域分裂渗透,与我争夺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这些因素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出严峻考验。

西藏高校依托党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进一步唤起各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优良传统,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各民族大学生进一步认清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遏制、打压的现实,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危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抵制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渗透,筑牢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防线。

二、党史为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滋养

党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蕴含了大量的民族团结教育素材、涵养了厚重的红色教育精神谱系。在西藏高校开展好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挖掘和整理党史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并将其有效融入西藏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利于引导各民族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中华民族观,增强“五个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党史中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

“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3](P240)。党史中蕴藏着丰富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相关史实,能够为西藏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不竭动力。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各族人民在探索救国方案过程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且义无反顾地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1921年7月,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水族邓恩铭作为出席会议的13 名代表之一,参与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土地革命时期,在毛泽东同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下,革命志士中涌现了壮族韦拔群、黎族黄振士、畲族蓝飞鹤等革命英雄,他们将革命的烽火燃遍广西百色、海南陵水、福建惠安等广大民族地区。[4]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号召之下,各民族同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积极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实现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琼崖纵队、回民支队、东北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抗日力量此起彼伏,当时由共产党人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驰骋于冀、鲁、豫广大敌后战场,被毛泽东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5]这些抗日力量秉持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以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在抗日战争的伟大浪潮中,中华民族空前团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增强。在解放战争期间,各族人民积极支援解放事业,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分别有数百万计的各族民兵和民工积极支持解放战争事业,为前线运送物资、救治伤员,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8年时间里,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秉持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共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淬炼。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各族人民始终心向党、心向祖国,始终坚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最高准则,把对党、对祖国的赤子之心转化为爱国守边的行动自觉,谱写了西藏人民生动的爱国主义篇章。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经过平叛和民主改革获得解放的西藏百万农奴,以极大的爱国热情,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支前行列中。据统计,山南、林芝、昌都、江孜、阿里5 个地区和拉萨市,总共出动支前民工32237 人,占当时西藏总人口的2.66%,占当时西藏劳动力的6.01%;筹集民畜1057头(匹),支援糌粑112万公斤、酥油3万公斤、牛羊肉66万公斤、柴火150万公斤、马料48万公斤、蔬菜15万公斤。[6]可见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军民团结一心的结果,也充分体现了西藏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生活在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卓嘎、央宗姐妹,在父亲桑杰曲巴的影响和带领下,始终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坚定信念,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边疆的国土,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和时代赞歌,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西藏山南措美县哲古镇卓德村的顿久老人,出生于农奴家庭,亲眼见证了国家从弱到强的巨变,他用亲手缝制和悬挂国旗的方式,在50余年里手缝200多面国旗,表达自己感党恩和爱国之情。西藏各族人民以实际行动彰显了边疆人民群众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生动展现了西藏人民认同和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朴实情感。

(二)党史中蕴含了大量的民族团结教育素材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思想,以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7](P7)。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影响和感召之下,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共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挖掘和整理党史中蕴含的民族团结素材,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有效传播,有利于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牢固树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战胜各类艰难险阻。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充分践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制定了团结少数民族同胞、尊重少数民族群众风俗习惯的有关政策,充分展现了民族团结的伟大情谊。红军长征中途经四川大凉山地区,率领红军经过此处的刘伯承司令员主动与彝族地方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共同见证了红军与彝族同胞民族团结深情厚谊。[8](P130)。1949年9 月底,12 名国内少数民族代表响应中共中央1948 年4 月发出的“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号召,克服重重困难,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襄建立新中国大业。[4]20世纪60年代初,因为自然灾害严重,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一些孤儿院出现了食品短缺的困境,3000 多名幼小孤儿营养不良。在全国面临经济困难之际,内蒙古地区许多当地牧民主动收养了这些孩子,把这些孤儿视为“国家的孩子”,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抚养,让这些既是孤儿又非孤儿的孩子个个长大成人,各民族成为血肉至亲的命运共同体,“三千孤儿入内蒙”后也传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的佳话。2008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8.0 级强震,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武装警察部队先后派出十多万人奔赴灾区,各省市区立即派出了救援团,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进入抗震第一线,全国各族人民自发为灾区群众捐款、捐物,汇聚成抗震救灾的磅礴力量,共同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辉乐谱,生动演绎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壮丽场景。

