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艺术历史悠久,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意蕴独特,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变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气韵”。总体来说,古筝艺术中的“气韵”始终存在。“气韵”中的“气”主要是指弹奏过程的气息,“韵”主要是指演奏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想要抒发的思想意识。“气”“韵”之间的有机融合,可展现出我国的古典审美意识。“气韵”对于古筝艺术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它能清晰直观地传播古筝艺术的思想,触发演奏者情感,让古筝演奏者和欣赏者之间形成在审美上的高度统一。因此基于“气”和“韵”两个层次,针对古筝艺术中的“气韵”展开相应的探讨和研究,对于提升古筝艺术作品质感和质量,对于推动我国古筝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丰富我国的文化艺术体系,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概况
我国现代古筝艺术最早的发展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刚刚实施改革开放,国内社会风气出现了巨大变化,社会大众的审美受到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变得更加开放,这也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新途径。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古筝艺术发展更为开放化、多样化,融入了全新的创作思维以及方式方法,古筝艺术家们更多地探索其中的音乐语言,例如在古筝艺术之中融入地方戏曲、少数民族民歌等艺术内容,使古筝艺术得到了持续创新。
不仅如此,新的古筝弦序,与传统的古筝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点,现代古筝的筝码处于面板的中间位置,左侧为七声音阶弦序,右侧为五声音阶弦序,增强了筝的音量以及共鸣,凸显出不同音阶的音色特征,同时在演奏过程中更容易完成复杂的转调,可以与其他乐器配合演奏。但是要想通过演奏古筝,凸显出古筝艺术的“气”和“韵”,需要在保留传统古筝特色的同时进行创新,从而真正演绎出“气韵”。
2“气韵”的内涵
“气韵”为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发展过程中在审美情感上的一类表达形式,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在于谢赫的《画品》一书中被提及。在书中,作者指出了绘画“六法”的评价标准,提及了“气韵”这一词语。所谓“气韵”,指在绘画作品的创作上,需要体现其具备生命力和精神力。在谢赫的《画品》之后,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提及“气韵”这一词语。五代时期的荆浩在《笔法记》一书中,针对“气韵”做出如此诠释:“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1]。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他认为作为艺术家,需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本质和要点,尽量在其中隐藏作品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手法,将精神以及文化融入其中,为欣赏者留有更为充分的想象空间。“气韵”后来渐渐被应用到诗、书、礼、乐以及建筑的艺术水平等领域,被视作为超越一切美的最高艺术审美标准。有“韵者,美之极”“凡书画当观韵”之说。
3“气韵”在古筝演奏中的表现
古筝艺术的审美及其特点,从本质上来说与我国的文化体系发展历程一脉相承。同时,古筝作为一类极具“气韵”潜质的乐器,又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分析“气韵”在古筝演奏中的表现,需要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进行分别探讨。
狭义层次上的“气韵”,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韵补声”。在进行古筝演奏时,不同的音并不是在奏出之后就以直线形状消失,而是会形成余音。古筝演奏的音律表达实则是一种曲线化处理。古筝演奏者通过左手揉、吟、滑、按,让单一的音节变为曲线音律,进而让听众感悟到古筝艺术传达出来的韵味之美,这就是狭义上的“气韵”。在古筝演奏过程中,可以将定弦作为正音,将正音之外的音节作为韵,若是正音表达不足,则可以使用韵来进行补充,这也就是古筝演奏过程中强调的“以韵补声”。不光是古筝,我国很多的传统民族乐器,包括古琴、二胡以及琵琶等,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韵类乐器,都具有这种音律处理的表达特点。
广义层次上的“气韵”,要将古筝的演奏过程看作是一个艺术的创作过程,与我国传统各艺术表达形式相同,古筝演奏表达出来的艺术最高审美标准,即可称之为“气韵”。“以韵补声”是基于狭义层次上的分析,而对于我国审美范围之内的广义层次上的韵律分析,前者是形成后者的重要前提,代表着只有存在“余音”才会存在古筝艺术表达形式的余意,“以韵补声”中的韵被涵盖在广义之韵上的韵审美范畴之内[2]。
4 古筝艺术中“气韵”所蕴含的审美意识
4.1“气韵”中“气”的审美意识
首先,音乐的组成包括若干音符,所有的古筝作品在演奏过程中,都有不同的音調转换节点和断句之处。为了保证作品演奏过程的连续性,则需要保证气息衔接的科学合理,这可以让作品的演奏过程可听性得到增强,同时也让整个作品的演奏过程更为灵动,并通过音乐语言来传递演奏者的思想和情感。在古筝的演奏过程中,“气”好比是吹奏过程中的呼吸,可以通过辅助一定的肢体动作,为整个演奏过程带来不同的韵律和变化,如轻、重、缓、急。但是古筝艺术演奏时,其中的“气”并不仅是外在表现,还是一种较为内化的审美,“气”让音乐的停顿过程具备更强的艺术表达效果,延伸了其艺术价值,并让观众在停顿的过程中,沉浸其中,所谓“余音绕梁”,就是如此。“气”可以是某个乐段,也可以是某个乐句,更加可以是乐诗的呼吸过程,将“气”称之为整个古筝演奏过程的表达灵魂也不为过。
