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善美 陈雅文 彭 清 王礼彬 张 筠 郑 卫 林 洁 倪德龙 郑建国
(福州市第七医院消化内科,福建 福州 350001)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2015 年中国癌症统计结果[1]显示,我国胃癌的发生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居第2 位,病死率亦居第2 位,而福建为胃癌高发地区[2]。1988 年Correa[3]提出“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肠型)”的胃癌发生模式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在内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下,以及相关血清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目前胃癌癌前病变检出率较以往大大提高,但胃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且胃癌中晚期治疗后的5 年存活率较低,因此早诊断、早治疗能明显提高胃癌存活率。胃癌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对胃癌癌前病变进行有效阻断是关键。中医中药通过抗肿瘤细胞、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保护胃黏膜、清除氧自由基、促胃动力等机制,能有效阻断或延缓胃癌癌前病变的进展,本研究应用自拟健脾清胃汤对脾胃湿热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进行临床阻断干预,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3 月—2021 年6 月在福州市第七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和病房收集的150 例胃镜及病理提示为胃黏膜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 例。观察组男43 例,女32 例;平均年龄(56.7±8.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2.8±2.1)kg/m2;胃黏膜病理分型:异型增生34 例,肠上皮化生41 例。对照组男41 例,女34 例;平均年龄(57.2±8.0)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2.6±2.4)kg/m2;胃黏膜病理分型:异型增生31 例,肠上皮化生44 例。2 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2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消化系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等制定的《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 年)》[4]中的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1.3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病理示:胃黏膜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2)年龄20~70岁;(3)同意参加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影响临床试验观察;(3)精神疾病患者;(4)过敏体质或对本次治疗药物过敏者;(5)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4 治疗方法2 组患者入组后均予常规饮食指导与护理,有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基础治疗均先应用四联疗法根除Hp治疗2周。
1.4.1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加予胃乐宁片(南京老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13191),每次4片,每日3次,连续服用3个月。
1.4.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的健脾清胃汤内服,方由白花蛇舌草15 g,虎杖15 g,丹参15 g,厚朴10 g,黄芪30 g,白术15 g,蒲公英15 g,茯苓15 g,甘草5 g 等药物组成,日1 剂,于清水中浸泡30 min,文火煎煮,水开后再煎20 min,煎汁200 mL,分2 次餐前20 min服用,连续服用3个月。服药期间禁食辛辣。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对本研究的疗效进行评价。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2)胃镜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6]:痊愈: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显效: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有效: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 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而未恶化者。(3)病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6]:痊愈: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显效: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达2 个级度及以上;有效:急、慢性炎症减轻1 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而未恶化者。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2 其他指标(1)Hp(碳13 呼吸试验)检测DPM值。(2)胃泌素-17。(3)胃蛋白酶原Ⅰ/Ⅱ。
以上观察内容均在治疗前、治疗后6 个月各查1 次,血清学指标于清晨7点空腹留取样本。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2 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运用成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4.7%(56/75)和93.3%(70/75),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脾胃湿热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2 2 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0%(54/75)和92.0%(69/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脾胃湿热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胃镜疗效比较
