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在逻辑探析

2023-08-04 03:25:41刘权政赵绥生刘静宇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刘权政,赵绥生,刘静宇

(1.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46;3.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通过共产主义社会以实现“天下为公”这一人类数千年来的社会理想,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题中之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和根本奋斗目标,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奋斗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与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拯救近代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和建设探索阶段、改革开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的四个阶段中,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国情和党的中心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着对“共同富裕”这一重大命题的理论思考,总结凝练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极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回顾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伟大成就时指出,在新时代的十年中“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P11)面向未来,到二○三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P24)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逐梦共同富裕的百年实践、艰辛探索及思想历程,充分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和文化逻辑。

一、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

《共产党宣言》于1848 年2 月21 日在伦敦以单行本形式的首次发行,标志着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坚定而明确地指出,未来理想社会将是“自由人联合体”,并以此超越“物的依赖”和“人的依赖”。这种“自由人联合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设定了未来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想状态,这个理想状态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所要求社会的共同富裕所要达到的最高阶段。因此,共同富裕既是马克思主义者毕生的奋斗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基本原则。经过对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深刻分析,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P187)马克思主义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类通过生产实践不断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条件,不断摆脱贫困追求富裕和更理想生产生活状态的历史。在以往数千年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无法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所以有限社会财富的分配只能通过贫富对立即阶级对抗的方式来进行。“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只是因为在人类发展的以前一切阶段上,生产还很不发达,以致历史的发展只能在这种对立形式中进行,……”[3](P336)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第一次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将具备使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将最终消除贫富两极对立的阶级对抗,实现从少数人富裕到共同富裕的跨越。“生产的发展使不同社会阶级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的错误。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3](P759-760)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更是关于全人类解放、实现所有人共同富裕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指出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的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29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描绘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未来社会,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充分涌流,全社会实现了共同富裕,从而能够为每个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的社会。所以,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命题,实现人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领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理论逻辑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经过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P3)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并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和目标要求,使我国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事业大大前进一步。中国共产党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为民实践,全面小康社会的圆满建成,不断深化着对共同富裕的实践和认识,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先进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理论的崭新境界。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价值追求

《共产党宣言》强调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主义者自始至终是最彻底推动社会进步、追求共同富裕的力量,他们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坚决同过去“传统的所有制关系”进行“最彻底的决裂”,整个社会实行共有财产,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未来社会人类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会因为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共享,最终达到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而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最大的幸福。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一部“最坚决的”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第一句就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她的根本性质与宗旨,决定了她的人民立场,决定了她必将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把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P19)2012 年11 月15 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宣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 年1 月11 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再次强调指出: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关系我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而不再仅仅是经济问题。因为中国共产党只有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才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党获得人民的广泛拥戴,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坚定人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念,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而奋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断推动和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逻辑和根本价值追求。

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数千年的恒久价值追求。早在古代中国的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就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然而,从孔夫子高举“仁爱”的思想,到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再到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三民主义”,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实现“大同”的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5](P1471)人类历史上以往的各种社会形态,由于历史局限与社会制度的原因,都无法实现广大社会民众的共同富裕。原始社会的氏族和部落成员虽然完全平等,没有贫富差别,但石器工具带来低下的生产力决定了那只能是绝对贫困条件下的平等。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文明中,私有制生产关系条件下的以手工工具为标志的落后生产力,决定了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实现相对意义上的富裕。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机器化大生产使人类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创造力,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物质生产不足的矛盾第一次发生了逆转,出现了以“生产相对过剩”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资本的贪婪本性及其资本私人占有制度,使得资本主义制度下巨大的财富创造能力不仅无法带来社会共同富裕,反而加剧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人类历史上只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才为人们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可能和现实的经济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不过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初步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共同富裕、安乐幸福的生活,进而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一切社会条件。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作出了实事求是的概括,这个概括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彻底扭转了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仅仅停留在“生产关系”领域的特征上面。由此可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上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要义,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共同富裕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强大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超越贫富对立现象,实现国人数千年来的“大同”梦想即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我们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逐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好和发展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P45)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中,一定要深入基层社区、深入群众生活,盯牢抓紧广大人民生产生活中最直接的困难和最严峻的挑战。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力争在国家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制定更多惠民生的政策和暖民心的举措,最大限度地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P46)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是把目前我国现有的财富进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来完成,而是要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团结一致和共同奋斗,把共同富裕的“蛋糕”做大做好,然后借助于完善合理的分配制度把这个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大的“蛋糕”切好分好,让全体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的实践逻辑。

四、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是建成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P24)全面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许多标志性的特征,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P22)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类具有大量创造财富能力的象征性标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人类在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劳动经验,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的结果,必然将跨越漫长的渔猎文明、农耕文明而迈入工业文明,从而开启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最先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领,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西方现代化进程正在不断暴露出它的诸多弊端和致命缺陷。西方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的崛起过程,伴随的是殖民掠夺、民族压迫、种族歧视、不平等的国际分工、恃强凌弱不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以及贫富严重两极分化、资源迅速枯竭,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族群与社会阶层撕裂、无休止的党派政治缠斗、国家治理危机等等。事实已经并必将继续证明,西方现代化的工业模式破坏了自然环境,西方现代化的商业模式破坏了社会环境。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的体现,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是无法解决的。这种现代化不具备带给人类一个美好世界的禀赋,换言之,它不是人类所期望的理想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实践中,对人类探寻更具正义性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P22)基于我国具体实际并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特色表现在五个方面: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当然,不能割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西方现代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全面学习、辩证取舍、深刻扬弃西方式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P24)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中国人民的事业,她必将践行发展目的为了人民、发展过程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践逻辑。

五、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由小变大、由大变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越来越好,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P17)步入新时代,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出发,必须同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中国大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沃土,作为真理之树的马克思主义方能根深叶茂、开花结果。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智慧和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就是古人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其中就包含了“共产主义”的理念;蕴含的“为政以德、民为邦本”就是我党今天贯彻执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蕴含的“自强不息、革故鼎新”与我们党解放思想背景下的改革开放不谋而合;蕴含的“任人唯贤、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而“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角度的再现。因此,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的战略目标中,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结合起来、贯通起来,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持续不断地推陈出新,方能做到古为今用。坚持同广大人民生产生活中日用而不觉的优秀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给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越来越鲜明的中国特色,以此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群众基础、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让具有普遍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牢牢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共同富裕的理论渊源和价值源流,中国共产党坚持共同富裕思想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深刻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逻辑。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贫困是数千年来人类社会的顽疾,摆脱贫困,实现富裕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从这个视角来看,一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一代代中国先进的思想家、有为的政治家为实现天下普罗大众的共同富裕贡献了毕生的智慧与力量,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礼记·礼运》“天下为公”社会理想的向往、陶渊明《桃花源记》对“世外桃源”的生动描绘,无不反映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共同富裕幸福生活的期盼和憧憬。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提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小康社会理想。古代儒家很早就提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渴望天下人人平等。在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屈原在《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管子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把富民提升为国家治理的首要任务。孔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诘问(《论语·颜渊》),充分体现出利民、富民的政绩观。荀子提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的观点,精辟地论述了国富建立在民富基础之上的辩证关系,并提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的主张(《荀子·富国》)。秦汉以后富民、利民的民本思想继续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延伸发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追求人民共同富裕和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代有为政治家们的崇高追求。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在于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响亮地提出的“共同富裕”口号,高举起了“共同富裕”这一面大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目标,完全契合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和思想文化传统,极大地唤醒了勤劳的中国人民奔小康幸福生活的朴素感情,凝聚起亿万中国人民的财富创造激情。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边疆治理现代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