其次,“气”作为一种运动物质,也可以存在于演奏过程中。正如“气”是不断流动的,可以依照不同的演奏目标,配合不同的气息表达模式,并在演奏之前牵引出力,然后为演奏动作形成铺垫,让整个演奏过程更加自然和流畅。古筝音乐是通过弦振动而产生音律,需要演奏者通过调动其肢体,以大臂、小臂、手腕、手指关节、手指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产生演奏的立体效果。气息可以在这些演奏动作的执行过程中,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保障演奏者的肢体放松、自然,弹奏出不同的古筝音色[3]。若是演奏者本身气息不稳定,这些肢体动作就无法得到有效管控,进而导致整个演奏过程的僵硬。古筝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在弹奏过程中,演奏的力度和速度,都与情感表达效果密不可分,就更需要通过气息为其提供保障。再如,演奏者演奏时,演奏速度较快,那么此时的气息会较为急促,演奏者的心态也较为激动、热烈,最终弹奏出来的音乐也会具备更强的情绪感染力以及爆发力。而演奏的音乐若是舒缓,则需要保障其气息的平稳、绵长、持续,整个气息变化过程无需太大跳跃,让演奏者可以保障演奏过程的连贯性。
最后,“气”也可以作为一种更为高级的表达形式,发挥出一定的音乐演奏气势作用。在这种表达形式中,“气”将会贯彻于整个作品的演奏,不同类型的古筝艺术表达,其表达出来的气势也是存在差异的,除了与作品本身的情感密不可分外,对于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水平以及情感表达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如对于《阳春白雪》《高山流水》这种有着深刻文化意识的古筝艺术作品而言,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演奏出曲高和寡的意境之美。而对于气势长虹、激情澎湃的古筝艺术作品来说,演奏者则需要通过运用气势表达出慷慨雄伟、激昂热烈的情境。
4.2“气韵”中“韵”的审美意识
在我国的文化及美学艺术研究领域中,无论琴、书、歌、画哪种艺术表达形式,韵都代表着层次较高、内涵较深的一类情绪表达方法,其中包括人韵、气韵以及情韵等。明代陆时雍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韵对于艺术表达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的审美意识研究带来的影响,也是较为持久的[4]。那么在古筝艺术中的韵,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审美意识呢?从本质上来說,韵存在于古筝艺术表达过程中,欣赏者和演奏者二者之间。对于古筝演奏者来说,韵代表着情感的表达,也是为音乐赋予情感的一类表达形式。相同的作品由两个演奏水平旗鼓相当的演奏者进行同时演奏,演奏过程中韵的表达情况,则成为评判二者演奏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对于欣赏者来说,韵可以对欣赏者的欣赏思维进行统一,让欣赏者在进行音乐欣赏想象时,了解曲中所要表达情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对音乐的理解,拓宽对音乐的思想认知。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并不是指其中的韵律能够响彻三日,而是指在音乐已经停止之后,其延续下来的音乐之韵,能成为欣赏者的一种基于思维层次上的感知,韵以这种独具特色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通过和气之间的有机融合,给欣赏者提供极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想。韵为人们带来了更深刻的艺术感受,也使音乐艺术有了新的灵魂和内涵。古筝作为韵类乐器,相对于其他乐器来说,对韵的依赖度要更为突出,古筝需要通过韵来表达情感,通过韵让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刻。因此,在古筝演奏时,演奏者对韵的把握水平,会成为对其作品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在进行古筝演奏时,演奏者除了需要表达出音乐本身的可听度,更加需要通过演奏来抒发情感。自古以来,古筝就有着左手作“韵”的艺术演奏表达形式,揉、吟、按、滑不同动作,可以让简单的古筝音产生一定的曲线性变化,帮助演奏者丰富其演奏的音乐层次,也为欣赏者带来听觉上的较为丰富的声音表达形式。古筝演奏艺术是一种以韵作为补充的、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模式。当韵以一种特殊模式展现在正音的演奏过程中,可以让正音更为贴近艺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表达氛围,改善韵的表达能力。正如所有的高楼建立都需要坚实可靠的地基一样,古筝艺术中的韵表达,也是发挥出古筝艺术最大价值的催化剂[5],可以为古筝演奏的艺术赋予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生机,让技巧与艺术语言的表达形式有机结合,使音乐旋律更好地发挥出桥梁作用,连接听众的大脑和思维。正是韵,让古筝演奏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的变化愈加丰富,让古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韵律形态。韵之美学,是古筝艺术蕴涵了华夏民族上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表现,是中国艺术领域的一颗明珠。
5 结论
综上所述,古筝演奏艺术的“气韵”既能表达出其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意识,又能为古筝演奏的艺术赋予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生机。将这种审美意识以多样的途径表达出来,使其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发展前景更为光明,对于助力古筝演奏艺术以及大艺术领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因此,相关艺术从业者需加强对古筝艺术中“气韵”审美意识的研究和探讨,基于气和韵两个层次,为后续的古筝演奏实践及其研究理论提供有效指导,以期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古筝中的审美意识,丰富我国的文化艺术体系。
引用
[1] 陈柯.古筝演奏的气韵表达[J].戏剧之家,2022(25):84-86.
[2] 梁爽.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视域下古筝传承的审美回归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音乐学院,2021.
[3] 张铭娟.古筝艺术中“气韵”体现出的审美意识[J].艺术品鉴,2017(5):307.
[4] 张志堃.古筝演奏的气韵传神与艺境生成[J].通俗歌曲, 2016(10):62.
[5] 许育燕.浅议古筝演奏与气韵美学的辩证关系[J].乐器, 2014(2):42-44.
作者简介:康怡(1988—),女,广西北海人,研究生,高校讲师,就职于防城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