在西藏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广泛动员和组织全国各省市支援西藏,实现了互帮互助、共同繁荣发展。中央确定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政策以来,中央有关部委协调配合,17 个省市和多家央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在干部人才、项目资金、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交通运输、教育医疗、扶贫助困、就业拓岗等方面全方位对口支援西藏,为西藏持续稳定发展源源不断贡献力量。从2015年以来,医疗人才和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先后启动,为西藏地区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有效提高了西藏当地教育医疗人才培养和发展水平。截至2022年8月,援藏中央单位和各援藏省市先后派遣10 批援藏干部支援西藏建设。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从内地奔赴雪域高原,他们讲政治、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一时间,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成为全国疫情重灾区。在疫情面前,各民族同胞情同手足,共同支援湖北和武汉抗疫。在自身医疗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西藏仍然派出医疗队驰援武汉,并为湖北省抗疫捐款捐物。2022年上半年,西藏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向疫情严重的陕西、吉林、上海等地伸出援助之手,回报内地省市长期以来支援西藏的兄弟情义。2022年8月,西藏疫情形势严峻,全国各兄弟省市通过派遣医疗队、捐赠抗疫物资等方式积极支援西藏抗疫工作。西藏和各兄弟省市在抗疫斗争中的团结互助、并肩作战的动人场景,充分彰显了铭刻在各族人民心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党史中涵养了厚重的红色教育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各个时期的奋斗历程中,构筑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9]。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认真学习党的红色精神谱系,有利于帮助各民族大学生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大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意志,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伟大建党精神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丰富的样态,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2021年9月,中宣部公布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名单,这些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勇拼搏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精神动力。每一种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战胜特殊困难,完成特殊使命所形成的。每一种精神背后都蕴含着无数感人故事,都闪烁共产党人与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光芒。

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奋斗历程中同样也树立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构筑了党在西藏的精神谱系,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西藏留下了厚重的红色教育基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加快推进西藏解放的进程,隶属于新疆军区的独立骑兵师率先组建136人的“进藏先遣连”,于1950 年8 月从新疆开赴西藏。先遣连一路翻昆仑、过达坂、蹚激流、克“高反”,之后天降奇兵般地出现在雪域高原的阿里地区,圆满完成党中央及全国人民交付的进藏大业。[10]许多先遣连战士英勇牺牲在行军和战斗中,献身于西藏解放事业当中,这一英勇壮举铸就了“先遣连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西藏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还逐渐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复杂的西藏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品格的集中体现。[11]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3000 多名英烈捐躯高原,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12]21世纪以来,为了加快西藏建设,进一步密切西藏与内地交往联系,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于2001年正式开工,十万筑路大军满怀建功立业的壮志,迅速集结,坚定地迈向青藏高原“生命禁区”。他们以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克服高寒缺氧等恶劣环境影响,攻克了高原冻土、生态脆弱等铁路建设世界级难题,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近五年时间的艰苦奋斗,确保青藏铁路全线通车。青藏铁路广大建设者在这一过程中构筑起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这些均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西藏高校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三、依托党史学习教育铸牢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西藏高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党史中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的素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于铸牢各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西藏高校可以通过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育载体、加强实践体验、延展网络场域等举措,以党史学习教育促进各民族大学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整合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化

课堂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也是西藏高校以党史学习教育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党史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广泛分布在高校各门课程中,要善于从整体入手,聚合各门课程中的优势教学资源,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一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深化党史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7](P33)。高校的各门思政课当中均蕴含了丰富的党史资源,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思政课就是由党史贯穿而成,并以不同视角回顾党史,解读党史,阐释党史。从内容角度来看,“高校思政课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党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就是通俗化、具象化的高校思政课”[13]。通过思政课教学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的历史教育,能够引导青年大学生从党史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抗日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这些党史素材可以极大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4]。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善于将这些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讲深讲透,帮助大学生感悟到历史事件背后所蕴藏的道理。同时,党史内容也会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西藏高校各门思政课教学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要结合本课程的理论逻辑和内容体系,将党和国家最新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征程和历史成就讲清楚,善于挖掘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案例和故事,将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高校在开展党史教育中,应注重各门思政课之间的协同配合,互为补充,同向发力。二是积极利用课程思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高校各门课程中都具有育人的作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5]。要通过课程思政,根据高校各门课程的实际,结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建设的伟大奋斗历程,巧妙地融入高校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着力点,善于挖掘各门专业类课程中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养分,与各门思政课形成同向同行的教育效果。三是利用特色课程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利用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等特色地方课程以及党史类相关选修课等课程资源,同时与高校党校培训、支部书记党课、理论宣讲等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结合。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不断完善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依托党史资源串联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群,共同形成教学合力。

