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己派
00后女生,热衷养“娃”。
Z世代的“娃妈”们,养的是棉花做的玩偶娃娃,会给娃娃妆发、换新衣,买包背着、旅行带着。
这些棉花娃娃普遍10-20厘米高,单价不超过百元。一些平台上,20厘米的娃娃炒出五六千元的高价。它们的衣服配饰,售价100多元,能一口气卖出2万多件,销售额超200万。
在北京合生汇,一家名叫“Rua娃吧”的新店5月开张,125平米的店面,300多款棉花娃娃发售。
该店首月销售额50万元,Rua娃吧联合创始人傅瀛洲预计,今年暑假,月营业额能做到100万元。
他向《21CBR》透露,品牌今年的规划是开100家门店。
棉花娃娃诞生于韩国“饭圈”文化。忠实粉丝自制神似明星偶像的玩偶,用于应援。传到国内,逐渐衍生出更多玩法,具有强IP、社交和流通属性。
最典型的是IP联名。
《开端》《梦华录》《苍兰诀》等不少大热影视剧,周边产品都有该品类。例如2022年的爆剧《苍兰诀》,男女主角小兰花与东方青苍的官方棉花娃娃,上线一个月,售出近万套。
动作背后,重要的推手是Rua娃吧。
2020年正式品牌化后,Rua娃吧签下大量IP联名,发力各类影视和综艺IP、艺人官方周边等合作形式,开发有属性的棉花娃娃。
IP的挑选上,重点关注知名度、题材,合作范围不限于影视综。例如,Rua娃吧跨界二次元领域,合作“喜羊羊与灰太狼”,将热门角色进行“娃化”创作。
综艺、影视剧的宣传周期大约两个月,Rua娃吧在需求响应和制作速度上必须跟上。
从创作、定稿到大货生产,中间需要和品牌方、粉丝做大量沟通,前后加起来2个月的反应周期。
让挑剔的粉丝满意,不是件易事。
一些粉丝用户,拿到娃娃以后甚至会用尺子量眼间距,对棉花制品来说,这样的要求有些困难,毕竟棉布有张力,制作中涉及手工的部分也非常多。
Rua娃吧的工厂要求生产环节标准化,棉布的批次、绣线的颜色型号等,要求尽量细致,尽量让每只娃娃不会有太大偏差。
下游潮涨,上游的供应链管理,却很难快速跟上节奏。负责设计的“娃妈”们为爱发電、实力不一,玩家收货动辄等待数月甚至1年多时间。
“大多是中小作坊来做,分布极度分散。这带来的,一是品控问题,良莠不齐;二是成本高、售价上不去,毛利低。设计师没有持续的现金流回血,爱好难以养活自己。”傅瀛洲表示。
专业品牌介入,品类发展陡然提速。
据介绍,Rua娃吧与一部爆款古装剧联名的棉花娃娃,累计销售超过10万套,已不是“小众”可以定义的体量。
微店是国内第一批设置棉花娃娃类目的电商平台,观察到这个新品类2019年的线上增速高达300%,于是2020年Rua娃吧独立自营,到2021年,棉花娃娃的线上交易额近10亿元。
围绕有属性的棉花娃娃,品牌做针对性的圈层运营,组织社群活动、线下打卡应援等,开拓饭圈里的爱好者;在此基础上,开始做无属性原创棉花娃娃及相关衍生产品,扩大业务面。
例如,设计娃包,玩家能背着娃娃逛街、拍照;给娃娃安上骨架,使其能活动关节、摆造型;给娃娃搭配家具配件,扩充场景。
据平台测算,玩家人均每年购买4-5只娃娃。较为痴迷的玩家,甚至购买了200多只,家中有货架专门展示。
现阶段,棉花娃娃市场已然可观,但要像泡泡玛特的潮玩盲盒一样,给大众留下强烈印象,还差些火候。
Rua娃吧已进驻各大城市的微店Park,并合作泡泡玛特等渠道,入驻其门店,但这远远不够。
“大家走进泡泡玛特,是为了买盲盒,记住的不是棉花娃娃这个品类。”傅瀛洲坦言。
去年10月,Rua娃吧在南京开出首店,今年以来,通过加盟形式加快开店节奏,选址瞄准潮流浓度高的地段,与泡泡玛特等潮玩品牌做邻居。预计到今年年底,品牌将扩展至100家店。
其店面规模划分30-40平方米、70平方米以及120平方米三种类型。线下门店的SKU通常在250-300个,每季度更新10%左右,一代店的风格强调温暖柔和,以色温较高的橘黄、暖白为主。
第一家加盟店开张后,傅瀛洲去待了三天,最大感受是进店率很高。
他提到,铺到线下渠道后,团队发现用户群年龄大约在12-35岁之间,有进一步扩宽的潜力,“毕竟棉花娃娃不比BJD(球关节娃娃)动辄数百元那么昂贵,又比普通毛绒玩偶更精致,而且玩法多。”
据透露,一些位置较好的门店,单店年坪效超过5万元,一家门店的成本在50万元左右,回本周期为8-12个月。
新市场的升温,吸引更多新商家和工厂入局。迪士尼背后的工厂,泡泡玛特、TOP TOY等成熟潮玩品牌,都跑来分一杯羹。
对Rua娃吧而言,长期目标是成为该品类的一颗参天大树,酝酿生态,让品牌名与品类挂上等号。
“当大家在线下闲逛商场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棉花娃娃的品类和它的第一品牌门店,我相信大众的感知,就能真正建立起来。”傅瀛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