2.3 2 组患者病理疗效比较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50/75)和85.3%(64/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脾胃湿热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病理疗效比较
2.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Hp及生化指标比较治疗前,2组的Hp、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Ⅰ/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泌素-17 和胃蛋白酶原Ⅰ/Ⅱ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 组H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脾胃湿热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治疗前后Hp及生化指标比较 (± s)
表4 2组脾胃湿热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治疗前后Hp及生化指标比较 (± 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2)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75 75 Hp/dpm治疗前23.80±2.501)24.40±2.10治疗后4.60±1.101)4.80±1.20胃泌素-17/(pmol/L)治疗前1.85±0.161)1.89±0.13治疗后5.58±0.282)2.39±0.32胃蛋白酶原Ⅰ/Ⅱ治疗前8.11±0.261)8.03±0.28治疗后12.20±1.322)9.41±0.53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一组多因素参与的渐进性上皮细胞恶性病变,多由慢性萎缩性胃炎逐步发展而成,但胃癌发生的确切机制至今仍未阐明,对胃癌的一级预防显得无从下手,故二级预防及治疗对胃癌癌前病变的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对胃癌癌前病变人群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治疗,有望大幅提高早期胃癌的阻断率,降低胃癌发生率,改变目前早期胃癌仅占10%不到的局势。中医中药通过抗肿瘤细胞、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保护胃黏膜、清除氧自由基、促胃动力等有效阻断或延缓胃癌癌前病变进展的研究近年来不断得到证实和认可,且中医药有着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若能从中医药着手找到阻断或延缓胃癌癌前病变的思路与方法,不但可以造福广大患者,还可以大大减轻社会、经济压力。
中医学认为,胃癌癌前病变状态多由正气内虚,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引起,导致气滞、痰湿、瘀血蕴结于胃,胃失和降,可见胃癌癌前病变的病性属于虚实夹杂,治疗当标本兼顾、扶正与祛邪并进。笔者所处的福建省为东南沿海、高温多雨之区,且该地区居民素来喜食甘甜或腌制之品,故临床中发现,胃癌癌前病变患者多见脾胃湿热证,故自拟健脾清胃汤治之,本方由黄芪、白术、茯苓、厚朴、甘草、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参、蒲公英等药物组成。方中黄芪、甘草益气健脾,和胃调中;白术、厚朴补脾燥湿,降逆除满;茯苓渗湿健脾;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参、蒲公英清化湿热,抗癌散结。诸药合用,以健脾和胃、清热利湿、扶正抗癌,适用于胃癌癌前病变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者。
目前临床仍缺乏统一的早期胃癌筛查方法,肿瘤标志物及相关蛋白检测可有效反应细胞异常增生,细胞异常增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均可加速萎缩性胃炎的发展速度,甚至进展为原位癌[7,8],所以Hp 感染成为早期胃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胃蛋白酶Ⅰ/Ⅱ、胃泌素-17 等是胃黏膜组织分泌的消化酶,胃底、胃窦等胃黏膜部位病变均可导致其水平改变[9],其水平波动可反映胃底和胃体主细胞、黏液细胞的变化情况,即反映了胃黏膜的功能状态,此外胃蛋白酶原Ⅰ/Ⅱ也用于胃癌风险的筛查,其比值越低,说明进展为胃癌的风险越高,因此通过检测胃蛋白酶原Ⅰ/Ⅱ、胃泌素-17 以及幽门螺杆菌含量的变化,可达到监测胃癌癌前病变的功能状态以及早期筛查的目的。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健脾清胃汤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胃组织功能得以改善,幽门螺杆菌被抑制,因此分泌的辅助消化因子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和胃泌素-17 水平升高,而幽门螺杆菌数量则显著减少,胃蛋白酶原Ⅰ/Ⅱ升高、Hp 数量减少均有助于阻断胃癌癌前病变,然而治疗前后2组H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和对照组经四联根除Hp用药复查后无差异性。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在中医证候、胃镜及病理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了健脾清胃汤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胃癌癌前病变患者脘腹痞闷或胀痛、胃脘灼热、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中医症状及体征,并改变其胃镜镜下和病理分析结果,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健脾清胃汤中黄芪、白术、茯苓等扶正补益之品有助于萎缩的腺体恢复,配合厚朴降逆除满,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虎杖、丹参活血化瘀,共同起到祛邪抗癌的功效[10,11],在恢复脾胃升清降浊,调节胃肠正常消化吸收,促进肠道蠕动的同时,还能中和胃酸,抑制幽门螺杆菌,缓解胃脘灼热、脘腹痞闷等不适,从而在宏观中医辨证和微观胃镜、病理方面均得到恢复。
综上,健脾清胃汤能够有效缓解胃癌癌前病变患者的证候及体征,并有助于其胃镜镜下和病理分析结果的改善,本研究为提高脾胃湿热型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阻断率及早期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本研究亦有不足之处,如胃镜病理变化,可能与病理夹取位置有关,需考虑局灶性肠上皮化生的可能,这些均对数据有一定影响,且本研究时间较短、纳入样本量较少,只选择了单纯的胃乐宁片治疗作为对照等,今后有待进一步探究健脾清胃汤在阻断或延缓胃癌癌前病变方面的作用机制。