(二)丰富党史学习教育载体,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式多样化

结合西藏高校教书育人工作实际,在汲取现有经验基础上,不断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和载体,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一是多形式促进各民族师生互学共融。以“三联三进一交友”“民族团结结对子”等活动为抓手,通过开展主题党团活动、主题班会、谈心谈话,邀请离退休老干部、翻身农奴、优秀校友现身说法等方式,充分融入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师生共学,增进大学生对党史的学习领悟。二是将党史学习教育素材有效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可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促进各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学校充分利用各类文化墙、展板、橱窗、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宣传媒介,加强党史知识宣传;利用建党节、国庆节、“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开展党史主题活动;利用主题演讲、朗诵、话剧、爱国歌曲合唱、民族团结锅庄舞等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在传承红色文化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充分利用西藏高校发展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西藏高校发展历程本身就凝结着丰富的党史资源,要充分重视挖掘校史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价值。西藏各高校发展建设史中凝聚着各族师生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优良传统,是西藏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科书。通过参观校史馆、校史征文、校史知识竞答、退休老教师讲校史等活动,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牢记校训精神,传承优良传统,砥砺奋斗品格,争当“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模范大学生。

(三)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力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验场景化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6](P134)要深入学习和感悟党史,除了理论学习之外,离不开必要的社会实践进行强化。人只有通过个人实践和亲身体验,才能对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悟,进而强化认同、引导实践。西藏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精心设计和策划实践方案和教学路线,让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的党史知识有机融入实践教育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在实践场景中发现和感悟党史的真理内涵,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力量。一是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7](P33)。西藏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在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更是诞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和英雄模范事迹,比如昌都战役遗址、“八一农场”、谭冠三纪念园、阿里“先遣连”旧址、山南烈士陵园、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办事处旧址、西藏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克松村党支部旧址等这些西藏红色资源,都有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都具有超级感染力。[17]西藏高校可以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党团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实践等方式,组织各民族大学生到这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深入学习和感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实现和平解放、进行伟大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二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大创”实践调研等活动,走进基层、走向一线、走到基层群众身边开展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活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14],在基层一线感受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意志。三是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组织青年学生骨干尤其是学生党员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校内师生服务;走进校外社区街道、乡镇基层和福利院、干休所、特殊学校等单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党史学习实践效果,促进各族学生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增强服务社会责任意识,在社会实践中见证各族同胞民族大团结的生动场景。

(四)延展党史学习教育场域,拓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空间网络化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和大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把党史学习教育延展到网络空间,能够突破现实教育场景的空间约束,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良性互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史教育资源贯通网络场域,增强教育和传播功效。一是与时俱进优化整合网络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18](P318)。要整合学校校园网、微信、微博、抖音、易班等官方平台资源,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严把政治观;要坚持系统思维,增强各类平台的协同运作,同向发力;要坚持创新理念,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善用新媒体,多样化、多形态推送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做好学生网络思想引领,掌握主阵地,弘扬主旋律。二是积极开展网上学党史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网上党史答题、网上重走长征路、新旧西藏对比教育、纪念革命英烈网上扫墓、微党课等多种形式的线上学习活动。三是注重培养大学生党史学习网络媒体素养。当前,网络上各类信息良莠不齐,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传播虚假和不良信息,歪曲我党光辉历史,散布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对党史学习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产生不良影响。西藏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媒体素养,增强网络领悟力与判断力,以正确的党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类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筑牢抵御敌对势力分裂渗透的思想防线,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友爱的网络教育空间。

结 语

西藏高校开展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经略西藏、治理西藏的生动实践,都可以为西藏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西藏高校要以开展大学生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挖掘和整理党史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宝贵资源,进一步整合内容,丰富载体,强化实践,拓展场域,不断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建设幸福美丽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培养更多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党史西藏共同体
都是西藏的“错”
爱的共同体
第一次学党史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神奇瑰丽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